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武器設計腦洞堪比戰鬥民族 曾設想世界最大「潛水航母」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坦克、航空母艦等武器的國家,英國在軍事科技創新方面的腦洞一直很大。尤其在冷戰期間,英國人設計起新型武器來,瘋狂程度甚至完全不輸戰鬥民族。
上面這張設想圖,就是英國人於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的「載機核潛艇」概念方案。可以看到,潛艇水面甲板有一塊幾十米長的平整區域,並塗上了紅色圓圈標誌。這並不是為了方便敵人瞄準的,而是用來起飛和降落「鷂式」戰鬥機的飛行甲板。
把大象放進冰箱有幾步?那麼讓戰鬥機在潛艇上降落也是一樣。第1步,潛艇浮出海面,清空飛行甲板;第2步,「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在潛艇飛行甲板上空懸停,並被機械吊臂抓住;第3步,用吊臂把戰鬥機放在甲板上,拖進機庫中,然後把防水門關好,就可以下潛了。
如果「鷂式」戰鬥機要起飛,則步驟順序反過來就是了。為了達到起降飛機的目的,這艘巨型潛艇水面排水量超過3萬噸,完全下潛時的排水量更是達到了6萬噸級別。其指揮塔體積異常龐大,並設置了厚重的耐壓機庫艙門,整個機庫內可以停放4~6架「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
雖然「鷂式」戰鬥機如今已經退役,但是在過去五十年里一直是英國和美國非常看重的作戰力量。原因無他,就是因為「鷂式」是世界上第一種可以真正實現垂直/短距離起飛降落的實用化戰鬥機。在設想中與蘇聯進行的歐洲大戰中,正規機場很可能被蘇聯戰鬥轟炸機群集中攻擊摧毀;而分散在公路、操場、硬田等地的「鷂式」可以不依賴跑道起降,因而戰鬥力更容易保存下來。
在改裝民用貨輪上降落的「海鷂」
不過要在潛艇上起降,還是不太容易的,這主要是因為飛行甲板尺寸會受到潛艇排水量的限制,無法造的很大。英國人專門設計了兩個獨立的機械吊臂,「鷂式」在海面上懸停,讓機械臂去勾住戰機背部增加的系留裝置,然後發動機就可以關閉了。這個設計,可以實現2架戰機同時起飛或降落,並節約寶貴的甲板面積和排水量。
電影中,「鷂式」直接在一處民用停車場起降
那麼問題來了,就算在工程實踐上,可以在可接受的代價範圍內,解決核潛艇搭載戰鬥機的問題;但是要核潛艇裝飛機幹嘛呢?核潛艇去搶航空母艦乾的活兒,豈不是狗拿耗子么?
冷戰時期,港口中的蘇聯潛艇
眾所周知,蘇聯曾經擁有非常龐大的核潛艇部隊,頂峰時期的同時裝備數量多達300艘以上。這些隱匿於大洋深處的「水下艦隊」是北約揮之不去的夢魘,尤其是對作為歐洲-北大西洋主戰場支撐點的英國來說,反潛壓力空前巨大。再加上蘇聯潛艇往往裝載著威力巨大的反艦導彈,專門突擊航母這類大型水面艦艇,因此海軍艦載機的生存能力也受到了質疑。
在反艦導彈飛速發展的時代,大型航母的生存能力備受質疑
正因為如此,英國人為了以防萬一,就自然設想到把戰鬥機分散配置在核潛艇上,利用核潛艇的隱蔽性,提高艦載機生存能力和作戰靈活性。這些「艇載」戰鬥機將用來進行偵察、火力支援,以及給北約反潛機護航,驅逐蘇聯戰鬥機。
蘇聯解體後,「颱風」級命途多舛
大家對《獵殺紅色十月》中的蘇聯941型「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印象深刻,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最大的核潛艇,水面排水量為2萬4千噸,下潛排水量為4萬6千噸。事實上,蘇聯也有過跟英國類似的設想,即在「颱風」級的基礎上進一步放大設計,增加機庫和飛行甲板,可搭載數架雅克-38垂直起降戰鬥機,化身「載機核潛艇」。
參考人的身材,可以看出「颱風」級已經非常巨大
不過,想法雖然很豐滿,但是現實還是很骨感。增加機庫、起降設施之後,潛艇搭載戰機的數量仍然很有限;但排水量過於巨大,水下航行的雜訊進一步加大,隱蔽性被削弱,機動靈活性也很差,很容易被發現,變成笨重無比的靶子。
馬島戰爭中,英國應急改裝的貨輪,增加了起降點,成為「准航母」
與其花費天文數字製造如此巨大的潛艇,還不如改裝大量民用貨船,鋪上飛行甲板就能當做應急護航航母,起降「鷂式」戰機,效費比反而更高,時間成本也很少,更經得起大戰消耗。種種原因,使得「水下航母」的實用價值太低,性價比太差,因而永遠停留在設想圖紙上,沒能成為現實。(文/妹子楊)


※這款一戰時期火起來的武器直到現在依然好使 成美國最受歡迎槍械
※戰機壞了怎麼辦?換個號牌繼續干!飛行表演隊的奇葩日常
TAG:烽火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