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紙上談兵,馬謖知此典故,為何仍會步上趙括的後塵

紙上談兵,馬謖知此典故,為何仍會步上趙括的後塵

原標題:紙上談兵,馬謖知此典故,為何仍會步上趙括的後塵


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自幼學習兵法,深諳其道,就連跟父親談論軍事也能與之不分伯仲。後來趙括接任廉頗,成為了趙國的將領,卻在首場戰爭長平之戰中與秦國相戰而慘敗。因為他只知道根據兵書上的方法來思考,死板而不知從中變通。從此,便有了紙上談兵一詞。顧名思義,在紙上談論打仗,指的是只會空談理論知識,無法解決實際問題,簡單的說就是能夠口若懸河,行為上卻不能成為現實。


而在之後的戰國時期,學習兵法或是熟知兵法的人,必然知道紙上談兵的典故,富有才幹的馬謖就是其中之一,卻仍然步上了趙括的後塵。聰明人都懂得以史為鑒,尤其是干大事的人必要學著從前人之事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如此才能避免重蹈覆轍,為何連這最簡單的道理馬謖也不知?



馬謖家中除他以外還有四個兄長,五人皆有才幹名氣,其中尤以馬良最為出色。兄弟二人皆為蜀漢官員,都曾得到卧龍諸葛亮的青睞。馬謖才氣過人,在當時可謂是蜀漢政權同僚中出類拔萃的佼佼者,之後接任諸葛亮為丞相、且被稱作蜀漢"四英"的名臣蔣琬,也毫不吝嗇對他的誇讚,稱馬謖是足智多謀的名士。被兩代丞相所認可,可見馬謖絕非泛泛之輩。長平之戰既是趙括人生的第一戰,也是最後一戰,且還兵敗身死,而馬謖生平卻有著非常突出的作為。


建興三年,諸葛亮率軍討伐南蠻,馬謖送行,諸葛亮請馬謖對此事再提出一個更好一點的計劃,馬謖先是給出一番詳細而合理的分析:"南中依恃地形險要以及路途遙遠,叛亂不服已經很久了。即使我們今天將他們擊潰,明天他們還是要反叛。目前您正準備集中全國的兵力北伐,以便對付強賊,叛匪知道國家內部空虛,就會加速反叛。如果將他們全部殺光來斷絕後患,既不是仁厚者所做的事,也不可能在短期內辦到。"最後有了"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的智謀。諸葛亮欣然採納,不久便將敵方的領頭人一斬一赦,使南中人心歸附。這便是著名的七擒孟獲。



可見馬謖與趙括還是有所不同的。馬謖作為一名謀事是當之無愧且實至名歸的,他有實實在在的戰功,但是劉備卻在臨終的時候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談浮誇,超越了他的實際才能,凡是大事不能委任於此人,要對他多加考量才行。"然而諸葛亮並不認同,還讓馬謖擔任參謀一職,經常與馬謖碰面,共同談論軍事上的謀略,日日夜夜如此。也因此,馬謖完全有理由相信,自己與趙括有著天壤之別。殊不知,他正一步一步走上趙括的後路。



平定南蠻之後的第三年,也即是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北伐魏國。進攻祁山時,很多人都說要以那些久經沙場的老將作為先鋒,而諸葛亮卻一意孤行,不顧眾人的意見提拔自己十分賞識的馬謖,令馬謖統領各軍前行。


馬謖在街亭時卻沒有遵從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放棄水源到高地駐紮,旁人數次勸諫馬謖,他卻都選擇無視,心中認為駐紮地地勢有利,不到山下去守城。敵方到達後,包圍了山地,又截斷了馬謖獲取水源的道路,然後大舉發動攻擊,馬謖大敗,士兵四散、潰不成軍。街亭因此失守,導致諸葛亮進軍卻沒有落腳的地方,進退無據,沒有辦法再作戰,於是只能將軍隊撤回漢中。馬謖因此被判入獄,以死刑收場,年僅39歲。



街亭之戰乃是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的其中一場戰事,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戰爭期間發生的,在這次北伐征戰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卻因馬謖全盤皆輸。街亭之戰的失敗,令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日後蜀漢多次北伐都沒有能獲得比這次令三郡投降更大的勝利,且本次蜀軍大敗,對本來已經因為夷陵之戰元氣大傷的蜀漢有較大的影響。


本來從劉備征孫權失敗,不久去世後,蜀漢都沒有什麼侵擾魏蜀邊界的動向,曹魏因此並未有什麼準備,認為蜀漢對於侵邊之事已是有心無力;所以在北伐的消息傳來時,朝野上下震動,更加使得三郡叛離。戰後曹魏亦加強了對蜀漢的防衛,包括曹真預計諸葛亮會攻陳倉,於是命將軍郝昭守治陳倉城,以致年底(即229年年初)諸葛亮進圍陳倉時無功而還。及後亦因曹魏多做防備而令北伐難以獲得大的成果。



可見諸葛亮在識人與用人上是存在一定問題的。劉備提醒諸葛亮之時,他不以為意,只因被馬謖軍事謀略上的才幹所折服,而沒有客觀全面地去看待馬謖,這也必定會讓馬謖"恃寵而驕",他也不曾考慮到,馬謖雖為謀士,卻不一定能勝任統帥之職。


馬謖與趙括不過前期發展不同,事實上二人骨子裡都對自己太過自信,缺點總是由別人來發現,不能接受遭到否定,再加上有人如此看重自己,便更加一意孤行了。馬謖是沒有經過戰爭實踐的戰事理論家。在做參軍時,確實有過人之處。任何理論必須經過實踐方能作為依據。失街亭,過不在馬謖。如此關乎全局的戰爭用人,諸葛亮應擔主責。由此之後也出現了一個諺語:馬謖用兵——言過其實;諸葛亮斬馬謖——顧全大局。



優渥的條件,總能輕易讓人站在高處而忘記也會有摔下來的危機。馬謖,大抵也是迷失了自我。明代官員、思想家、文學家李贄就曾作出評價:"馬謖妄自尊大,一味糊塗,一味自是,及到魏兵圍定,莫展一籌,待救兵而已。極以今時說大話秀才,平時議論鑿鑿可聽,孫、吳莫及也,及至臨事,惟有縮頸吐舌而已。真可發一大噱也。"可見,自負終會害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海歲月 的精彩文章:

TAG:史海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