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生活面前,九零後和每代人一樣苦逼

在生活面前,九零後和每代人一樣苦逼




2018年2月2日晚,南京地鐵1號線新街口站,洶湧的人潮大多是年輕人的身影。/ 視覺中國




有朝一日,零零後長大了,翻閱著互聯網上的資料,也許會發問:那批新銳的、勇敢的九零後們去哪了?其實他們哪也沒有去,只是和曾經的八零後、七零後一樣,像一滴滴水匯入平凡生活的海洋,從此面目模糊。







1980年,《中國青年》雜誌收到一封讀者來信:《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在這封信里,二十三歲的作者悲觀地表示:「人生的一切奧秘和吸引力對我已不復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盡頭。」




這封信很快在全國範圍引起轟動,一大批剛剛從混亂年代走過來的五零後、六零後青年參與到這場大討論中,尋找」人為什麼要活著」的答案。



2015年,作家閻連科在一場演講中表示,八零後是相當懦弱的一代人,我們今天面對社會問題,再也找不到八零後的聲音,他們當初的反叛只是個假象。批評八零後的閻連科出生在1958年,不知道在1980年,他是否也參與過那場有關人生之路的討論。




在魯迅的小說《風波》里,有一個叫做九斤的老太,總喜歡念叨」一代不如一代」。這麼多年過去,還是有很多中國人的身上帶著九斤的影子。他們常常

一面選擇性地遺忘掉自己年輕時的迷茫,一面對著下一代人指指點點。

最近,關於冷漠、早熟、孤僻、物慾強烈、無病呻吟的批判,幾乎一股腦地落在零零後身上。




其實,兩代人之間的差異也許被我們放大太多了。面對衛道士們的憤怒,零零後們大可不必當真,不信

看看那些已經開始脫髮、重視養生、滿嘴佛系的第一批九零後們,他們和自己八零後的父母,又有多大區別呢?




清晨,住在河北燕郊在北京市區上班的年輕人排隊上公交。/ 視覺中國






01


年輕人是如何「垮掉」的?




1948年,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提出了」垮掉的一代」

(beat generation)

的說法。從此,「垮掉的一代」開始成為一代又一代反叛、不羈而迷惘的年輕人的代名詞。




四十五年後,一篇名為《夏令營中的較量》的報告文學首次發表,就石破天驚般,震動了無數中國人。

文中以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八零後」為觀察對象,和日本孩子在夏令營中的表現做比較,直指中國的八零後一代軟弱、嬌慣,沒有責任意識。




就此,「垮掉的一代」這一標籤,牢牢地貼在每一代年輕人的身上。隨性恣意、不受約束,一言不合就辭職,不婚不育只養貓……

沒有被指責過,簡直就不算年輕過。




從八十年代起,因為政策原因,獨生子女群體開始成為中國社會中現象級的存在時,社會前所未有地把目光聚焦在他們身上,用放大鏡審視這一代人的成長。




以韓寒為代表的八零後,曾經受到過多麼巨大的指責?




逐漸富裕起來的中國家庭,開始把大部分資源向唯一的孩子傾斜,這些寵愛集於一身的」小皇帝」,同樣也要承受過量的關注。今天在網路上搜索韓寒的名字,還能找到許多專家學者當初面對八零後寫下的痛心疾首的哀嘆。

自我、懶散、物質、叛逆的標籤一直跟隨他們,直到九零後出現。




九零後無疑給八零後分擔了不少輿論壓力,他們是最早搭上互聯網班車的一群人。從爭議頗大的」狂熱追星族」到千夫所指的「非主流」、「腦殘」文化,九零後承受的罵名更加有時代氣息。



有趣的是,當我們驚覺第一批九零後將要邁進30歲這個中年關卡時,00後們憑藉著」最強一代小學生」的身份,更加聲勢浩大地登上歷史舞台。




在不絕於耳的爭議中,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就這樣長大了。





每一代人的青春各具特色,走入社會後的生活卻沒那麼大的分別。




 


02


所有的叛逆,最後都變成了平庸




對「叛逆」的大範圍指責,是從八零後這一代開始的。




動蕩年代的危機感,是八零後們沒有感受過的。穩定的社會環境、漸漸優渥的經濟條件和開放的文化輿論,才是滋養他們的土壤。




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港台明星潮席捲而來,八零後開始模仿小虎隊的髮型和衣著,嘴裡哼唱著周華健和張學友。1993年,央視播出了一個小品《追星族》,蔡明飾演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生的女兒,是一個狂熱的追星族,郭達飾演的五零後父親則對女兒的行為感到異常憤怒,趙麗蓉扮演七十多歲的奶奶,雖然不理解孫女的追星愛好,但卻努力調和父女兩代人的矛盾。

