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我們應該為宋朝而驕傲~

我們應該為宋朝而驕傲~

原標題:我們應該為宋朝而驕傲~


點擊藍字關注




《劍橋中國隋唐史》中說「在北中國的中部和東部(今山西和河北),唐朝的長期衰弱容忍了並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外族對廣大領土的佔領。來自北方的外來民族有沙陀突厥、回鶻、鮮卑、党項、吐谷渾等等,其中有一些長期居住在長城以內,另有一些則是新近侵入的,它們先後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只留下黃河以北的小部分地區仍由純粹的漢人統治。由沙陀偉大領袖李克用的兒子在923年建立的後唐王朝,是這些非漢族的強大力量最值得注意的結果。丟失給異族的大部分疆土最後由宋朝收回,但長城內的極北地區,即所謂十六州,則註定將繼續處於外族統治下達四個世紀之久。」日本史學家小島毅認為:「安史之亂以後中國在200多年的時間裡在未出現強有力的政權,直到宋朝的出現。」


早在宋朝成立之前遼國已經建國半個世紀之久,已是當時疆域最大的帝國之一。宋朝的前身後周是五代中央政權面積最小的國家。「天下未定,根本空虛」,是後周留給北宋的真實的形勢。此時的宋朝不是後來的宋朝,是個極其貧窮的國家,所轄人口只有九十七萬戶,約為四百多萬人。史學家司馬光評價了當時的形式:「昔太祖初得天下時,只有一百一十一個州耳,江南、兩浙、西川等富饒之土,皆為異域。又承五代荒亂之餘,府庫空竭,豪傑棋佈於海內,戎狄窺伺於邊境。」此時的所謂江南、兩浙、西川等富饒之土,也只是相對於久經戰亂破敗不堪的中原而言。而且「後周」還進行了內戰,太祖討伐昭義軍節度史李筠、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的戰爭,不能不說消弱了後周留下的原本並不雄厚的實力。可以說「瘡疾未復」、「人力重困」、「帑藏空虛」,都是當時的真實寫照。當時宋政府的財政根本難以支撐大規模長途跋涉的軍事行動。用宋史專家鄧廣銘的話形容是:「當趙匡胤奪取到政權之日,他所接受的實際上只是一個爛攤子。就這個政權本身來說,所繼承的是五個短命王朝,即在五十三年的時間內,改換了五個朝代和八個姓氏的十三個君主。如何能免於再成為第六代的短命王朝,這是他處心積慮想加以解決的一個問題。」在宋朝建國之前,中國王朝吳越(浙江一帶)向遼國朝貢。北漢(山西一帶)臣服於遼國。宋朝處在南北夾擊環境如此惡烈的情況下,宋軍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唐軍用一百多年都沒有完成的任務,消滅割據勢力一統中國,不能不說是一項偉大的壯舉。宋人總自豪的說:「一舉而平荊湖,再舉而平蜀漢,三舉而平劉鋹,四舉而平李煜。兵鋒所向,如雷如霆,如摧枯,如破竹,無不隕滅者,蓋藝祖閱習之功,有以先之地。」「所至成功,如席捲之易。太祖平五強國,如拾地芥。」「天寶之末石晉之際中國不幸皆罹其害,自周世宗北征之後雖疆土未復夷夏稍分,我祖宗奕世修備大庇生民。」宋軍初期軍事力量是很強的,高麗、女真、党項皆貢於宋。但它面對的對手遼國早已不是漢唐時代沒有國家形態逐草而居的原始游牧部落,而是具有像漢唐體制的封建帝國。宋朝的開創者趙框胤出身貴族,是一個高級將領。他本身並不注重抽象的理論而是非常注重實際技術、重視科技。他稱帝後,很少與文臣探討儒家典籍,而是經常親自出題科考或親臨造船務、監督水戰、整飭軍政等。所以曾鞏宣稱:「宋興,益修其法,壯銳者升其軍籍,老懦者黜而去之,以至太宗、真宗屢自臨試而蒐擇。故興國有楊村之閱,咸平有東武之蒐。軍旅之盛,近世無比焉。」趙光胤極其重視軍事武力建設,他經過了一番瀝血奮戰,滅後蜀、南唐,初步完成了統一。他不給武將太多權利是因為怕軍閥割據、國家不安定……他死後傳位於其弟。宋太宗趙光義又滅了吳越、北漢等國。「五代之際,天下剖裂,太祖啟運,雖則下西川,平嶺表,收江南,而吳越、荊、閩納籍歸覲,然猶有河東未殄。其後太宗再駕乃始克之,海內自此一統……」宋太宗在統一不久便有勇氣與魄力對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主動開戰,兩次發動侵遼戰爭。可見宋軍事的實力並不亞於遼軍。由於輕易冒進、後勤匱乏、前線指揮失物等等原因使宋軍沒有取得成功。宋軍停止了對遼戰爭是因為由於經過長期的戰爭後建國不久,宋需要調整,人民需要修養生息。正如宋太宗所說:「朕自即位以來,用師討伐,蓋救民於塗炭,若好張皇誇耀,窮極威武,則天下之民幾乎磨滅矣!」 



