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抗日戰爭武漢會戰都暴露出中國軍隊什麼問題

抗日戰爭武漢會戰都暴露出中國軍隊什麼問題

武漢會戰一年前,共產黨領袖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就曾說過:「日本在中國抗戰的長期消耗下,它的經濟行將崩潰;在無數戰爭的消磨中,它的士氣行將頹靡。中國方面,則抗戰的潛伏力一天一天地奔騰高漲,大批的革命民眾不斷地傾注到前線去,為自由而戰爭。所有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來,就使我們能夠對日本佔領地的堡壘和根據地,作最後的致命的攻擊,驅逐日本侵略軍出中國。」

雖然在蔣介石所說的第一期作戰中,中國軍民以巨大的犧牲消耗著日本侵略者的國力和軍力,並使中國持久抗戰的戰略布局得以基本完成。但是,武漢會戰還是再次暴露了中國軍隊存在的種種問題。

在戰略戰術的指導原則上,儘管強調了「積極的運動防禦」,甚至把這一原則寫進了作戰指導,但大多的中國軍隊既沒有真正領會,也不會具體實施。

武漢會戰期間,國民政府蘇聯總顧問亞·伊·切列潘諾夫曾向軍事委員會建議,迅速調集軍隊分別從江南、江北不斷地襲擊進攻中的日軍,採取以攻為守的戰術保衛武漢。但是——

從整個形勢來講,日本軍隊是用突破法,中國軍均是用阻截法,一個是積極的進攻,一個是消極的防守,遭受日軍進攻的中國軍隊自然是要拚命抵抗,積極地去防衛,但是其餘未受到攻擊的軍隊自然是沒有戰鬥,在那裡消極等待。

中國軍隊利用阻截式的利用工事做陣地防禦是可以的,但不應該讓未受到攻擊的部隊停留在那裡不動,而應該積極行動起來,找機會,從側翼、從後方隨時突擊日軍、牽制日軍,使其疲於奔命,無法集中兵力攻擊中國軍隊的陣地。

疲乏不堪、退往後方的日軍,游擊部隊不應讓其獲得充分的休息,應該找機會加以襲擊,尤其是要積極破壞鐵路、公路及土路,加深日軍運輸上的困難;對於日軍的指揮中心也要造成威脅,予以困擾。所有這些方法都是可以分散日軍的力量,延緩日軍進攻的攻勢。

《孫子兵法》言:「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這也就是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所說的:「攻擊變為防禦,防禦變為攻擊。」

而在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的高級將領在指揮作戰時,依舊是連綿不斷的一線陣地式防禦,實力薄弱的兵力被分散在各條防禦線上,既缺乏有力的預備兵團,也少有在防禦中的協同攻擊。

「戰略上既取守勢,戰術上又難取攻勢」,以至於作戰基本上處於被動狀態,每每都在應對日軍主動發起的進攻,採取的措施除「剜肉補瘡」外似乎沒有他法。其結果是「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

親愛的朋友,如您喜歡本文,請關注大鵬微信公眾號「大鵬說書(賬號dapengshuosh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鵬說書 的精彩文章:

1937蔣介石要對日本先機下手,作戰計劃被漢奸出賣
1932年,蔣介石國民政府為何要遷都洛陽

TAG:大鵬說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