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這位校長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他有哪些「不尋常」的故事?|新時代築夢人 · 楷模

這位校長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他有哪些「不尋常」的故事?|新時代築夢人 · 楷模

據新華社北京9月7日電中央宣傳部7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公開發布張玉滾的先進事迹,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張玉滾是河南省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

他不忘初心,主動放棄在城市工作機會,紮根深山17年,矢志不渝奮鬥在鄉村教育一線。

他愛崗敬業,學校師資緊缺,他潛心鑽研每一門課程,苦練教學本領,千方百計上好每一堂課。

他無私奉獻,寄宿學生多他學縫衣做飯,學生家庭困難他慷慨解囊,山區不通車,他用扁擔把學生教材和學慣用品挑進大山,用無怨無悔的堅守和付出照亮山區孩子求學之路。

張玉滾先後榮獲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標兵、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等稱號。

張玉滾老師用自己的全心付出,照亮了山區農村孩子們的求學之路,也照亮了孩子們的心靈之路。想了解更多他的故事?一起看這篇《人民日報》的報道↓↓↓

「只要孩子們在,學校就在」

河南教師張玉滾堅守鄉村小學十七載

這位校長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他有哪些「不尋常」的故事?|新時代築夢人 · 楷模

從河南南陽市鎮平縣城出發,一路向北,經高丘鎮,沿山路盤旋而上,攀至海拔1600多米的山頂,再順山路蜿蜒而下,直下到海拔600米的谷底,走進大山深處的一所鄉村小學,就是黑虎廟小學。

這所學校被層層大山包圍,黑虎廟村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上八里、下八里;羊腸道、懸崖多;還有一個尖頂山。從學校走到鎮上,需要10個多小時。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小學教師張玉滾(見圖,新華社記者李嘉南攝),堅守17年,從21歲的小伙變成38歲的大叔。他作為一名「80後」,看上去卻略顯滄桑。

「只要孩子們在,學校就在。」刻在張玉滾心裡的一句話,成為他堅守的力量。

堅守大山

「老師都走了,孩子們咋辦」

這位校長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他有哪些「不尋常」的故事?|新時代築夢人 · 楷模

一座破舊的兩層教學樓,一棟兩層的宿舍,三間平房,是黑虎廟小學的全部家當。

雖然條件簡陋,但對於張玉滾來說,卻比十幾年前好得太多:「2001年剛來學校時,只有破桌子,破水泥檯子,裡面坐著十來個孩子。」

當年,張玉滾之所以選擇留下來,是因為前任校長吳龍奇的一句話:「玉滾,泥巴磚頭壘個灶台,頂多能用個十年八載。咱們教學生認的每個字,他能用一輩子。你要不來,這個班就開不了台,孩子們就得上山放羊去。」

走出大山,改變命運,過上好日子,是山裡人世世代代的夢想、心心念念的追求。作為吳校長曾經的學生、當年剛從南陽第二師範學校畢業的張玉滾深知:「要想刨除窮根,改變命運,必須從教育開始。」

看著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神,像極了自己小時候的模樣,張玉滾鼻子酸了:「老師都走了,孩子們咋辦?」

「啥也不說了,我不走了。」就這樣,21歲的張玉滾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補助,年底再分100斤糧食的民辦教師。

面對微薄的工資、艱苦的環境,張玉滾也曾猶豫過。2009年,學校一下有3位教師面臨退休,馬上春季開學,不能眼睜睜看著孩子們沒老師啊!張玉滾著急了。他思來想去,把「主意」打到了自家侄子張磊身上。

張磊2007年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深圳工作。「當時,我叔幾乎天天給我打電話,讓我回家教書。」一開始,張磊沒有答應。但是,「小時候我叔背我跋山涉水上學的情景,咋也忘不掉。」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張磊決定帶著女友余超鳳回老家看看。張磊和余超鳳來到黑虎廟小學。「教室破破爛爛,窗戶兩面透風,孩子們凍得直哭。有個孩子連鞋都沒有,腳腫得像胡蘿蔔。」余超鳳心軟了。小情侶商量後決定,余超鳳留在黑虎廟小學教書,張磊到縣裡的石佛寺鎮學玉雕手藝,掙錢養家。

後來,張玉滾轉為公辦教師,並接任校長。因為師資缺乏,張玉滾再次動員張磊回來代幾天課,卻沒成想,張磊一「代」就「代」到現在。

肩負重任

「給學生一瓢水,老師要有一桶水」

這位校長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他有哪些「不尋常」的故事?|新時代築夢人 · 楷模

由於學校條件艱苦,師資力量不足,張玉滾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語文、數學、英語、品德、科學,他樣樣「精通」。2014年,張玉滾接任校長後,又肩負起學校教研課改的工作。