現代的許多書籍有個極其奇怪而很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掩飾宋朝軍隊的輝煌成就與勝利戰果。當今的廣大關於介紹宋朝戰史的書籍,往往是這樣介紹宋遼戰爭的,那就是著重介紹太宗兩次北伐失利,北伐期間的無數勝利與戰果都被忽視、省略、抹殺,然後就介紹農民起義了。然後就是蹦到真宋時代的澶淵之盟,並強調澶淵之盟是屈辱的。(這些人往往認為唐朝和親是光榮的。)宋真宗時代的對遼取得的多次大勝仗也被忽略了。再後就是著重介紹仁宗時對西夏的三次大敗仗了(這三次敗仗宋軍陣亡的人數加起來也不如唐初高宗時對吐蕃一場戰爭將士陣亡的人數)。以後宋朝一直欺負凌辱西夏也被忽略了。所以宋代武將的風光偉業被完全掩蓋了。造成了宋朝軟弱,宋軍無能的假象。



其實宋朝軍隊第一次與遼國交鋒就取得了大勝,太祖時代在石嶺關取得斬首契丹三千級的輝煌勝利。太宗時第一次與契丹交手在石嶺關也獲得了斬首一萬五千級的巨大勝利。兩次北伐失敗後,就接著在滿城取得了斬首遼軍一萬俘獲三萬的大勝,宋將潘美、楊業破遼軍十萬於雁門俘獲節度使一名,斬節度使一名。在關南取得斬首遼兵一萬的大勝。其後不久再破遼軍斬首三千。太平興國七年潘美再破遼軍於雁門,斬首三千俘獲一萬,連下遼二十五城。太宗時宋遼軍隊交鋒戰史,宋軍並不處於下風,勝利比失敗多。太祖時代、真宗時代更是佔優,那些宋軍勝少敗多的謊言,真不知道從何談起。宋朝名將倍出,許多赫赫威名的名將人們都不知道,因為他們的事迹被完全忽視掩蓋了。這樣宋朝對遼勝少敗多的謊言就出現了,北宋缺將的謊言就出現了。大宋名將田欽祚三千御遼軍六萬的事迹被忽視,高繼勛三千破遼軍五萬的輝煌功績被掩蓋。「斬首自相騰爍以死者數萬人,焚車帳,獲馬、牛、橐駝、器械蓋數萬計。」這樣的勝利如今的書籍卻不提不介紹。「只介紹失敗,不介紹勝利」這就是當今的教育對宋代戰爭的描繪特色。而對唐代戰史正相反,「只介紹勝利,不介紹失敗」,這真是很是萬分驚奇的有趣現象呀:)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真宗親征契丹,幸澶淵,以成卻敵之功。法國人勒內·格魯塞在《草原帝國》中說: 「宋真宗大膽地離開開封,率援兵趕到澶淵『前線』,他的果敢行為使契丹懾服。」宋真宗御駕親征渡過黃河,士氣高漲的宋軍接連打了幾個勝仗,遼軍統帥蕭撻覽中箭身亡,遼國 「蕭太后臨其轊車,哭之慟,輟朝五日。」「蕭達蘭通天文,屢著戰功,首倡南侵之謀,至是死,軍中奪氣,滋欲議和矣。」「真宗用寇萊公計,親御六軍渡河,兵始交而斃其貴將,契丹有求和意。」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遼軍士氣低落。最後遼軍抵擋不住,請盟議和。於是「契丹使姚東之來獻御衣、食物。」雖然寇準不同意議和主張乘勝追擊。但宋真宗卻渴望和平,不喜戰爭,不想再繼續勞民傷財、不願意生靈塗炭。