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醫劉渡舟:自學中醫怎樣入門?

中醫劉渡舟:自學中醫怎樣入門?

導語

劉老說:「自學是每一位中醫藥愛好者和科學工作者的必由之路。因為我們不能跟老師一輩子,應該走自己的奮鬥之路。」「自學有三忌,一忌浮,二忌亂,三忌畏難」。

自學是每一位中醫藥愛好者和科學工作者的必由之路。因為我們不能跟老師一輩子,應該走自己的奮鬥之路。

但是,自學必須講求方法,必須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必要時還得有人指點一二。

自學也需要條件,主要的要有時間保證,要爭分奪秒,愛惜光陰,要有必要的工具書和參考書,如果有上圖書館的條件,那就再理想不過了。

自學有三忌

一忌浮:指自學之人,心不專一,不能深入書中,只是浮光掠影地瀏覽一下,當然這種學習是沒有什麼結果之可言;

二忌亂:指自學之人,沒有一個完整的學習計劃和步驟,一會兒看這本書,一會兒看另一本書,好像蜻蜓點水。這種雜亂無章,沒有系統的學習,也必「學無所成」;

三忌畏難:指自學之人,在自學過程中,有的內容看不進去,發生了困難。孰不知,凡是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也正是知識貧乏的具體反映。如果不以釘子精神向深處深鑽以求解決,反而畏難自棄,必然枉費—番心機,半途而廢。記得古人鞭策人們學習,說出許多的格言和警句,如什麼「石杵磨銹針,功到自然成」啦,「精神一到,鐵石為開」啦,「不經一翻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啦,都說明了一個真理,那就是只有堅持學習兩不畏難的人,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本著這種精神,我刻苦自勉,寒暑不輟地學習中醫知識。我閱讀了很多的醫學名著,如金、元四家和清代的傷寒注家、溫病學家以及明清其它有代表性的作品,使我的眼界大開,學識隨之不斷提高。

學用結合,學以致用

學中醫理論,目的是指導臨床去解決防病和治病的問題。因此,在學習中就貫穿一個理論與實踐統一的問題。清人陳修園為什麼主張白天看病,夜晚讀書呢?不過是強調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罷了。我很喜歡《三國演義》舌戰群儒時孔明對東吳謀士程德樞所講的一段話,他說:「若夫小人之儒,唯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髮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

孔明在這裡嘲笑了那些讀書雖多,而不成其經濟學問,儘管終日吟詠,而於事實無所補的人。學習中醫也最忌紙上談兵。應該看到,不論任何一家名著,也都有一分為二的問題,也都有待於在實踐中檢驗和在實踐中發展的問題。如果離開實踐,就很有可能造成盲目地崇拜或者粗暴地加以否定。而對這種學風,我們是堅決反對的。

歸納一下我以上所講的內容,那就是:

一、學中醫先從學習經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難,要有一點精神;

二、對於中醫學的重要原文和湯頭、藥性及歌訣,既要明其義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點書,是沒有功夫可言的;

三、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被動學習中解放出來,自學不是權宜之計,而是要一生奉行

四、要樹立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優良學風,這對中醫來說更為重要。

· END ·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岐黃學術。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編輯整理:致中文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致中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中醫肝腎虛不虛,看腿就知道
醫話疾病要斷根,關鍵是養心!這四招妙不可言

TAG:致中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