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憑什麼孔子就是「至聖先師」?

憑什麼孔子就是「至聖先師」?

原標題:憑什麼孔子就是「至聖先師」?



全中國老師的祖師爺


今天是教師節,


我們來聊一聊教師行業的祖師爺。

文/范臻


今天是全中國老師們的節日。


拾文化全體小編在這裡祝老師們節日愉快,雖然你們過節不放假,但是還是要開心呀!


我們能擁有今天的學識和技巧,能有今天的工作和成就,源於我們每個人不斷的進取和努力。當然這其中,老師們傳道授業解惑的恩情,也不能忘。


但是老師們的老師,又從哪裡來呢?


全中國的老師,都要感念一個人——孔子。他是現在所有老師的祖師爺,不管你是講台上教課的大學老師,還是健身房裡教人的健身教練,只要你開館授徒,這個人就是你一生學習的對象。



他被稱為「至聖先師」。


這四個字,是特指孔子一人,除他之外,任何人都不配使用這四個字。


為什麼孔子是全中國教師的祖師爺?

難道他是全中國第一個老師?


並不是,孔子之前,就有學校,那個時候的學校,屬於國家機構。


《學記》追述西周的學制說: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

當時,學在官府,官師合一,塾的主持人是年老告歸的官員,負責在地方推行教化。


孔子之所以被推崇為教室行業的祖師爺,並不僅僅因為他開辦並推廣了私塾,也不是因為他那「三千子弟,達者七十二」。


最重要的是他開創了一條放之四海皆準的教育理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這八個字,放在今天任何一所學校里,都是被推崇的教育鐵則。甚至我們很多老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依然做不到這八個字。


但是兩千四百年前的孔子,就已經把這八個字,做到了極致。


孔子所處的年代,教育資源真的有限。

教材來來去去就那麼幾本厚重枯澀的幾本經典。


教育場館就更捉襟見肘了,今天在鄭國,明天可能就要動身去魯國。


但是孔子培養出來的學生,卻遍布各國,從政到商到文學,都有他的學生。


他是怎麼做到的?


這就是孔子最巧妙的地方。


看似他的一生都在周遊列國中顛沛流離,但是在顛簸的途中,他卻能將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教育學生。


下面這張圖,是學者們考據的孔子周遊列國路線考。



現在我們回頭看這張圖,可能覺得孔子就是在這麼巴掌大的地方轉了一圈而已,沒什麼大不了。


那可是一個沒有高鐵沒有汽車的年代,出門有輛馬車就已經很奢侈了。

而馬車這個東西,說白了就是省省力,未必有多省時。


可是你翻開《論語》,孔子幾乎在每一個國家都對學生有所教育,根據不同的風土民情,將晦澀的知識,攤開來給學生講。


孔子之後,幾千年的中國,遊學,成了文人們的必修課。


這不僅僅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麼簡單,更是一次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的征程。


縱觀中國古代,有成就的大詩人,大學者,無不經歷遊學歷練,方能有所大成。不信你看:



李白



杜甫


蘇軾


不僅僅是詩人,政治家也如此。



大名鼎鼎的丞相文天祥


當然,其中難免有一些因為流放和貶謫不得不「游」的成分,但是這種在旅途中檢驗所學的傳統,也是確鑿無疑的。


遊學的實踐,自孔子而來,開枝散葉。用中國人的傳統說法,叫做:師法天地。


在古人的眼裡,天地,無疑是最大的老師。



天目山一景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

這句話是大儒家荀子,概括天道的說法,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

樸實無華中一針見血。


並不是賢君就能一統萬年,也不是暴君就一定會頃刻滅亡。


大自然有自己的規律。只有遵循並學習這樣的規律,才能真正走的長遠。


類似的一句話在老子的《道德經》里是這樣說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這句話常常被人誤解為大自然的殘酷,但是實際上老子的意思是: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



天目山古道禪林


古人的矇昧無知,知識因為時代的局限,你不可能在春秋戰國時候,就領悟到唯物論。


能夠在那個年代發現這樣樸素的唯物論,並認識到學習自然規律的重要性,這些賢者們,無愧萬世師表四個字了。


現如今的教育,為什麼總被詬病百無一用是書生?為什麼很多單位對剛畢業的大學生不屑一顧?

就是因為過度強調的應試教育脫離了實踐。雖然這期間有高考重壓下的無可奈何,但是追究教育的本源,還是要在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開展實踐。



孩子們在大地之野親手搭建涼棚


因為我們現在有了更好的學校,更完善的教育理念,和更豐富的教育資源。所以我們可以足不出戶知天下大事。


但是知天下和治天下,還是有所差別的。


我們可以從手機電腦上,查到一個植物的名字。


但是我們卻不會知道這株植物具體的觸感、作用、生長環境、味道。


想要切身的了解這些,你就只能走進山林里去,觸摸它,感受它。身臨其境,方能知行合一。


這個道理放在技能的學習上也是一樣的。如果看看食譜就能做菜,那范師傅早就是世界名廚了。


范師傅上小學的時候,每年春天都有一次春遊。

雖然只是到周圍的山裡轉一轉,看一看,帶幾包自己家的速食麵到野外煮一煮。


但是其拾柴燒水,以磚石為凳,以樹樁為桌的經歷,仍然歷歷在目。


不知道現在的小學還有沒有這樣的活動。



我們不能指望現在的老師還能帶著孩子去遊學。這對他們來說太難了,上有指標要完成,下有學生要照顧,容不得一點失誤。


但是我們的家長們,真的可以抽空帶孩子們去山裡看一看,和孩子一起玩一玩,也學一學。


畢竟不可能要求每個老師都做到至聖先師這樣的水準,但是我們可以嘗試或者還原這種教育模式,帶著孩子去遊學,在遊學的過程中讓自己和旅行成為孩子的老師。


現如今的社會教育四個字,不可能全都落在學校的老師身上。


所有的家長都知道在學校之外,給孩子報學習班,報興趣班。


不是因為信不過學校的老師,而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們儘可能的多學知識。

今天之所以在教師節這天,絮絮叨叨寫了這麼多關於孔子,關於遊學。一方面是想提醒各位老師們不要忘記「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八個字。


更重要的是想提醒各位家長,你們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只有你們,能將孩子從知識的海洋領進實踐的山路。


最後,再次祝全體教師節日快樂,並祝所有孩子,茁壯成長,知行合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拾文化 的精彩文章:

端午最毒日:你好毒毒毒毒毒……
蝶變: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里走出的自然學校

TAG:拾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