「念河北居人,重有勞擾,儻歲以金帛濟其不足,朝廷之體,固亦無傷。」在談判中遼人說:「今茲引眾而來,本謀關南地,若不遂所圖,則本國負愧多矣。」宋使曹利用則堅定的回答說:「稟命專對,有死而已。若北朝不恤後悔,恣其邀求,地固不可得,兵亦未易息也!」最後遼主及蕭太后無奈被迫簽盟,「小堯舜」遼聖宗耶律隆緒言:「南北通和,實為美事。」大宋在勝利的情況下與遼國簽訂了「澶淵之盟」,使兩國成為兄弟之邦。宋為兄,遼為弟。「澶淵之盟」使宋朝依然侵佔遼國「關南之地」,「關南之地」乃瓦橋關(河北雄縣)以南的地區,包括莫州(河北任丘)、瀛州(河北河間)。宋遣使撫諭懷、孟、澤、潞、鄭、滑等州,放強壯歸農。「澶淵之盟」之後河北民才重新得以從事生產安居樂業。同時宋朝同意每年給遼國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相當於30萬貫)。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國家收入總數為15000萬貫。「澶淵之盟」之後北宋政府的平均年財政收入應在10000萬貫上下。一兩白銀兌等於一貫銅錢。30萬貫只相當於宋朝當時一個郡的財政收入,對宋朝每年的巨大的財政收入來說不值一提。「是費一郡之入,而息天下之弊也。」仁宗寶元年間僅陝西一地,和平時期軍費2000萬貫,戰時3300萬貫。只是陝西一地,戰爭軍費比和平時期軍費高1300萬貫。對於宋朝來說顯然和平的代價遠遠小於戰爭的代價。更何況少犧牲了中華多少將士與無辜百姓的生命,避免了多少家庭骨肉分離、家破人亡的慘劇。正如蘇東坡所說:「橫費之才猶可以力補,而既死之民不可以復生。」澶淵之盟是賞賜失敗者財物的盟約決不是失敗者進貢賠款的盟約。真宗時宰相王旦說:「國家納契丹和好以來,河朔生靈方獲安堵。雖每歲贈送,較於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仁宗時名相富弼說:「自此,河湟百姓,幾四十年不識干戈,歲遺差優,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澶淵之盟,未為失策。」「歲幣」對宋政府及人民根本不構成絲毫壓力。宋朝的這點歲幣之費實「取之於虜,而復用之於虜」、「皆出於榷場歲得之息,取之於虜而以予虜,中國初無毫髮損也」。 澶淵之盟」使宋遼兩國進入100多年和平交往的友好時期,使中國的北方恢復安定,促進了漢、契丹兩族的經濟文化交流,也促進了契丹人的漢化。《龍川別志》感嘆「自景德至今將百年,自古漢蕃和好所未常有。」 王安石《澶州》:「天發一矢胡無酋,河冰亦破沙水流。歡盟從此至今日,丞相萊公功第一。」李復《過澶州感事》:「默使敵計墮吾計,獨屈黃屋親臨戎。敵驚潰奔虎北門,從此願講兄弟親。」陸遊《秋風亭拜寇萊公遺像》:「豪傑何心後世名,材高遇事即崢嶸。巴東詩句澶州策,信手拈來盡可驚。」