今天,被批評的蔡明一代人已經為人父母,成為社會中堅,卻又成了批評下一代人的主力軍。





黎明的海報,狂熱的孫女,和一臉懵逼的奶奶。/ 小品《追星族》




2005年,《光輝歲月》依舊在大街小巷放著,這代年輕人又成為初代選秀節目《超級女聲》的狂熱支持者。為喜歡的選手花錢發簡訊投票,製作巨大的應援牌,粉絲以「玉米」、「涼粉」自居……

今天,這些飯圈元老們,已經消逝在風中,變成了整天為孩子報補習班的父母。




到了九零後的青春期,腦殘、非主流文化開始盛行,火星文的流行一度被批成是「漢字文化的倒退」。大型網遊此時也在中國大地繁榮起來,「電子鴉片」、「網癮少年」的指責也越來越多,共同構成這代人冰火交織的青春記憶。





當年《超級女聲》的粉絲們,現在會怎樣看待子女的追星行為?/ 百度百科




到了走上職場的年紀,叛逆的八零後再一次被推上風口浪尖。他們沒大沒小,不再對領導唯唯諾諾,被斥為目無尊長

。他們遇上不斷攀升的房價,買房成為了壓在他們身上的一座大山,年輕人們紛紛喊著不做房奴不結婚,被長輩的嘆息包圍。




九零後,幾乎複製了一遍八零後所經受的叛逆之名,網路時代,他們更加被置於爭議中心。




「95後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職時間只有7個月」「九零後女孩一言不合就裸辭」「九零後實習生拒幫老師訂盒飯」的新聞,讓這個群體中的每一個人,看上去都像一個不好惹的刺兒頭

。而甚囂塵上的「養不起就別生」言論,和轟轟烈烈的不婚不育潮流,更是讓父母國家都操碎了心。




可是對照八零後曾經的反叛和今天的平庸,九零後的反叛恐怕也維持不了太久。事實上,

在前一陣網路上「第一批九零後已經xxx」的風潮中,九零後已經透露出他們與時代搏鬥的疲態:平庸,也許是大多數人的終點。






03


成年人的生活,從不輕鬆




當九零後和八零後在職場遇見時,後者成為了前者的前輩。

那些從前曾在風口浪尖相遇的年輕人們,終於又在職場短兵相接。




八零後成為工作的中堅力量,結婚生子、買房買車,曾經痛罵過的領導變成了自己。每月的還貸提醒懸在頭頂,KPI時時飆紅,他們最後也成為了不敢輕易辭職的中年人。





無論曾經多麼桀驁的一代人,最終都得老老實實加班。/ 視覺中國




而新聞里滿天飛的那些裸辭的九零後們,環遊世界的九零後們,創辦公司的九零後們,終歸只是少數。大多數離開學校融入社會的九零後們過著什麼日子呢?在大城市每天加班到八點,看著寫字樓明亮的夜感嘆「今天是想辭職的第xxx天」,打開手機和長輩的催婚命令打太極,下班回到20平米的獨居出租屋裡,深深吸一口甲醛,沉沉睡去。在小城市呢?平淡重複,時時刻刻想著逃離,卻終究挪不開腳步。




生活從來都對初出茅廬的人不夠友好,對七零後、八零後、九零後都是如此,唯一的解決辦法或許只有家裡有礦。




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不理解很正常,但對照自身的經歷,這種不理解實在不應該變成粗暴的指責。

其實,在生活的重壓下,多數人的生活又有多麼大的不同呢?我們很多時候實在是過分誇大了一代人的獨特,而輕視了這個社會同化年輕人的力量。




在生活面前,九零後過得和每代人一樣苦逼。有朝一日,零零後長大了,翻閱著互聯網上的資料,也許會發問:那批新銳的、勇敢的九零後們去哪了?

其實他們哪也沒有去,只是和曾經的八零後、七零後一樣,像一滴滴水匯入平凡生活的海洋,從此面目模糊。





一地雞毛這個詞,用在每一代人的生活身上,好像都恰如其分。/ 電視劇《一地雞毛》中陳道明飾演的七零後小職員小林。






推 薦 閱 讀


點擊標題即可閱讀全文




揚州慢:人間最幸福之事,莫過於剃頭洗腳泡澡





你有一千個理由不讓座,也有一個理由必須立刻起身





新周刊課程推介


央視、鳳凰衛視特邀心理專家盧悅人際關係課





生活里最大的浪漫


就是把梵高的星空掛在頸前


▽點擊小程序購買▽



歡迎分享文章到朋友圈


作者/葉丹璇 排版/蘇煒




新周刊原創出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商務合作請聯繫微信

GZLWL30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國外的租房生活:「為了生存,就要耗費全部力氣?」
去土耳其薅羊毛,比轉發楊超越還管用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