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英國文官制度起源於科舉」之說 沒有任何依據

「英國文官制度起源於科舉」之說 沒有任何依據

問:有個常見的說法是,英國乃至後來流行的文官制度,起源於中國古代的科舉,但也有學者完全反對這個說法,不知有沒有文章分析一下。很期待解答。

文 | 楊津濤

英國的政府官員分為政務官、事務官兩大類。

其中,政務官指由選舉產生的國家元首、各級政府首腦,及被他們任命的內閣成員等,負責制定內外政策;事務官指通過考試被錄用的公職人員,負責政策的具體執行,及日常行政事務的處理,不參與政黨活動。

所謂「英國的文官制度」,指的即是事務官選拔、任期、責任、考核、獎懲等一系列制度。

孫中山將兩者聯繫在一起

英國文官制度的核心是考試製度,肇始於東印度公司。

當時,國王等貴族常向印度安插親信,謀求私利。為改變此種情況,英國國會1833年通過法令,要求東印度公司任命書記官時,必須有4名候選人參與競爭。

1837年,有人進一步建議東印度公司招聘時實行考核制。因既得利益者反對,該建議被擱置。直至1853年,議員麥考雷(T.B.Macaulay)等考察印度後,撰寫報告,重提競爭性考試。

圖:英國東印度公司總部

1854年,英國財政大臣及其常務次官,一同起草《關於重組英國文官的報告材料》,提出在英國本土通過考試選拔文官。同年,英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慘敗,腐敗的官製成為眾矢之的。國會中經過多年爭論,以考試錄用為核心的英國現代文官制度,於1870年最終確立。

按照通常的說法,孫中山是最早將英國文官制度和中國科舉聯繫在一起的中國人。

他1921年在做有關「五權憲法」的演講中說:

「考試製度,在英國實行最早。美國實行考試,不過是二三十年。現在各國的考試製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製度,原來是遠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所以中國的考試製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

其實,就演講原文而言,孫中山並沒有說英國文官制度源於中國科舉,只是認為英國文官制度中的選拔方式(考試製度),是學自中國古代科舉。

孫中山提出此說後,有很多中外學者撰文,試圖證實他的這一觀點。「英國文官制度源於中國科舉」的說法,也漸漸流傳了開來。

圖:孫中山有關英國文官制度和中國科舉關係的論述

很多人願意相信「科舉西傳說」

自民國以來,學者們翻檢17~19世紀的西方書刊,發現至少有120多種曾提到中國的科舉制度。

這其中既包括伏爾泰、亞當.斯密等人的著作,也包括《紐約時報》等大報。

比如,1671年英國出版荷蘭人所寫《第二、第三次出使大清(中華)帝國記》(The Second and Third Empire of Taysing or China),其中提及:

「在中國社會中幾種榮譽學位,每個人要通過寫優美的文章才能獲得這些學位,一旦獲得後,他們在朝廷中便能升遷到很高的職位」。

又如,1755年《君子雜誌》(Gentleman』s Magazine)刊文稱:

「筆試為明理之士所願參加的一種惟一的考試……所有的學者都認為中國在治國之道這方面,已超過所有其他的國家……中國人所獲得的榮譽及職銜並不是世襲的……每年選拔『大人』一次。」

被作為「英國文官制度源於中國科舉」的最直接證據的,是美國傳教士丁韙良(W.A.P. Martin)1896年所出《中國環行記》一書,他說:

「科舉是中國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徵令人欽佩……當今在英國、法國和美國正在取得進展的文官考試製度,是從中國的經驗中借鑒而來的。」

圖:丁韙良及其翻譯的《萬國公法》。丁韙良當過美國駐華公使的翻譯,還曾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對當時的中西方制度都相當了解

基於這些材料,中外學者相繼得出一些結論。1943年,中國學者鄧嗣禹在美國發表論文,指出:

「就所有同時期的證據來看,都證明中國文官考試製度傳人歐洲國家以後,也使他們採行相同的制度,這是毫不足疑的。」

1972年,美國漢學家卜德(Bodde)在《中國思想西入考》中,更是寫道:

「科舉制無疑是中國贈予西方的最珍貴的知識禮物。」

圖:維基百科中,有關英國文官考試製度起源於中國的說法,即引自卜德(Bodde)著作

2001年,中國學者劉海峰發表論文,繼續肯定此說:

「在包括丁韙良在內的一些人士,不斷明確指出歐美文官考試製度,系從中國借鑒而來的情況下,當時歐美國家沒有任何人否認過這一點或聲稱文官考試製度是其自身發明創立的,說明一般皆認可這一事實。如果這一說法站不住腳,當時必然會聽到不同的聲音。」

由此,劉海峰得出結論:「科舉西傳說」可以確立。

事實上,所有意圖證明英國文官考試和中國古代科舉關係的論文,使用的都是「丁韙良說」之類的旁證,並沒有學者找到直接檔案,證明英國政府在推行文官考試製度之前,受過中國經驗的啟發。