宋人認為「真宗自澶淵之役卻狄之後,天下富庶,其源蓋出於此。」從此以後宋以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文化建設為國策,使那時的中國就遠離了原始的武力擴張、掠奪財務的野蠻階段。《宋史》記載:「自景德以來,四方無事,百姓康樂,戶口蕃庶,田野日辟。」景德正是宋真宗的年號。據《宋史》統計,太宗至道二年(995年)全國墾田為312525125畝,到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猛增到524758432畝,短短25年間增加近68%。這樣的增長率是前所未有,後來也沒有的。北宋拿點小錢換來了長期的安定和平、穩定的發展。使宋的商業、經濟、科技、技術等等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致使北宋國事強盛、海內昇平、全國上下瀰漫著一股瑞氣。也使人們長期處在一種富足閑暇狀態。 南宋人度正指出:「承平百年,天下無事,四方無狗吠之警,中國有安靖之福。」長期的和平也使宋、遼兩國逐漸退化了的野蠻戰鬥的能力。也使宋朝遠離了原始、落後的世界。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挂帥到陝北多次打退西夏軍,從此西夏不敢冒犯。「范文正公領延安,閱兵選將,日夕訓練,又親戒諸路,養兵蓄銳,毋得輕動。夏人聞之,相戒曰:『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戎人呼知州為老子,大范謂雍也。」 「仲淹為將,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諸羌來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賊亦不敢輒犯其境。」「范仲淹、韓琦經略,而元昊臣。」 范仲淹本著安定邊疆的百年大計,「每念『有徵無戰,不殺非辜』之訓」,主動引見親近羌族首領加強睦鄰友好。致使「諸羌皆受命,自是始為漢用矣。」,「羌漢之民,相踵歸業。」人民歌頌他「胸中自有數萬甲兵」,據史書記載當他死去的噩耗傳至邊地時,「羌酋數百人,哭之如父。」後來西夏主嵬名元昊(趙元昊)無奈被迫妥協表示願意議和,「遣其臣賀從勖與文貴俱來,稱男邦皃定國兀卒上書父大宋皇帝,稱臣稟正朔。」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元昊取消帝號,西夏對大宋稱臣,表示永為宋藩輔。作為回報大宋父皇帝冊封他為夏國主,宋仁宗《冊夏國主文》:「持節冊命爾為大夏國主。永為宋藩輔。夫濟美莫若孝。奉上莫如忠。保人禁暴。克綏爾功。朕固不忘底定於西陲也。往欽哉。其光膺寵命。可不慎歟。」並「 歲賜絹、銀、茶、絲共二十五萬五千。」宋為皇,夏為臣,宋為父,夏為兒。慶曆五年(1045年)二月,西夏主趙元昊「譴使於宋賀正旦,自是歲以為常。」 四月「譴使賀元節,自是歲以為常。」從此十數年無戰事,雙方重開互市貿易,民間商旅往來不斷。



宋神宗之時,尤重軍事,神宗提出:「天下事莫重於兵,社稷安危所系。」此時軍隊個人素質也是歷朝最高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里專門比較過歷代弓的強度,宋初的士兵膂力要比漢唐之時高得多。他得出結論:「此皆近歲教養所成。以至擊刺馳射,皆盡夷夏之術;器仗鎧胄,極今古之工巧。武備之盛,前世未有其比。」大文學家曾鞏也曾自豪的說:「今連營之士,訓練精銳;武庫之兵,繕治工巧,殆古所未有。」宋神宗「詔頒河北渚軍教閱法,凡弓分三等,九斗為第一,八斗為第二,七斗為第三;弩分三等,二石七斗為第一,二石四斗為第二,二石一斗為第三。」北宋末號稱「滿萬不可敵」的女真「弓力不過七斗」,這水平在正常年份宋軍中屬第三等剛及格。北宋末士兵素質大幅度下降,完全是軍政腐敗,「軍兵久失教習」、「盡廢校閱」荒廢軍事訓練造成的。北宋末士兵的素質水平代表不了北宋士兵的素質水平。


神宗時宋軍連連主動出擊,打擊西夏。致使「夏國疆宇,日更朘削」。《宋史》記載:「熙寧始務闢土,而種諤先取綏州,韓絳繼取銀州,王韶取熙河,章惇取懿、洽,謝景溫取徽、誠,熊本取南平,郭逵取廣源,最後李憲取蘭州,沈括取葭蘆、米脂、浮圖、安疆等砦。」北宋政府還向西開疆三千餘里,收復中國淪亡300多年的河隍失地。歸附中國的藏族有二十萬眾。並實行屯田,分給歸附藏族田地耕種。王安石:「今青唐、洮河,幅員三千餘里,舉戎羌之眾二十萬,獻其地,因為熟戶。」被招募安置的藏族稱為熟戶。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堅持募兵制的王朝。宋以前、以後,中國一直到現在還實行的是強制性徵兵政策。募兵制就是國家不強制你當兵,你當不當兵靠自願。當然你當兵國家是給你錢的。宋朝的士兵都是招募的僱傭兵,而這些僱傭兵都有非常厚重的薪金,國家為此所付的軍費是驚人的。政府龐大的財政收入有時都會有入不敷出的問題,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國家收入為一億一千六百一十三萬八千四百零五緡,支出為一億二千零三十四萬三千一百七十緡,財政赤字為四百二十萬緡。此舉被現代一些學者諷刺的稱為「積貧」。因宋朝財政大部分是支付給士兵的薪水,「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當今天下財賦以十分為率,八分以上養兵」、「自來天下財貨所入,十中八,九贍軍。」被諷刺為「冗兵」。「冗兵」、「積貧」是宋朝內定的民 主開明的國策結果,不是外敵的壓力造成的。


