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觸樂夜話:等著孩子上大學的玩家們

觸樂夜話:等著孩子上大學的玩家們

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救救孩子,救救家長……

今天是教師節,咱們聊點應景的吧。

前幾日閑來無事,跟幾位同學閑聊,適逢開學季,我們聊著聊著,鬼使神差地就聊到了下一代的教育問題。這種話題轉換其實也不意外,除了像我這樣的拖延症晚期,被家裡逼著一定要生,卻暫時還沒生出來之外,周圍差不多年紀的親戚、朋友、同學大多已經完成了傳宗接代的終極任務,大點的孩子都能自己去打醬油了。

這些孩子里最小的有幾個今年也上了幼兒園。本以為拉扯一個孩子,頭兩三年最是忙碌,能夠託管給教育機構以後就會好得多,仔細一打聽,實際上操心的問題會更多。有的朋友擔心孩子老實,到了幼兒園受欺負;有的朋友害怕老師不負責,飯菜不可口,孩子離開自己視線心裡發慌;還有的朋友遇到了更現實的問題,譬如說怎麼在家長群里混下去,要不要積極加入家委會等等……看著這些未來我也可能遭遇的一切,簡直考驗為人父母的各方面能力,想一想,不由得心裡更焦慮了。

當然,上幼兒園的孩子多少還在家長的手心裡,還算好說,年齡再大點,這孩子就不好管了。一位同學跟我感嘆,兒子今年小學二年級,雖然暫時看不到脫離掌控的跡象,但做家長的總是有點擔心,或者說已經在做這方面的心理準備,因為孩子嘛,「一般長見識,長本事,都是從小夥伴那裡開始的」。

這位認真教育下一代的同學算是我進入遊戲行業的領路人,剛上大學時,有一段時間我是跟著他的推介清單一路玩下去的,《FIFA 98》《極品飛車》《古墓麗影》……每一個遊戲都印象深刻,而且20年過去了,這些遊戲我仍舊喜歡玩。人生就是這麼難以捉摸,如果當年我上了大學,碰見的同學是個狂熱的「日呆」玩家,那麼難以想像如今我會是什麼樣子,也許沉迷紙片人找不到媳婦也說不定?

這位讓我敬重的老同學,遊戲生涯的巔峰時期全部留給了大學,畢業工作以後,事情越來越忙,娛樂越來越少,玩遊戲的熱情仍舊留在心底,實行起來卻越來越難了。以前每次聊起來,我羨慕他在外企上班,他羨慕我在遊戲媒體,其實各有各的苦樂,也沒什麼高下之分,但很顯然,把遊戲作為工作,附加值就是有種力量可以一直吊著你,讓你設法說服自己再忙再累,每天也得玩上一會——美其名曰,這都是平日的工作積累呀。

而我的同學,乃至我認識的很多其他行業的朋友們,就沒有辦法把遊戲作為人生的重心,大多數人的遊戲生涯都差不多——大學以前家裡管著,不怎麼讓玩;大學以後沒人管,差不多是拚命玩。畢業工作了,有的人進了華為這種地方,硬生生就把各種業餘愛好戒了;有的工作相對輕鬆,還沒有學業壓力,很是逍遙地過了幾年好日子,但大多數人到了30歲以後也就慢慢不再玩遊戲了。偶爾網上聊起來,他們還是關心著遊戲圈的動態,什麼主機發售了、什麼遊戲畫面逆天了,但也只是說說而已。問他們怎麼不玩了,一般都是說自己「年紀大了」「工作太忙」「照顧家人」,或是「慢慢就沒興趣了」,好像也不是特別實在,現在,朋友們普遍找到了讓我無話可說的理由:「為了孩子。」

有好幾位同學和朋友跟我聊,意思都差不多:「你幹什麼都要以身作則,你不讓孩子玩遊戲,把他趕到書房裡寫作業,自己在客廳里打得昏天黑地?不像話。」

可能10年以前我會感到驚訝,但今天我也處在養孩子的前夜,就特別能夠理解他們的想法。所以,弔詭的事就出現了,這些當年深受其苦,叫嚷著將來有了孩子一定要做個開明家長的傢伙,真的等到這一天,年紀和人生閱歷到了這個地步,還是不自覺地就變得保守起來。

如果說他們比上一代人有什麼進步,可能是大多數人對待孩子的態度相對溫和,比如你要以學習為先,寫完作業,可以玩一會——這樣的家長以前不是沒有,不過現在更多了,似乎是個好現象。可是與此同時,家長們認識到智能手機的「巨大危害」之後,基本上已經視之為洪水猛獸,有的家長直接給孩子買諾基亞,能聯繫到人就行;有的是用平板電腦作為替代,孩子可以在上面用教育App,要不就是看英文動畫片。

有意思的是,我訪問過的大多數人允許孩子去適度地玩遊戲,但沒人想讓他們玩手游,因為「自己都可能沉迷進去,更別說孩子了」。所以,能掌控孩子的時候盡量掌控,畢竟誰也不知道他將來的同學愛玩歐美遊戲還是玩「日呆」,在這之前,能控制一天算一天。

這是一個現實的困境。我們時常在社會新聞版上看到奇葩的家長,有的完全不管孩子,把一切教育問題推給社會;有的管得死死的,孩子一點自我空間都沒有。但刨去這些極端少數,大多數做了家長的正常人,他們不管從事什麼行業,可能都要為子女的教育問題擔驚受怕。我的確認識一個非常資深的老玩家,從小確實不怎麼限制自己的孩子玩遊戲,還跟他一起玩,現在兒子要上大學了,看來是一個開明家長的成功範例。但在我看,這就跟社會新聞里的奇葩家長一樣,屬於特殊情況,完全沒有推廣經驗的可能性,最起碼的,誰能保證自己的孩子自制力都那麼好呢?

所以,我很是好奇如今從事遊戲行業的人,他們未來到底會怎麼教育和引導孩子,因為明明有那種昨天發朋友圈痛斥總量控制的人,今天正載著自己孩子往興趣班裡送。說白了,身處在這個行業,他就必須為行業發聲,但面對孩子時他又必須向現實低頭——「不許玩你爸爸開發的遊戲!」

可能大多數人到了這時候都沒有太好的辦法,除非不生,他們不得不去做那個曾經讓自己討厭的人。和上一代人相比,唯一的差別是,他們可能更理解自己的兒女對天性的正常渴求,也就僅此而已,回過頭來,他們還是得板起臉來拿走孩子的童年樂趣,然後成為孩子20年後的吐槽對象:「你看我爸從小不讓我打遊戲,現在自己打得比誰都凶!」

哈,聽著真是似曾相識。

你別不信,我屢次三番鼓動著同學去買個主機,把丟掉的樂趣撿起來,同學掰著指頭跟我算:「等孩子上大學吧,上了大學就考慮補遊戲。」

我問,那就沒別的辦法嗎?同學說,其實可以考慮買個掌機,因為不需要電視,不管在家還是出去玩都沒那麼高調。他感覺Switch就不錯。「我領導剛買了一個,瞞著兒子,他兒子今年去英國讀大學,他就等他兒子一走自己開爽了。」

真是難為了中國家長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觸樂 的精彩文章:

一代人來一代去:和張大春先生談遊戲
周末玩什麼:心靈旅行、釣魚模擬、海島建設,總有一种放松方式適合你

TAG:觸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