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八月初一,許天師飛升日,斬妖除魔廣布忠孝,舉家拔宅飛升的祖師

八月初一,許天師飛升日,斬妖除魔廣布忠孝,舉家拔宅飛升的祖師

許真君,名諱遜,字敬之。晉太康元年舉孝廉,出任旌陽令,人稱許旌陽、許天師、許真君。凈明道奉為祖師,道教尊為「神功妙濟真君」、「忠孝神仙」、「普天奏議大夫天醫大帝」、「凈明普化天尊」等。

與張道陵祖師、葛玄祖師、薩守堅祖師合稱「四大天師」;與文始帝君關尹子、張道陵祖師、接輿真人陸通合稱「天府四相」。

據《西山許真君八十五化錄》載,許真君祖籍許昌,父漢末避地豫章而遷往南昌。吳赤烏二年己未,許母夢金鳳銜珠墜於掌中,玩而吞之,及覺腹動,因是有娠而生祖師。也就是說,許母因夢金鳳銜珠而墜落掌中,吞後腹動,覺而有娠,即生祖師。祖師有八十五行化記載,與十二真君同奉。

許真君聖誕在正月二十八,八月初一為飛升日。

許天師寶誥

志心皈命禮。

混元始祖,一炁分真。多劫之前,積修至道。勤苦備悉,經緯逾深。萬法千門,罔不斯歷。救災拔難,除害盪妖。功濟生靈,名高玉籍。眾真推仰,宜有甄升。大悲大願,大孝大仁。九州島都仙太使,高明大使,雷霆泰省,天樞伏魔上相,至道玄應,神功妙濟,掌九天司籍,太乙定命,注生真君,三天按察都檢校,普天奏議大夫天醫大帝,歷劫度人祖師,凈明普化天尊。

志心皈命禮。

玉虛上相,金闕真仙。教闡閭山,開不二法門之號;靈通寰宇,統五雷風火之尊。揮劍斬蛟,救萬民於江畔;拯災散谷,得大道于山中。綏靖冥陽,神鬼共欽恩澤;殄滅鬼怪,天人同慶安寧。運無量之神通,周巡碧落;救亘古之浩劫,拜禱丹墀。護國保民,廟貌長存萬古;匡世救苦,心香永祝千秋。大悲大願,大聖大慈。閶山五雷風火院,玄靈法主,旌陽真君。

今天恰逢許天師得道飛升日,志心稱念凈明普化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許真君寶誥(註解)

志心皈命禮。

混元始祖,一氣分真。多劫之前,積修至道。勤苦備悉,經緯逾深。萬法千門,罔不斯歷。救災撥難,除害盪妖。功濟生靈,名高玉籍。眾真推仰,宜有甄升。大悲大願,大孝大仁。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雷霆泰省,天樞伏魔上相。至道玄應,神功妙濟。掌九天司籍,太乙定命,注生真君,三天按察都檢校,普天奏議大夫,天醫大帝,歷劫度人祖師,凈明普化天尊。

1

許真君寶誥

許真君,名許遜、字敬之,晉代著名道士。父許肅東漢末年避戰亂遷居南昌,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許遜生於南昌縣益塘坡。後舉孝廉,於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任旌陽令,故人稱許旌陽,又稱許真君。東晉寧康二年(公元374年)八月初一日許真君合家四十二口拔宅飛升成仙,真君飛升後,後代於西山許宅建「游帷祠」,即今西山萬壽宮。寶誥,此為許祖積功修道之誥詞,用於褒揚。

2

混元始祖,一氣分真

混元者,混沌之前,元氣之始也。一氣分真,《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句言大道之延續、演化、與形成。