如果宋朝若是實行唐代強行徵兵政策「抓壯」,不顧「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爺娘夫別妻」、「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甚至不顧「人往往自折支體,謂之福手福足」、「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將大石捶折臂」,任由壯丁為逃避兵役而自殘,百姓妻離子散,乃至家破人亡。那麼宋朝政府就不可能出現所謂的「積貧」、「冗兵」等等的問題。


宋太祖:「可以利百姓者,唯養兵也。」仁宗朝名相韓琦:「養兵雖非古,然積習已久,勢不可廢。非但不可廢,然自有利民處不少。古者(強行徵兵制)發百姓戍邊無虛歲,父子、兄弟、夫婦常有生死離別之憂。論者但云(募兵制)不如漢、唐調兵於民,獨不見杜甫詩中《石壕吏》一首,讀之殆可悲泣,調兵之害乃至此。今收拾一切強悍無賴游手之徒,養之以為官兵,絕其出沒閭巷嘯聚作過擾民之害,良民雖稅賦頗重,亦已久而安之樂輸,無甚苦也,而得終身保其骨肉相聚之樂,此豈非其所願哉!」「一肢雖廢一身全。至今風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終不悔」,兵役、勞役不是人民沉重的負擔、巨大的災難,誰願意自己親手砍傷折斷自己的手足?唐朝五代強制徵兵給人民帶來的災難,致使中國人口數百年來沒有多大增加,經濟長期難以發展、突破的事實。這不正體現出宋代「募兵制」的偉大之處嗎?募兵制使宋代廣大百姓免除殘酷的兵役之災,與大部分的勞役之苦。因為宋代大部分勞役都由廂軍的完成。「宋有天下,悉役廂軍,凡役作工徒營繕,民無與焉,故天下民力全固。」司馬光:「有因役而亡者,無因賦而亡者。」劉誼:「民生不見兵革,安於田畝,而以財力奉公家,未告病也。」南宋學者章如愚:「思昔祖宗之制兵也,斂強悍之民以為兵,賦淳良之民以給兵。征伐之苦,兵任之,民不知也;屯戍之苦,兵任之,民不知也。天下之民,安居暇食,優遊以生死,仰事俯育,終其身相保聚。」人民可以安心從事生產勞動,從而創造了更多的物質財富與精神文明。



事實上宋朝軍隊相對於宋朝龐大的人口來說並不多。北宋軍隊分禁軍和廂軍兩種,一般來說禁軍專事作戰,廂軍專事雜役。廂軍嚴格上說並不是正規的軍隊,而是指宋代承擔各種雜役工作的軍隊。「廂軍供雜役」、「廂軍不任戰而耗衣食」、「(廂軍)罕教閱,類多給役而已。」廂軍主要從事各種雜役,諸如修建、運輸、郵傳、治安等等。宋朝的廂兵有的相當於工程兵,有的相當於郵遞員、有的相當於維護地方治安的警察。宋政府養兵是為民養兵,所謂「積貧」也是為民「積貧」。宋政府巨大的財政支出是給人民營造和平幸福的環境,況且這些廂兵與禁軍及其一大家子本身就是人民的一部分。宋朝士兵本多窮困之人,國家給的不僅給豐厚的工資,還有糧食布匹等實物,另外還有各種額外的賞賜、津貼、補貼、獎金之類。「一人充軍,數口之家得以全活」、「一遇凶歲,則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長大而試其壯健者,招之去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為廂兵。」宋朝的財政真正做到了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所以宋朝百姓都踴躍參軍,「舉天下之民投為兵者相望焉。」宋仁宗在詔書中也說:「吾民忙從軍籍者多,而服農功者寡。」

