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國女人衰老的原因是:陪娃寫作業

中國女人衰老的原因是:陪娃寫作業

網上流傳著一個段子:

不寫作業時母慈子孝,一寫作業就雞飛狗跳。嗚嗷喊叫、連罵帶教。讓路人恥笑,鄰居不能睡覺!

這段子寫得真是無比深刻。我順手一轉,把它轉到了我的媽媽群了,想不到火速地引起群內眾多媽媽共鳴,紛紛吐槽自家的熊孩子,並擺出一副深仇大恨咬牙切齒的樣子。

果真是當媽後面臨的都是同一個煩惱。

某媽深切表示:育兒之痛,陪娃作業應當選首位!更有某媽調侃說,摧毀歲月容顏的不是懶惰,加劇面容衰老的正是陪孩子作業。

原來有一種媽媽的痛,叫做陪孩子作業。

中國媽媽陪讀的環境有多惡劣?

第一點:教育焦慮蔓延,席捲全社會

《環球時報》駐外記者們對英、美、日、德等多個國家進行調查,結果顯示:

這些國家有的是小學對學業要求較低,他們更重視的是社會實踐或獨立學習的能力,有的是對孩子寫作業的時間有明確限制,有的是認為孩子寫作業本身就是自己的事情,老師們大多都只給低年齡段布置少量而簡單的作業。

而在中國,受「絕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理念影響,中國媽媽的焦慮意識已在日復一日的堆壘中積累成塔,每每見到頑皮搗蛋的孩子,第一反應就是責罵:

你怎麼這麼蠢?豬都比你聰明!你看看對面家的小明。

過激的語言行為定會第一時間引起孩子的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而更重的指責是壓垮孩子自尊心的最後一根稻草。

孩子開始選擇逃避,反抗,於是媽媽和孩子便開展一場激烈的家庭鬥爭。

「每次陪孩子寫作業,明明一個小時可以完成的作業,最後總會變成漫長的「拉鋸戰」。一會說渴了,一會又說要上廁所,訓了他才會安靜,可沒一會又想偷懶了。」

孩子對自由的嚮往是天性,中國式的教育焦慮卻讓所有的媽媽都不惜一切代價拼了老命把孩子往前拽,往上拉,即使孩子哭了累了也絲毫不減鬆懈。

第二點:家庭分工不平衡,嚴重錯位

古時候男人女人的位置和分工是以「家」為界,男外女內,男人要在外面從政、打仗、服役、種地、打獵、經商,女人在家主持家務,生兒育女、教育孩子、孝敬公婆。

經過幾千年的思想演化,相夫教子的思想根基仍牢牢地紮根在中國女人的潛意識中。

有一個全職媽媽用數字來計算她一天到晚的工作量:洗衣服一小時,市場買菜兩小時,做午飯晚飯兩小時,洗碗拖地疊衣服一小時,幫娃洗澡二十分鐘,陪娃寫作業三小時。

從英語朗誦到數學測試,到默寫拼音生字,當合上書本收拾好學慣用具時,一抬頭髮現指針已經超過晚上十點了。

安頓好孩子再回到卧室收拾下衣服洗澡,而豬隊友早已在床上酣然入夢了。

當了媽,硬生生地把昔日女嬌娘過成女漢子。當爹的不合格,全靠當媽的來搭救。

第三點:喪偶式育兒,教育重壓傾斜

近幾年「隱形爸爸」、「喪偶式育兒」的說法引起廣泛熱議。知乎上隨手一搜關鍵詞,肯定會立刻給你放出幾千條鏈接。

再仔細一看內容,當媽的都露出會心的苦澀一笑,因為裡面無一例外不是老婆對老公的吐槽!

記得有一個媽媽的記錄是這樣的:

一天24小時,媽媽在陪孩子玩的時候,爸爸在打遊戲;媽媽在喂孩子的時候,爸爸在玩手機;媽媽在哄孩子的時候,爸爸在看論壇;孩子睡覺的時候,媽媽在洗衣服;當媽媽想休息一會兒,讓爸爸看會兒孩子,爸爸說:我要工作。

有個媽媽說,「有了孩子後我終於明白什麼叫『父愛如山』了,就是山一般杵在那裡什麼也不幹……」

爸爸們沒有陪伴孩子的意識,即便在少得可憐的陪娃時間裡,很多也是缺乏耐心,不夠專註,管娃管得一團糟。

把孩子交回給媽媽時,口裡都會說一句「我管不好孩子」,其實此時內心真實的OS卻是:「You can you up,能者多勞嘛。」

小時候帶孩子不願意,長大後要求陪孩子作業更是甩手擺頭:「這事情,做不來做不來。」

母庸質疑,這一批批喪偶式育兒方式催化出來的教育產物就是:中國的孩子,陪作業,找媽!