3

多劫之前,積修至道

多劫,道家謂天地一成一毀為一劫。積修,積累修為之意,至道,至高無上的道理。以上二句均可見許祖師來歷之深。

4

勤苦備悉,經緯逾深

備悉,詳細掌握了解之意。經緯,織物的縱線與橫線,喻意為道法之廣博。逾深,深刻的超越。

5

萬法千門,罔不斯歷

罔不,即無不。斯歷,此在為經歷,學習之意。以上二句體現了許祖師對道業的勤苦精進,可見許祖師道法之高。

6

救災撥難,除害盪妖

詞句言許祖師生平之事迹。詳見許祖師斬殺蛟龍救萬民之故事。

7

功濟生靈,名高玉籍

眾真推仰,宜有甄升:玉籍,指仙人之名籍。宜,應當、理應。甄升,提升。此句言許祖師之無量功德,因救度萬民,而受眾仙之推崇,堪為人天楷模。

8

大悲大願,大孝大仁

大悲,指許祖師悲憫世人。大願,許祖師救度眾生之宏願。大孝,許祖師視天地眾生如己之父母。大仁,許祖師慈祥呵護眾生。此句力讚許祖師之無量浩德。

9

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

雷霆泰省,天樞伏魔上相:此為九司之神職,主理神霄府之政務。《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有云:在昔元始天尊敕太清無上元君,令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即許祖師)判雷霆泰省事。可見許祖師品位之尊。

10

至道玄應,神功妙濟

至道玄應,指大道神妙的感應。神功妙濟,在此釋為神靈用玄妙的功力,救濟眾生。「神功妙濟」亦為許祖師之封號。

11

掌九天司籍,太乙定命,注生真君

九天司籍,指九天之內神靈之戶籍。太乙,又稱太一。即道家所言之「大道」,定命,註定的命運。詞句言許祖師之職能。

12

三天按察都檢校,普天奏議大夫,天醫大帝

檢校官為南北朝時期官職名,為核對、核實之意。「都」為總管之意。在此釋為許祖之職位。

13

歷劫度人祖師,凈明普化天尊

此為許祖師之尊號。天尊,乃對得道神仙之尊稱,為玉皇加封。元代道士劉玉以「凈明」為教派名稱,意為「由真忠至孝,復歸本凈元明之境」,故曰「凈明」。經典為《凈明忠教全書》,劉玉奉許遜為教祖,正式創立「凈明忠孝道」。

道教將其與張道陵、葛玄、薩守堅共稱為四大天師。

一、射鹿折弩而歸,覺而修道拜大洞君吳猛為師

許真君生而穎悟,姿容秀偉,少小通疏,與物無性。曾外出打獵,射中一鹿。鹿胎墮地,母鹿舔其崽而死。真君愴然感悟,折弩而歸。祖師賦性聰穎,博通經史、天文、地理、音律、醫學、五行學說,尤其愛好神仙修鍊。

二十歲舉為孝廉,屢薦不就。二十九歲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吳猛祖師學

道,盡得秘傳。三十六歲時與文學家郭璞結伴遍訪名山勝地,最後在南昌西郊的逍遙山(今西山)隱居,只求修鍊,不願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鄉里,深為鄉人尊敬。舉孝廉不就,朝廷屢加禮命,不得已乃以太康元年起為蜀郡旌陽縣令,時年四十二歲。

孫思邈歷覽前代醫籍,以方書浩博,簡冊繁重,難於尋檢。他根據自己在醫藥學上的研究和實踐,刪繁就簡,編為《千金方》,「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之濟,德踰於此」。(《千金要方序》)是書簡易實用,可以救急,故曰《備急千金要方》。這部書包括對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衛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對婦科、兒科疾病的治療,所以把婦人方、少兒方列於全書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經驗總結起來,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為《千金要方》的補充,書中收載了當時所用藥物八百餘種,對其中二百多種藥物的採集、炮製等不僅作了詳細的記述,並且補充了許多治療方法。孫思邈認為食物對養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別列出《食治》一門,詳細介紹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療病的作用。並注重飲食衛生,如主張「食慾數而少」(《千金要方?養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陳腐的東西,食畢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數百步」(《攝養枕中方》),等等。他認為作醫生的應當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葯」。(《千金要方?食治》)他說:「葯、食兩攻,則病勿逃矣。」(《千金翼方?養性》)還主張把藥物與針灸結合起來治病,所謂「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針灸》),這是醫學上提倡綜合治療法的先聲。當然還應指出這些書里還夾雜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這正是作為道教徒的孫思邈的宗教世界觀的局限性。