王曾瑜《宋朝兵制初探》:「在中國封建時代,從徵兵演變為募兵,使軍隊專業化,職業化,也應有利於軍隊素質的提高」。宋代實行的募兵制,是歷史的巨大進步。宋代在軍制上有諸多進步之處,如把軍政機關與指揮系統分離,將動員系統與指揮系統分離,這些都是現代軍事的特徵。宋朝在缺乏長城防禦設施依靠情況下堅持國富民強三百餘年,不能說宋朝太弱,宋軍太弱。宋不是沒有能力進攻只是國策問題。宋的總兵力或許超過遼、金、蒙等國。但宋的機動兵力、在一線的兵力及卻比不過它國。宋的戰爭成本比落後的國家要高很多。宋軍兵分散。因為宋軍有大片疆土、大量人民、大批財富要守。這些都是宋軍的負擔。而侵略軍沒有什麼負擔,想打哪就去哪。攻下了就有大批財富、美女。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長期的和平的國策使宋軍喪失了進攻的能力。司馬光曾做了一個比喻說道:「中國與夷狄為鄰,正如富人與貧人鄰居。若勝焉,則所得者,皆微細棄賤之物,不足為富人財用多寡。若不勝焉,則富人屋宇、田宅、財物,皆貧家所有矣。」宋沒有傾盡全國之兵、全民之財反動對遼、對西夏的進攻是因為吸取了漢武帝、隋揚帝的教訓。戰爭侵略得到的遠遠比不過自己創造的。開明的政策使宋朝的人們長期沒有戰爭、兵役、苛稅這三大「災害」之苦。使宋朝人民長期生活富強安逸。如果說秦亡於苛政,漢亡於戰亂,隋亡於兵役,唐亡於割據。那麼宋就亡於安逸。



過於民主的政策和長期的和平富足的生活也是使宋軍戰鬥力弱的原因。歐陽修在《原弊》中寫出隱憂:「生於無事而飽於衣食也,其勢不得不驕惰。今衛士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給糧,不自荷而僱人荷之。其驕如此,況肯冒辛苦以戰鬥乎?」蘇東坡在《教戰守策》中早已指出大宋的危機所在:「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於閨門。論戰鬥之事,則縮頸而股慄;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願聽。使民於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為患必有不測。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 南宋人樓鑰指出:「靖康艱難,事出倉猝,承平百年,衣冠如雲,習於久安,不知所為。」


在冷兵器時代,越野蠻就越強大,越落後就越兇惡。你落後貧窮就有動力掠奪比你富裕的人。遼國比宋野蠻,所以宋給遼錢絹。金比遼野蠻,所以金滅了遼。蒙古人比金人野蠻,所以蒙古滅了金。蒙古人比宋人野蠻得多,所以宋當然打不過蒙古。縱觀世界史,歷史上文明的古國都是被比它落後、野蠻的民族消滅。齊被秦消滅,不是因為沒有秦國富裕,而是沒有秦國野蠻。楚被秦消滅,不是因為沒有秦國有文化,而是沒有秦國武力強盛。


一個人越富裕越怕死,越幸福越熱愛生命。一個人越窮困,越不怕死。一個餓著肚子的人會比吃飽了的人狠。一個為有飯吃、有衣穿而發愁的人會比衣食無憂的人做戰勇猛。一個強盜會比一個書生厲害。宋朝大部分年輕男人不當兵而是從事生產、商業,這樣才創造出了如此燦爛的文明。宋人太文明了,過慣了安逸而富裕的生活。有宋詩云:「父母生我時,教我學耕桑;不識官府嚴,安能事戎行!執槍不解刺,執弓不能射;團結我何為,徒勞定無益。」 宋人是為生產、創造、和平而生的。蒙古人生下來是騎馬、掠奪、戰鬥的。《黑韃事略》:「其軍,即民之年十五以上者,有騎士而無步卒。」宋人人性大多是善的,蒙古人性大多是惡的。怎麼可能戰得過原始兇猛在血雨腥風中奔出來的蒙古鐵蹄?


「蒙古之所以常取勝者,恃北方有馬力,就中國之技巧耳。」蒙古人的可怕在於它不只擁有原始游牧民族野蠻的戰鬥力,而且還擁有文明民族先進高超的技術。蒙古人攻打下一座城市,唯一留下的一種人,不是年輕美麗的女人,也不是天真的孩子,還不是年邁的老人,而是這座城市的工匠藝人。在古代蒙古人就好比在現代,它不僅具有阿富汗塔利班人不怕死的精神、還擁有美國人的原子彈等高科技武裝技術。   



宋元之間的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懸殊最大的民族戰爭。因為一個是正向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頂期文明,一個是剛形成的民族正處在原始時期的文明。