懂得這兩點,開啟正確的陪讀方式

第一點:能用「繞指柔」就絕不用「鐵砂掌」

有網上報道,有位美籍華人母親,因為工作壓力和被老公長期家暴,情緒上受到壓抑,她就動不動拿孩子出氣,最終造成把孩子毆打致死的可怕後果,自己也走進了監獄。

楊瀾說:「不要把耐心和寬容給了陌生人,卻把最差的脾氣和最糟糕的一面,留給最親近和最愛的人。」

馬克·吐溫曾回憶起小時候的故事:

我給我母親添了不少亂,但是我認為她對此頗為享受。我小的時候也跟其他所有的小孩子一樣遭人嫌棄,但媽媽對我非常信任,且從來不說傷人的話。

美國簡·尼而森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出「溫柔而堅定」的管教理念,他認為如果孩子沒有達到你的期望,先緩一緩,給孩子的成長留一些時間,多用「繞指柔」,少用「鐵砂掌」。

控制情緒力,這是作為父母應當修鍊的首要能力。

第二點:停止抱怨,對症下藥

親戚有個正在上小學四年級的兒子,她曾描述過陪孩子作業簡直是比拼耐力的最好方法。

每天一輪作業做下來,腦細胞都死掉好幾個億,白頭髮嗖嗖嗖地長出一茬,眼皮皺紋增加五六條。

《發現問題的思考術》一書的作者齊藤嘉則指出,深入思考問題本身,才能正確的設定問題,對症下藥。

在陪孩子寫作業的過程中,不妨停止抱怨與打罵,把遇到的問題列一張清單,然後逐一提出改進方案,逐步實施。

如遇到一個數學難題孩子不會做,你可以引發他思考:你覺得是哪個地方不會?你是怎麼思考的?你覺得你這樣做是對的嗎?

這剛好也是一個引導孩子成長的機會,教會孩子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三、不吼不叫的媽媽才是好媽媽

俄羅斯作家吉本雷特在《好媽媽,釋放孩子的天性》一書中提過一個例子:

爸爸和5歲的薇拉走在街上,當時正是春天,雪融化了,人行道上有很多水窪,薇拉對水窪和積雪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爸爸:「薇拉,如果你踩水,你就會把腳弄濕。如果你把腳弄濕,你的身體就會著涼。如果你的身體著涼,你就很容易得到傳染病。你該知道,春天城市裡到處都是細菌。」

薇拉(繼續踩下一個水窪):「爸爸,剛才走過去的那個伯伯鼻子為什麼那麼紅呢?」

孩子的思維和大人的思維不一樣,多提供平等式對話,而不是一味使用「教訓」、「斥責」來代替溝通和交流,不吼不叫的媽媽才是好媽媽。

最後,還有一條重要思維方式,當媽的必須要明白,陪孩子作業是一場極致的修鍊,我們要運用無限的智慧來練就身為母親的博大胸懷和慈愛關懷。

如果你想在有限的生命周期里永葆青春,氣質迷人,請切記救心咒語:

「冷靜!冷靜!再冷靜!親生的!親生的!深呼吸!深呼吸!深呼吸!」

但願和諧之風可以吹進千萬家,讓每一個日夜陪孩子寫作業的媽媽永遠精緻優雅、風韻猶存。

更多育兒知識請專註微信公眾號【寶媽成長百科:baomariji | 與寶媽共成長,精選育兒經驗,分享寶寶成長樂趣,打造寶媽最愛的成長樂園!】

版權申明:凡本公眾號內容註明【原創】的,內容版權歸本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本公眾號;未標註【原創】的,圖片與文字內容均轉載自網路,版權歸原創者所有。除非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圖片和文字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我們會立即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媽成長百科 的精彩文章:

初添輔食遭拒絕!厭食寶寶這樣喂
你生孩子痛的死去活來的時候,醫生在做什麼?

TAG:寶媽成長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