明正統《道藏》中所收醫藥類書籍自《黃帝內經素問》、《八十一難經》以及上述之《肘後方》、《千金方》等約二十部,但還有一些道教醫籍如張三丰《仙傳方》、趙宜真《濟急仙方》、邵真人《青囊雜纂》、臞仙《壽域神方》等都未收入。總之,道教是重視醫藥的,雖然其出發點是為了宗教上的求仙長生,但其內容包含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應該引起重視,加以發掘整理。

一、道教與醫藥

道教為了達到成仙長生的目的,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壽。所以,醫藥成為仙道修鍊的重要方術之一,凡是學道求仙的人必須懂得醫藥,醫藥成為有知識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課。道教徒把葯分為上中下三品,認為上品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死。《抱朴子?對俗篇》說:「知上藥之延命,故服其葯以求仙。」中品葯可以養生延年,下品葯才用來治病。上藥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葯,葛洪說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雲:「九轉之丹,服之一日得仙。」還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這種金丹是經不住實踐檢驗的,歷史上許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葯,不僅沒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詩上說:「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歷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諸帝,如憲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藥中毒死的。五代時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沖等煉金石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臨死時給他的兒子齊王李璟說:「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視以為戒。」(《南唐書?烈祖本紀》)自宋以後煉外丹服食術求仙之風才日漸衰微。隋唐以前由於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藥,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尋找長生不死的「上藥」,這種「上藥」事實上是沒有的,上藥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尋可以延年益壽、治病養生的中、下藥。為了服食,必須懂得醫藥,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醫藥學家。

《神農本草經》是戰國、秦、漢以來藥物知識的總結。這部書里就帶有明顯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葯一百二十種,久服可以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中品葯百二十種,可以抗禦疾病,補虛弱。下品葯百二十五種,可以除寒熱邪氣,破積聚。葛洪引《神農四經》說:「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遨遊上下,使役萬靈,體生羽毛,行廚立至。……中藥養性(生),下藥除病」。(《抱朴子?仙藥》)可見上藥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這些藥物大都出戰國秦漢時方士所傳,其中對好些藥物都說:「不老神仙」,「長生不老」就是證明。在《漢書?藝文志》里就把「醫經」、「經方」、「房中」、「神仙」 四類書同列於方技略,正說明古代迷信與科學是互相雜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藥物中列於首位的就是歷代方士奉為仙丹妙藥的丹砂。葛洪說:「仙藥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藥》)「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煉丹中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丹砂(HgS)加熱離解出水銀,水銀和硫黃反應,加熱升華,又生成丹砂。道士們不理解其中的化學反應,把它看得很神秘,視為仙丹,結果許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時珍批判道:「水銀乃至陰之精,稟沉著之性。得凡火鍛煉,則飛騰靈變,得人氣熏蒸,則入骨鑽筋,絕陽蝕腦,陰毒之物,無似之者。……《抱朴子》以為長生之葯。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綱目》卷九水銀條)

葛洪(283-363年)丹陽句容(江蘇句容縣)人。他「綜練醫術」,(《晉書》本傳)是著名的醫藥學家。葛洪醫藥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藥方》十卷,《黑髮酒方》一卷等。他感到醫藥的方書卷帙煩重,加以選輯整理,編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將方便經驗方編撰為《肘後要急方》,用以救急,便於攜帶,可以懸於肘後,故又名《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它包括傳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兒科及獸醫等各方面。對各種病的起源、病狀、治療方法都有所敘述。如其中關於痘症(天花)流行和結核病的記述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記載。又提出用狂犬腦敷貼傷口來治療狂犬病的方法,這也為後來科學證明狂犬腦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質。《肘後方》經陶弘景增補為《肘後百一方》,「取佛書人有四大,一大輒有一百一病之義名之」 (《直齋書錄解題》)。以後金代楊用道又取唐慎微《證類本草》中所附藥方,加以增補,名為《附廣肘後備急方》,足見這部書為歷代醫學家所重視。

陶弘景(456-536年)丹陽秣陵(江蘇南京)人。弘景知識廣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學者。史稱其尤明「醫術本草」。(《梁書》本傳)他的醫藥學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補葛洪《肘後方》為《肘後百一方》,還有《葯總訣》、《效驗施用藥方》、《集金丹黃白要方》、《服草木雜葯法》、《靈方秘奧》等。