「不耽誤一節課,千方百計上好每一節課。」數學課上,張玉滾運用直觀教學法,和孩子們一起製作鐘錶錶盤、正方體、長方體等教具;科學課上,他帶領孩子們去野外考察,自己動手做實驗,激發他們熱愛和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學校缺少體育設施,大課間時,他就和孩子們圍成一圈玩抵羊鬥雞,活動課還經常領孩子們去爬山。

為讓山裡的孩子也能說一口純正的英語,張玉滾掏錢買來錄音機和磁帶,自己先跟著一遍一遍學。在課堂上,他一邊播一邊教,有時候一個發音,就讓孩子們反覆練上十幾遍。「給學生一瓢水,老師要有一桶水。」

全校75個孩子,40多個學生在校住宿,1/3都是留守兒童,跟著爺爺奶奶生活,還有些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張玉滾把這些情況摸得一清二楚。

黑虎廟村黨支部書記韓新煥說:「張玉滾雖然收入微薄,但在17年間教過500多名孩子,資助過300多名學生。有他在,沒有一個孩子失學。」在張玉滾任教前,村裡只有一名大學生,到現在已經有16名大學生。張玉滾也先後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師德標兵、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等稱號。

欣慰的是,近些年,在上級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心下,學校的辦學條件也在不斷改善:新建了宿舍樓,蓋起了食堂,校園裡還搭起了乒乓球台。「以前是『複式教學』,幾個年級混在一起上課。現在,我們從學前班到五年級都可以分班開課,課程跟城裡孩子沒啥差別。」張玉滾說。

今年春天,鎮平縣教體局還專門給黑虎廟小學撥付配套資金50多萬元。隨手推開一間教室的門,新裝上的推拉式黑板左右打開,露出一塊黑亮的液晶顯示屏。「看,我們上課也用上一體機了!通過遠程教學,我們的學生能和城裡孩子一同上課!」張玉滾顯得很興奮。

「縣裡正在盡最大努力解決師資短缺問題,給深山區教師發放津貼,想方設法提高山區教師待遇。」鎮平縣委書記李顯慶說。

舍家為校

「最對不起的,就是家人」

這位校長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他有哪些「不尋常」的故事?|新時代築夢人 · 楷模

張玉滾幾乎把全部的心血傾注在學校、把全部的熱愛給了學生,卻對自己的家人充滿愧疚。他最感虧欠的,是相濡以沫的妻子。

學校原來沒有食堂,孩子們自己從家裡帶米面饅頭,在教室後面一間臨時搭建的棚子里生火做飯。每天煙熏火燎不說,年齡小的孩子做的飯總是半生不熟。2003年,食堂建好了。可是給的工資少,沒人願意來做飯,還是開不了張。張玉滾想到了妻子張會雲。「當時她在外打工,一個月一兩千塊錢,收入比我高得多。」張玉滾說,架不住自己的甜言蜜語和軟磨硬泡,張會雲終於同意來學校給學生們做飯。

然而,2014年5月的一天,張會雲在軋麵條時出了意外,右手四個手指被機器軋折,等趕到縣醫院,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落下了殘疾。但是,張會雲比誰都明白丈夫的心。沒休息幾天,她就回到學校。只不過,炒菜、做飯,她從右手換成了左手。

張玉滾有一兒一女,因為沒時間照顧,他把兩個孩子全部送到縣城寄宿學校,兩周接一次。去年冬天的一個下午,該接孩子了,因為學校事情多,他一直忙到天黑才趕過去。昏黃的路燈下,看著孩子的身影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他鼻子一酸,眼淚滾落下來……

在家中,張玉滾在兄弟姊妹五人中排行老三,卻是母親最疼愛的那個。知道兒子工作忙,學校事情多,母親總是默默支持他。每次家裡有事,母親總是不讓他操心。2017年秋天,母親癌症晚期,在南陽住院。家裡人都知道,獨獨瞞了他一個。他接到弟弟的電話匆匆趕到醫院時,母親已經閉眼了……

「最對不起的,就是家人……」每當談起家人,張玉滾總是充滿愧疚。

記者手記

用堅持守住初心

堅持一陣子易,堅守一輩子難。對張玉滾來說,改變山裡娃的命運,托起鄉親們的希望,是他一生的堅守。「只要孩子們在,學校就在。」刻在張玉滾心裡的一句話,成為他堅守的力量。

八百里伏牛山,雲霧深處,大山之巔,成片成片的連翹紮根岩土,擁抱峰巒,迎著太陽默默生長。千百年來,無論雨雪風霜,歷經酷暑嚴寒,連翹始終堅守腳下土地,為人們奉獻燦爛芳華和寶貴果實。張玉滾就像這平凡而又堅韌、樸實而又厚重的連翹,用青春奉獻大山,用堅持守住初心。

作者 |朱佩嫻

來源 |通訊整理自《人民日報》,圖片來源新華社、央視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