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50歲男子便血一年,做了痔瘡手術後又有想不到的事發生

50歲男子便血一年,做了痔瘡手術後又有想不到的事發生

老李痔瘡便血,手術後仍然沒有好轉

老李今年50歲,他便血1年,開始保守治療,用痔瘡膏加中藥外洗,但近期效果不佳,出血厲害,於是來醫院做了痔瘡手術。

但是手術後仍然有暗紅色的便血,而且每天都要大便7-10次,卻沒有肚子痛、發熱等不舒服的表現。於是,該患者再次就診於某三甲醫院,醫生詢問病情後給患者開了一個常規的腸鏡這個檢查。

通過腸鏡檢查,發現原來是直腸癌!

檢查結果令人嚇了一跳,患者在距離肛門11cm處的直腸段見菜花樣腫物,腸腔狹窄,腸鏡也無法通過了。最後,這個患者又做了超聲腸鏡、腹部CT、MR等檢查以及病理活檢,很不幸最終被診斷為晚期直腸癌。

11cm是一個很尷尬的距離,因為如果醫生的手指略短,做肛門指檢時是極可能觸摸不到的。

如果患者確實伴有痔瘡,而痔瘡和直腸癌又有形似的癥狀,那麼直腸癌極有可能被漏診。

因此,患者就診時,醫生給您開的各項又貴又辛苦的檢查並不是醫生為了多賺錢而昧著良心開的,那是因為各項檢查各有長短,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輔助臨床得到正確的診斷,

所以,各位患者千萬不要再抱怨說:我就是一個痔瘡,醫生又是開腸鏡,又是開B超的了。相信這個患者如果在1年前就做了腸鏡的話,可能結果是大不一樣的。

醫生忠告:腸鏡檢查是早期診斷結直腸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近年來,腸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保持著上升的趨勢。2015年中國癌症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腸癌的發病率、死亡率在全部惡性腫瘤中均位居第5位,其中,新發病例數37.6萬,死亡病例數19.1萬。而且大多數患者在發現時已經屬於中晚期,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國腸癌篩查的普及率較低,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患者並沒有腸癌篩查的意識。

腸癌的發生,和年齡、遺傳因素、飲食生活習慣等多個因素有關。多吃高膳食纖維食品、多運動、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少飲酒、少吃加工肉製品,這些良好的生活方式,的確有助於大腸癌的預防。但像年齡、遺傳因素卻是無法改變的:隨著年齡增加,即使很注意生活方式,患大腸癌的風險還是會增加也就是說,健康的生活方式對預防大腸癌有幫助,但卻不夠。防大腸癌還有十分關鍵的一招——在早期發現它。

國內外研究均表示:隨著年齡增長,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的發生率逐漸升高,40~50 歲以後顯著上升。而且發病年齡與大腸癌的發病位置有一定的關係,隨著年齡增加,發病位置逐漸右移。而右側結腸癌的預後,比左側結腸及直腸癌要差很多。一般來講,年齡超過40歲的人群就應該進行一次腸癌的篩查。尤其是便血、黑便、貧血、體重減輕的人群,應該今早篩查。目前最常用的檢查手段就是腸鏡,全結腸鏡檢查是早期診斷結直腸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可以早期發現和治療結直腸癌前病變及早期癌。

另外,有排便習慣改變、大便變細、粘液便、腹痛或乏力、低熱的患者也要注意了,不要以為這是小病,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相應的檢查還是要做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藥師方健 的精彩文章:

《我不是葯神》,國家醫保局在行動,將發力推動抗癌藥降價
美女夜跑猝死,醫生:四十歲以下女性出現這些信號應及早診治!

TAG:藥師方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