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唐朝進攻西南小國,連續兩次慘敗,讓安祿山有了起兵叛亂的信心

唐朝進攻西南小國,連續兩次慘敗,讓安祿山有了起兵叛亂的信心

原標題:唐朝進攻西南小國,連續兩次慘敗,讓安祿山有了起兵叛亂的信心


唐朝的「安史之亂」終結了大唐盛世的歌舞昇平,以安祿山、史思明為首的蕃將起兵叛亂,直接殺入了唐都長安,逼迫唐玄宗倉皇逃往蜀中,成為唐王朝的一個重大歷史轉折點。


我們常常認為安祿山是身兼平盧(今營州)、范陽(今北京)、河東(今山西)三地的節度使,掌握了大量的地盤和兵員,這增長了安祿山敢起兵叛亂的信心。


其實,在安祿山起兵造反之前,人們眼中強大的唐王朝主動出兵進攻西南的一個小屬國,結果兩次都遭到慘敗,安祿山看在眼裡,才有了起兵造反的信心,這個小國就是我國西南地區的南詔國。


南詔是我國雲南境內白族和彝族的祖先和其他民族在八世紀建立起來的奴隸制國家。在唐朝初年,當地先後成立了六個詔,六詔其實也就是六個部落,其中最南面是蒙舍詔,也被稱為南詔。


當時的唐王朝由於常常受到吐蕃的威脅,所以唐朝扶持傾向於唐朝的南詔,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詔首領皮邏閣在唐朝的支持下,統一了六詔,正式建立了南詔國,唐朝封他為雲南王,次年遷都於太和城(今雲南大理太和村)。


南詔是在唐朝的支持下建國的,所以和唐朝有著密切的聯繫。南詔在唐朝的影響下建立了各項制度,在政治上、軍事上、土地等制度上,均和唐朝相仿。


天寶九年(750年),南詔王閣邏鳳和妻子路過雲南的姚州(今姚安),結果遭到唐朝的雲南太守張虔陀的侮辱。閣邏鳳憤怒,起兵攻殺了張虔陀。


次年,唐朝劍南節度使鮮於通率八萬大軍進攻南詔,閣邏鳳上表請和,並表示可以歸還去年所俘獲的戰俘,並且還說如若不允,則歸附於吐蕃。


但是,鮮於通驕狂自大,不答應閣邏鳳的請和,而是一路進軍至西洱河,兵臨南詔都城大和城,結果被背水一戰的南詔擊敗,唐軍死傷六萬餘人。南詔也損失慘重,此戰後,歸附於吐蕃。


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宰相楊國忠又發天下兵十萬人,再次進攻南詔,結果又大敗,主帥李宓(密mì)被俘,全軍也覆滅。


表面上強大的唐軍,連續兩次主動進攻一個剛剛成立不久的邊陲小屬國,竟然都遭到了慘敗,這不由得讓手握重兵的安祿山看在眼裡,大唐既然如此腐朽,不堪一擊,那麼,起兵叛亂,估計也不會遇到什麼大麻煩吧?


果然,次年冬,即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從薊城(今北京西南)起兵,僅一個月的時間就攻入了唐朝的東都洛陽。


當安史之亂爆發後,南詔會同吐蕃,也向唐朝發起了攻擊,佔領大塊土地,搶劫人畜財物。在戰爭中,還俘虜了唐西滬縣令鄭回,閣邏鳳尊重鄭回有學問,就讓他教王室弟子讀書,後來又當了南詔的清平官(宰相)。


南詔雖然和唐朝翻臉,但閣邏鳳知道歸附吐蕃也不長久,他就在太和城立了一塊碑,讓鄭回起草了碑文,說明南詔和唐朝的友好關係,也說明了自己反唐的不得已。他還對臣屬說:「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賞。以後可能再歸唐,要把碑給唐使者看,說明我叛唐不是本心。」


後來,吐蕃對南詔又是徵兵,又是徵收重稅,令南詔困苦不堪。而平定下來的唐朝也開始積極爭取,鄭回也極力勸說,南詔王異牟尋又與唐朝西川節度使韋皋取得了聯繫,終於在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恢復了和唐朝的友好關係。


本文參考文獻:《中國古代史常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家之韻 的精彩文章:

誰說出的「大丈夫如不能流芳百世,那就遺臭萬年」?
瓦崗軍洛口大捷後威震中原,為何僅一年後就煙消雲散了?

TAG:史家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