如上所述,由漢代結集的一部古代藥典《神農本草經》載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分為上中下三品,這一分類法受煉丹方士的影響,認為上品葯服之可以成仙,顯然是不科學的。《本草》經過漢魏晉以來的歷代傳抄,字義殘缺,品次錯雜,弄得很混亂。陶弘景是精通藥物學的,他在《本草》學上的貢獻是:(一)整理了《神農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變了把藥物按上中下三品分類的方法,他根據藥物種類的不同分為玉石、草木、蟲獸、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類,這種分類法顯然比三品法更科學、更明確一些。以後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分類都是在這基礎上加以改進的。(二)根據漢魏晉以來幾個世紀許多名醫用藥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於《神農本草》三百六十五種藥物之外,又增補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取名為《名醫別錄》,把《本草》中藥物發展成七百三十種。(三)對藥物的性能、形狀、特徵、產地都加以說明。對於一種藥物有多種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為本。中醫在用藥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別。但在《神農本草》中則以上品為君,中品為臣,下品為佐使,這種機械的劃分顯然是受了煉丹家方士的影響。陶弘景以藥物主治之病來確其性能,如治黃疸病的葯有茵陳、梔子等,祛風的用藥有防風、防己、獨活等。這是對《本草》學的一個重要的發展。(四)在藥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葯為君,輔助的藥物為臣、佐使,又根據人的老少、男女、身體的虛實以及各地的生活習慣、環境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發展了《本草》學。

隋唐之際的著名醫學家孫思邈(581—682年)。他隱於太白山,學道鍊氣,精於醫藥。著《備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視事之初,戒吏胥去貪鄙,除煩細,脫囚摯,悉開諭以道。吏民悅服,咸願自新。發摘如神,吏不敢欺。其聽訟,必先教以忠、孝、慈、仁、忍、慎、勤、儉,近賢遠奸,去貪戢暴,具載文誠,言甚詳悉,復患百里之遠難以戶曉,乃擇秀民之有德望與耆老之可語者委之,勸率,故爭競之風日銷,久而至於無訟。也就是說,許真君到旌陽後,去貪鄙,減刑罰,倡仁孝,近賢遠奸,實行了許多利國濟民措施。

旌陽鬧饑荒,祖師以靈丹點瓦礫為金,令人潛座於縣圃。其後又出疫病,死者十之七八。祖師以所授神方拯治之,符咒所及,登時而愈。沉癘之疾,無不痊者。其他的郡的病民相繼而至者,日有千計,於是將標竹於城外十里江水,將符水撒入其中其中,飲者都痊癒了。當地的鄉民都用歌謠稱讚「人無盜竊,吏無奸欺,我君活人,病無能為」。

二、斬妖除魔消除水患,八月初一合家42人飛天成仙

許真君東歸後,時逢彭蠡湖(今鄱陽湖)蛟龍為害,水災連年。他率領眾弟子,足跡踏遍湖區各地。他不僅為豫章治水,還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贏得人民的廣泛尊崇,斬妖除魔,消除水患,贏得人民的廣泛尊崇。

東晉元帝大興四年,許真君隱居南昌南郊梅仙祠舊址,創辦道院,名太極觀,額曰「凈明真境」。北宋徽宗政和二年,追封為「神功妙濟真君」,升觀為宮(觀在今江西南昌西山),賜額為「玉隆萬壽宮」。現南昌西山萬壽山有鎖龍井,傳說是許真君御孽龍的地方。

和諧是民眾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諧的社會裡,不僅人人心情愉快、處處溫暖融洽,而且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也會大大提高,社會秩序穩定而協調。在中國各個朝代幾千年的歷史交替中,和諧不僅是先人們為人處世、治理國家的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綿延幾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諧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主題,天時地利人和、家和萬事興……都體現了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的共同夢想。安寧、穩定的和諧環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也是人類活動和生活的必要條件。離開和諧,社會無從發展,個人也得不到幸福。

