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教師節:王陽明的三句吐槽,從此改變了多少熊孩子

教師節:王陽明的三句吐槽,從此改變了多少熊孩子

原標題:教師節:王陽明的三句吐槽,從此改變了多少熊孩子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每年教師節,一位常惹來火熱懷念的教育家,正是明朝大儒王陽明。


這位歷史愛好者們津津樂道的「明朝一哥」,配享孔廟的一代大儒,一生就是傳奇不斷:為官造福一方,為將平亂建功,親手開創的「陽明心學」,更是火遍東亞五百年。但能與這些傳奇相媲美的,還有他另一個無可爭議的身份:中國古代頂級教育家。


在一生的縱橫捭闔里,這位大儒最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講學事業。從流放貴州龍場的艱難歲月,到天泉論道的榮耀時刻。他倔強的身影,總是牢牢扎在講台上。一生嘔心瀝血,培養出諸多英才,這才撐起了強大的陽明心學,並從此薪火相傳。


而比起這為國育賢的貢獻來,王陽明更超越歷史的,卻是他閃光的教育理念。即使拋卻那些深邃的理論,只聽他下面五句犀利的吐槽,哪怕放在今天中國孩子身上,依然有著指路般的意義。


「吐槽」1: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讎而不欲見


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身為南贛巡撫的王陽明,平定了當地曾荼毒慘重的叛亂。親見當地貧困落後的王陽明,決心大力發展教育。還特意撰寫了文告,頒布給南贛各地。在這部關於當地兒童教育計劃的文告里,長期痛心明朝教育亂象的王陽明,也終於發出了一聲怒斥:「彼視學舍如囹獄而不肯入,視師長如寇讎而不欲見」——大明朝的教育問題有多大?孩子們竟把學校看做監獄,把老師看成仇人了?


為什麼會有這毛病?明朝自開國以來,教育工作就以嚴厲刻板著稱。外加科考越發注重讀死書,所以學堂教學,也就各種急功近利,學生稍有不同的個人見解,立刻會遭到嚴厲呵斥。聖賢書里的品德道理?老師們也是毫不重視,就要學生死記硬背。


以王陽明的嘆息說,當時明朝的老師們「鞭撻繩縛,若待拘囚」,恨不能把學生們當囚徒,打著嚇唬著教他們讀書。結果呢?學生們反而想方設法欺騙老師,逮住機會就遊玩嬉鬧,越發「偷薄庸劣」。所謂的「熊孩子」,就這麼自然而然養成了。


這種教育環境,叫孩子們把老師學校,當做仇人監獄,豈不是是倒逼著孩子們學壞?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就算科場登第,人格也早已扭曲。那該怎麼辦?同樣是王陽明的文告里,也是一語中的:孩子們的性格成長,就像草木萌芽,首先要有陽光雨露般的成長環境。所以就要「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開開心心的學習,才有育人成才。


「吐槽」2: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後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


如果說上面一句吐槽,王陽明還是感慨明朝當時的教育方法太坑,那麼這一句,他就痛心更坑的事:學生們道德觀的崩塌。


明朝開國,建立起了完備的科舉制度,所有的課堂教育,都是在為科場登第忙活。於是老師授課,就是逮住考試範圍,每天填鴨一般叫學生死記硬背,也就是「記誦詞章之習「。別說是獨立思考的精神,就連四書五經里最起碼的「人倫「,也就是讀書該有的道德教育,竟也是蜻蜓帶水。那些飽讀詩書的大才子們,有的根本不懂典籍里的真正意義,有的更是只為科考,半點道德不講,也就是」先王之教亡「。

這個感慨,也更是王陽明宦海浮沉里,多少親歷得出的結論。特別是明朝正德年間時,在劉瑾專權的年代裡,那些飽讀聖賢書的士大夫們,竟是毫無壓力賣身投靠,還有人滿嘴仁義道德,做起蠅營狗苟的勾當,各個毫不手軟。大家都在感嘆世風日下,但王陽明卻堅信,他們沒道德,首先是教育出了問題——教育要先講德育。



於是,在倡導自由與獨立思考學風的王陽明教育思想里,首先就是一條理念:「今教童子,唯當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在他「中心喜悅」的方式里,有各種關於道德培養和行為規範的兒歌遊戲,然後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告訴孩子們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十六世紀那些心學出身的名臣們,都是在這種快樂中成長起來,在心頭搭起堅定的人生觀。


吐槽3: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盡要傾上,便浸壞了他。

比起上面兩句感慨時弊的吐槽來,王陽明的這一句,在任何時代,都是給所有急功近利的家長們,一盆徹骨的冷水:一支小萌芽,如果突然潑上一盆水,那也是十有八九活不了。教育孩子,更是這個道理。


在王陽明的著作里,十五至十六世紀之交的明王朝,也是教育十分急功近利的年代。特別是十五世紀下半葉,大明王朝的科場上,簡直神童迭出,諸如楊廷和邱浚等明朝名臣們,無不是弱冠年紀,就以高分科場登第。這風光的景象,當然也就成了考生家長們的強心針。很多學生為了科場登第,不顧健康瘋狂啃書。縣學府學等學府,眼睛更只盯著幾個學習尖子,拼盡全力的培養,就盼著出個狀元探花揚名。教育質量?誰還管?



但在王陽明看來,這就是揠苗助長的悲劇。教育,首先應是根據孩子們的資質,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孩子們應該「精氣日足,筋力日強,聰明日開」。孩子們的成長,先要確保身體的健康,然後是體力的強壯,繼而才是學業的精進。一切為了短期學習,摧毀孩子們健康發展的行為,都應該被唾棄!


而且千萬別以為,王陽明的這種理論,是希望孩子們野蠻生長。相反,他比明代任何一位教育家,都注重教育的條理規劃。他的學堂里,每天都有「日課表」,當天的五節課,包括了「講德」「講書」「詩歌」等各個環節,孩子們也要按照班組輪流歌詩。所有的課程安排,都是按照孩子們的心情變化與學業進展,一步步的調整。這特殊的課堂,被當時多少老夫子斥做離經叛道。可是又有誰,做到了這般嚴謹?


也同樣在這般嚴謹里,科考的功利目標,也被拋到九霄雲外。在他眼裡的「小萌芽」們,每個人除了四書五經,也要根據自身情況,接受天文算學甚至武學等學業。於是,僅僅是王陽明去世後不久。明朝的士大夫階層里,就有了驚艷的現象:越來越多的心學子弟們科場登第,他們不止擁有強大的學問,更有幹練務實的理念,諸如文武雙全的唐順之,諸如完全地理學與數學突破的大明狀元羅洪先,甚至拼殺在抗倭前線的譚綸。他們都是從這樣快樂的教育里,找到了志氣方向,然後以一生的堅持,完成對國家的報效。



曾經在王陽明生前,那些充滿希望的「小萌芽」們,終於在王陽明身後,成為支撐大明中興的棟樑。這輝煌業界,成就了王陽明大儒的身份,更見證了這位智者,一生以教育興國的心血


這字字句句,凝結著育才成才智慧的話語,已被歷史驗證,並超越歷史。至今,有著實實在在的生活意義。


參考資料:《明史》、《傳習錄》、《王文成公全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日本「熱血青年」兇狠一槍,卻替清王朝省了上億白銀
白居易在日本的影響力遠超李白杜甫,為什麼日本人這麼推崇白居易?

TAG:我們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