宋朝始終用它強大的綜合實力,用經濟與文化侵略著遼國、金國等周邊各國。促進了他們的漢化。推動了世界的發展與進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出使遼國的路振自豪的說:「(契丹)與朝廷通好已來,歲選人材,尤異聰敏知文史者,以備南使,故中朝聲教,皆略知梗概。至若營井邑以易部落,造館舍以變穹廬,服冠帶以卻氈毳,享廚爨以屏毛血,皆慕中國(宋朝)之義也。」當宋仁宗去世的訃告送到遼國,「燕境之人無遠近皆聚哭」,遼國皇帝耶律洪基為宋仁宗的離世悲傷不已握著使者的手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其後北朝葬仁皇帝所賜御衣,嚴事之,如其祖宗陵墓雲。《龍川略志》記載「燕人有梁濟世為雄州諜者,嘗以詩書教契丹公卿子弟。」遼國逐漸廢除奴隸制及歧視漢人的政策,甚至遼道宗耶律洪基寫下這樣的句子:「開泰寺鑄銀佛,願後世生中國!」蘇東坡今天剛在宋出版的新書,明天就有可能在遼國的大街上叫賣流行。「張芸叟奉使大遼,宿幽州館中,有題子瞻《老人行》於壁者。聞范陽書肆亦刻子瞻詩數十篇,謂《大蘇小集》。」還有蘇東坡的親弟弟蘇轍出使遼國所做的詩為證 「誰將家集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莫把文章動蠻貊,恐妨談笑卧江湖。虜廷一意向中原,言語綢繆禮亦虔。顧我何功慚陸賈,橐裝聊復助歸田。」


金國更是不折不扣宋文明的仰慕者。金國在北京的皇宮是完全仿照的宋朝汴梁的皇宮建造的。金國的皇帝穿著宋式的皇服,文官的品級和宋一樣。金朝實行科舉取士,重要州郡修建「宣聖廟學」。孔子的四十九世孫也被金主封為公爵,金主還親自行禮祭祀孔子。自天文占測至編製曆日和宮廷音樂,金人全都模仿應用宋制。金國還學宋國印製紙幣。金主完顏亮「頗知書,好為詩詞。」曾作詩:「萬里車書盍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顯然把自己看成中國人。金熙宗完顏亶更是「賦詩染翰,雅歌儒服」「自為童時聰悟,適諸父南征中原,得燕人韓防及中國儒士教之,後能賦詩染翰,雅歌儒服,分茶焚香,弈棋象戲,盡失女真故態矣。視開國舊臣,則日『無知衷狄』;及舊臣視之,則日『宛然一漢戶少年子也』」據《大金國志》記載,金世宗教導女真貴族「稍通古今,則不肯為非。」金國用短短的幾十年期間,掠奪吸取與學習了大量的宋的財富與文化。從金朝遺留下的銅錢就能看出金錢就是只有漢字的典型中國式銅幣。從留存至今的盧溝橋的建築風格及技術來看,金人已完全成為「中國」人了。金國用短短的幾十年期間,掠奪吸取與學習了大量的宋的財富與文化。就從落後的原始文明進化到封建文明。到金國滅亡前期,實際上金國以與南宋差別已經不大了。金國成為宋朝之後當時世界上第二大富強的國家。但金國也在富強的生活中失去了曾經野蠻無比的戰鬥力。

虞雲國《細說宋朝》:「宋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富庶和最先進的國家,在中華文明圈裡,無論是與宋朝對峙的遼、金、西夏,還是與宋朝睦鄰相處的大理國,都對宋朝所代表的先進的政治制度、社會經濟和思想文化,自覺不自覺地表示出認同、追隨、仿效與移植。值得一提的是,宋朝以後,封建王朝再沒有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而宋代朝政也稱得上是中國歷代王朝中最開明的。因而從更長的歷史時段來看,宋朝在制度和思想上饋贈給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遺產,其影響更是難以低估的。」阿諾德·湯因比《人類與大地母親》:「10世紀、11世紀、12世紀的後起蠻族,也強烈地為中國文明所吸引。除了自身採納中國文明,他們還在自己統治的領土上傳播了中國文明,而這些領土又從未納入過中華帝國的版圖。因而,中華帝國的收縮由於中國文明的擴張而得到了補償--不僅在中華帝國周邊興起的國家如此,在朝鮮和日本也是如此。」