比如,丁韙良作為一名美國傳教士,並不了解英國政府有關考試製度的決策過程的,他的相關言論其實無權威性可言。丁韙良等有關英國文官考試與中國科舉關係的言論,也不足以引起英國學術界和輿論界的關注,自然少有人反駁。

同時,也沒有任何學者能夠證明,最初考察東印度公司、並提出考試建議的人中,有誰讀到過有關中國科舉的書籍。

沒證據

部分學者坦承「科舉西傳說」

對於英國文官考試起源,除「科舉西傳說」外,還有幾種其他說法。

有英國學者認為,文官考試製度是從學校考試製度借鑒而來,先在印度實行,後推廣至英國本土。

此說的一個重要證據是,推行文官制度的人,大多出身劍橋大學或牛津大學,熟知學校考試規章。

中國學者馬樺寫有《英國文官考試製度研究》一書,他曾詳細闡釋:

「英國文官考試製度改革深受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兩所名校的影響。集中體現在三方面,兩校的考試形式(分等級進行、設有口試和筆試部分、考試科目的選定等)是前者模仿的範本,它們所奉行的公平競爭的精神是前者改革的核心目標,而他們培養的優秀畢業生則是改革的中堅力量。」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西方文官考試製度始於德國,然後影響至英國。

從時間上看,威廉一世1713年即規定,普魯士的法官、律師等必須經過國家統一考試,然後才能獲得任命;到1737 年,考試範圍擴大到所有司法行政人員。

中國學者王敬松認為:

「毫無疑問,中國的科舉考試製遠早於英國。但是,除英國本身之外,在歐洲,德國也早於英國一個多世紀即實行考試製度。從地域和文化交往來說,德國對英國的影響理應強於中國,而且學術界一致認為德國是歐洲實行考試製度的始作俑者。因此,僅單線考慮中國,恐怕是片面的。」

長期研究科舉制度史的學者任爽、石慶懷亦認為,歐洲最早實行考試製度的是普魯士,且沒有證據表明,普魯士曾經受到過中國科舉的啟發。他們在《科舉制度與公務員制度》一書中說:

「儘管中國最早發明了考試任職制度,這一制度又在16世紀後半葉通過種種渠道傳播到了西方,而德國的考試任職制度恰巧是在這以後才逐步形成,並且人們也普遍認為西方國家的考試任職制度起源於中國。不過,我們沒有確切的根據來論證德國的考試任職制度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因此,我們只能認為德國的考試任職制度是一種原生體系。

在沒有確切證據表明德國、英國考試製度是受中國影響之前,對流傳已久的「科舉西傳說」暫時存疑,恐怕才是一種科學態度。

文官考試與科舉的差別極大

其實,英國在實行文官考試製度前,即使確曾受過中國啟發(沒有任何史料能證明這一點),也不應過於誇大此種啟發的意義。

對比最早的英國考試製度和中國科舉,我們會發現,兩者在內容、規則等方面完全不同。

英國文官考試科目眾多,涵蓋文、理。

低級文官考試分初試和複試,初試為書法、拼寫、算術三門;複試還要考高等數學、列印手稿、速記、寫作、記賬、歷史、地理等。

高級文官考試更為複雜,初試考書法、拼寫、算術、英文四門;複試則包括希臘語、德語、羅馬語、義大利語、法語、自然科學、政治經濟學、法學、數學等13門。

圖:英國實行文官考試製度初期,高等文官考試科目及分值

考生可以選考其中幾門或全部,最後比較總分,擇優錄取;一旦發現有考生胡亂答題,則會被取消全部分數。

此外,考生要報考海軍部、郵政總局、司法部門等專業性部門,還要另考特殊科目。如競聘海軍部工程指揮部的工程繪圖員,要參加有關幾何、基建、木工等內容的19門考試。

相比於中國科舉,尤其是明清科舉,英國文官考試內容更豐富,也更具實用性,以此選拔出的公職人員,自然更能勝任崗位。

圖:英國實行文官考試製度初期,軍校學員考試科目及分值

綜而言之,說英國文官考試製度創立,是受中國科舉啟發,目前並無直接證據;同時,英國文官考試內容和中國科舉差別極大,兩者相似性僅在於「考試選官」這一點。

注釋

胡瓊芳:《公務員政事分類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馬樺:《英國文官考試製度研究》,四川大學出本社2013年,第32—40頁、第99—117頁。

《孫中山先生演講集》,民智書局1926年,第35頁。

劉海峰:《科舉制對西方考試製度影響新探》,《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鄧嗣禹:《中國考試製度西傳考》,《二十世紀科舉研究論文選編》,劉海峰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

王敬松:《也談官吏制度與文官制度》,《政治-行政學:改革與研究》,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年。

任爽、石懷慶:《科舉制度與公務員制度:中西官僚政治比較研究》,商務印書館2001年,第35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歷史經驗俱在,為何中國的狗患問題卻激化到要用異煙肼解決?| 短史記
清朝垃圾奏摺」的真正製造者,其實是皇帝自己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