現在中國的發展處在一個黃金期,但也是矛盾突顯期。要持續穩定發展,就必須善於化解矛盾,構建和諧環境。發展是硬道理,和諧則是硬道理後面的硬道理。構建和諧社會作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最廣泛的社會動員,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廣納群言,廣謀良策,多方發動,多種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從我國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中,發掘「和"的文化內涵,古為今用。儒、道、釋是中國文化的三個支柱,它們都倡導和諧,然而各自和諧的內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視的是社會秩序,主張和而不同,以倡導「非寡"、「非亂"、「非同"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諧"為目標的理想和諧境界。佛教重視的是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強調奉行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規則。而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關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諧發展,以「道"為最高信仰,倡導人們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為事,生成容納萬物、自然平和無私、無為柔弱不爭的環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貼近人、最具人性的。

南宋紹興年間,玉隆萬壽宮何真公祈請許真君降臨解救戰亂,得授《飛仙度人經》、《凈明忠孝大法》等,凈明大法遂行於世。元初劉玉清祖師整教法教理,正式採用「凈明」為教派名稱,《凈明忠孝全書》收於《正統道藏》太平部。

據《十二真君傳》載:蘭公系孔子故鄉兗州曲阜縣人,因「精專孝行」, 斗中真人特降授「孝悌之教」、「至道秘旨」,並預示晉代有許真君,當傳此「孝道之宗」,為「眾仙之長」。果然,蘭公死後,其孝道秘法、寶經金丹、銅符鐵券,為許真君所得。《墉城集仙錄》稱,諶母「密修道法,積數十年,…… 吳猛、許遜自高陽南遊,詣母,請傳所得之道,因盟而授之。孝道之法,遂行江表。」

許真君世壽一百三十六歲,東晉寧康二年,八月初一合家四十二人一齊飛天成仙,世人尊奉他為「許仙」。東晉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德,將旌陽縣改名德陽縣。後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許仙祠,在南昌鐵柱宮建旌陽祠,並受歷代王朝賜匾表彰,宋王安石撰寫《許旌陽祠記》。

西山十二真君:吳猛、時荷、郭璞、甘戰、周廣、陳勛、曾亨、盱烈、施岑、彭抗、黃仁覽、鍾離嘉。與許真君,在大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等七省逐蛟治水,制巫鎮妖,為民除害,煉丹修道,採藥濟世,修養真氣,領悟玄機,現存《十二真君傳》等。

許旌陽先生格言

存心不善,風水無益;

父母不孝,奉神無益;

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行止不端,讀書無益;

心高氣傲, 博學無益;

作事乖張,聰明無益;

不惜元氣,服藥無益;

時運不通,妄求無益;

妄取人財,布施無益;

淫惡肆欲,陰騭無益。

進一步想,有此而少彼,

補東而缺西,時刻憂愁;

退一步想,

良田萬頃,一日止食米一升,

大廈千間,一夜止眠地八尺。

一升八尺,受用不久,多何用乎?

計較為自身,死後何曾到手中?

計較為兒孫,兒孫自有兒孫福。

家財數百萬,陰功無絲忽,

積下與兒孫,未必能保守,

轉世變畜生,兒孫替不得 。

《轉輪歌》曰:「畜生本是人來變,人畜輪迴古到今。不見披毛並戴角, 勸君休使畜生心。」

百年世事有天羅,休把心機太用過,富了又貧貧又富,江河成路路成河。

良心自有良心報,奸狡還須奸狡磨。莫道蒼天無報應,十年前後看如何?

道教記 —— 藥王廟

丨尋找你的信仰丨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修行交流請添加道長微信號:daojiaoji6(字母部分道教記縮寫)

每天為您推薦與文化、道教、養生、健康相關的知識及資訊。藥王廟位於北京市平谷區金海湖鎮金海湖畔鳳凰山之巔。請跟隨我們:感悟信仰力量,感受溫暖喜悅,共築健康身心,弘揚傳統文化。

長按下圖二維碼即可關注藥王廟道教文化推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夢回大道 的精彩文章:

《山海經》,一部失落的「天書」!
農曆六月廿四,恭賀武財神三界伏魔大帝關聖帝君聖誕,今日持誦寶誥,可獲福無量!

TAG:夢回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