一個文明被消滅,並沒有什麼可丟人的。希臘、羅馬雖都被野蠻所消滅,但他們的文明依然是西方人的驕傲!世界人民依然景仰他們所開創的文明高度。在西方沒有人會污衊希臘、羅馬,也沒有人會崇敬突厥、土耳奇。一個沒有文化粗魯厲害的強盜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會景仰。而我們現在的有些中國人卻有些怪,我們對代表中華文明頂峰的王朝大加污衊與抨擊,而對屠殺創造出人類歷史上優秀先進高超文明的我們祖先的野蠻人而大加歌頌與美化。流氓強盜再厲害兇狠他還是個流氓強盜。學者文明人在柔弱他始終是個學者文明人。我們好象不知道誰是我們的祖先。很難想像現在的猶太人會崇拜希特勒,而辱罵貶低被希特勒屠殺的猶太先輩。而在中國正是這樣……我們習慣於把冷血的強盜屠殺我們先輩的屠夫美化成大英雄!我們習慣污衊與褥罵在世界上給中國帶來太多榮譽與驕傲的偉大的宋朝。這世界上只有中國人熱忠於謾罵自己的祖先,在西方你很難看到有西方人罵亞里士多德的。而在中國我們不只罵朱熹,還罵被我們祖先千百年來譽為聖人、在世界各國被尊為偉大思想家的孔子。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連孔子、朱熹都可以漫罵的人,那他還有什麼事做不出來?他還是中國人嗎?古希臘奧林匹克文明在世界、在中國依然繼續發揚光大!而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髓的宋明理學卻被中國人自己批得一無是處。現在的大部分中國人竟不知道自己祖先的好,優越與難得。我們被野蠻的屠殺斬斷了中華文明的傳承與連續性。我們還配稱作我們是宋人的後代嗎?


一個國家及王朝的滅亡,不一定是因為它自身的腐朽及內政混亂、君主的昏庸、民不聊生。一個繁榮富強欣欣向榮的國家有可能是面對外部野蠻的力量一時戰略決策的失誤、一次的戰爭失敗就有可能導致。宋朝的皇帝極其統治者是相對於其他王朝的統治者都是比較開明的有功績的。如果沒有如此強大外敵的入侵宋朝是永遠不會滅亡的。正如朱熹所言:「本朝祖宗積累之深,無意外倉卒之變。惟無意外之變,所以都不為意外之防。」宋朝的兩次滅亡都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的。宋朝是在盛開鮮艷的時候突然死亡的,這和前代王朝後期長時期的萎靡衰敗不同。宋朝的滅亡有多方面的原因。宋朝也不是一個民族一個王朝之力一次打敗的,而是多個民族與多個王朝一起之力多次打敗的。蒙古是在滅了西遼、西夏、花刺子模等國,蕩平中東、征服大半歐洲、統治大半世界、把宋朝的周邊各國都歸於其下之後才對世界上最繁華強大的宋國發動進攻的。宋人太文明,但使用先進的技術火藥及戰船把強大的蒙古聯軍鉗制數十年之久。宋朝是在蒙古野蠻的鐵蹄下堅持得最持久的國家。宋是文明的創造者,而蒙古是文明的掠奪者。宋人的失敗是因為宋人太文明,宋朝的滅亡是因為宋朝發展得太快和當時野蠻的世界格格不入……



大文豪蘇東坡說:「夫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而不在乎強與弱;曆數之所以長短者,在風俗之厚薄,而不在乎富與貧。道德誠深,風俗誠厚,雖貧且弱,不害於長而存;道德誠淺,風俗誠薄,雖強且富,不救於短而亡。」被譽為世界上最強大力量的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不到百年就滅亡了,很少有人提起。而污被文弱的宋朝卻長達三百餘年,至今仍被全世界的最偉大的學者所推崇,每提級他都不免激動,佩服萬分。


這裡只說了宋的好,沒有說宋的不好。因為宋的不好眾人皆知,已被教育宣傳誇大。而宋的好卻被忽視或被看成不好。宋被滅了,宋的好也被看作不好、被看作滅亡的原因。我們現在的人對宋朝的評價不公,我們對宋人不公,我們對我們的祖先不公。即使藐視東方文明傲慢的西方人面對宋朝的輝煌都不由自主的讚歎。為什麼我們卻蔑視我們古代的社會最頂峰的文明?但能夠接觸研究宋朝文明的西方人畢竟只是些極少數的人。難道我們的文明要靠別人來發掘嗎?如果我們都不為我們的祖先說話,那要靠極少數的西方研究中國歷史的專家學者說公道話嗎?我們應該為宋朝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而自豪。我們應該為我們是宋人的後代感到驕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文化 的精彩文章:

怎樣布置一場美不勝收的茶席?

TAG: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