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史三對軍戀:丈夫去打仗,答應回來,其妻子結局卻一個比一個慘

戰史三對軍戀:丈夫去打仗,答應回來,其妻子結局卻一個比一個慘

文/七七

獨家創作發表於騰訊內容平台,禁止轉載

「從前的日子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戰爭年代的愛情是純粹的,彷彿兩個人彼此確認過眼神,就能交付一生。但與此同時,革命年代的愛情又是脆弱的,戰爭隨處即發,男兒保家衛國自是義不容辭,身為女子便是默默等待守候。王寶釧苦守寒窯18年的故事讓人動容,而在現實生活中,那些女子的等待又何止18年?今天要分享的,就是歷史上的3段軍戀。

初戀抗日殉國,73年終尋丈夫靈位

這是之前寫過的一個故事。鍾崇鑫是黃埔畢業生,張淑英是農村婦女。他們二人一見鍾情,互定終身。鍾崇鑫總是親切的叫她「阿妹」,教她讀書認字,張淑英則做自己最拿手的飯菜給他吃,「我只會做最簡單的飯菜,但他嘴不挑,只要我做的他都吃。」也許真正的愛情就是這樣的平淡樸實,這才是真實的生活,平淡中洋溢著真情。後來,七七事變,鍾崇鑫身為軍人,當然應該第一個到戰場上去。臨別之時,張淑英到車站送他,他說道:「阿妹,我一定會回來找你的」。

話猶在耳,物是人非。轉眼間,73年的歲月悄然流逝。當年車站裡的大姑娘已經變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而車站裡信誓旦旦的少年也早已變作一堆黃土。然而戰爭年代,形勢瞬息萬變,消息隔絕不通。張淑英獨自在家等待,卻怎麼也等不到鍾崇鑫的任何消息。戰局動蕩,她的母親和弟弟都選擇去台灣躲避,但張淑英就是不走,「他是重慶人,我這輩子都要守在這裡。」這一等,就是73年。期間,張淑英曾改嫁。畢竟,戰爭年代,一個女子獨自生活絕非易事。但是,她卻始終沒有忘記初戀丈夫鍾崇鑫。直到1988年,她托子女幫她找找鍾崇鑫,她說「(鍾崇鑫)他是抗日英雄,如果我走了,誰還會知道他的名字?」一半是初戀情深,一半是不想抗日英雄就此湮沒在歷史長河無人問津,張淑英說什麼都要找到他。

2014年張淑英在台灣忠烈祠與鍾崇鑫合影

張淑英的子女被感動,決定幫助母親完成心愿。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他們終於在一本文獻中找到了線索:「1937年12月12日上午,259旅旅長易安華、參謀主任鍾崇鑫和旅部直系部隊官兵全部陣亡於雨花台陣地。」等到2014年,央視舉辦了《關愛老兵》的系列節目,通過志願者的連線搭橋,鍾崇鑫下落才終於被得知:他的靈位就存放在台北忠烈祠。真相大白,那一年,張淑英已經93歲。她不顧子女的勸說,一定要坐飛機去台灣。後來,在子女的陪伴下,張淑英終於跨越海峽,到達了那個她日夜思念的人跟前。看到鍾崇鑫的靈位,她泣不成聲,在靈位前整整坐了3天……臨走時,她對著靈位說:「77年前我倆永別,我93歲了,不可能再來看你,來世我們再見!」從此,花開兩朵,天各一方。

拒絕20多名男子提親,倚門望夫70年

池煜華是李家的童養媳,19歲跟李才蓮成婚。當時正值長征革命年代,丈夫李才蓮是贛南的青年部長。李才蓮一心報國,革命事業不斷發展,他的官職越做越大,便註定是要離家越來越遠的。在那個年代,女子的地位又那麼低,彷彿娶進門來就是家裡的免費保姆一般。丈夫在外,婆婆卻根本不同意池煜華跟著李才蓮走,於是池煜華就只得待在家裡,照顧婆婆一家人的日常起居。

一別數年,相思難寄。1933年,池煜華鼓起勇氣去七里坪與丈夫見面,臨別時,李才蓮對她說:「你記住,等著我,10年、20年……革命成功後我一定來接你,再不讓你走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李才蓮終究是食言了。畢竟,誰又能算準自己的結局呢?池煜華守著承諾,守著丈夫的家。前方沒有消息傳來,她便抱著希望一直等候。

池煜華老人

時光荏苒,歲月變遷。公公婆婆相繼離世,5歲的女兒也不幸夭折,身邊的人紛紛遠去,只剩池煜華一人獨自倚門等待。正值年華的大姑娘,期間有20多位男子上門求親,但池煜華卻一一拒絕。所有人都勸她別再執著,池煜華偏不聽:「我有老公,才蓮會回來的呀!」固執的守著一縷希望,直至2003年無病而終……

苦等65年,丈夫卻早已另娶

最後一個故事是最讓人心疼的,這是前幾天在網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鄭奶奶當年是村子裡出水芙蓉的大姑娘,而劉大軍是年輕有為的大將軍。兩人都是早該到了婚配的年紀,卻遲遲不婚。他們經人介紹互生情愫,認識2個月便舉行了婚禮。新婚燕爾,共剪西窗燭的日子卻那麼短暫。剛剛1個星期,劉大軍就接到命令,要去前線打仗。

送別丈夫之後,鄭奶奶便一直在家裡守著公婆,等待日本人被打跑,等待丈夫凱旋歸來,等待守得天開見月明的那一天。這一等,就是65年。不同的是,最後鄭奶奶等到了劉大軍的消息。那一年,一位老爺爺自稱劉大軍,前來尋找鄭奶奶,要接她走。本以為是等到心上人,苦盡甘來的一幕。卻不料得知一個驚天消息:劉大軍當年跟著國民黨退居台灣,早就在那裡娶了別的女人,連孫子有了。

眼前的真相猶如晴天霹靂,令鄭奶奶十分絕望,最終她拒絕了跟劉大軍走。畢竟,無論出於什麼原因,這始終是背叛。但看到劉大軍平安無事,兒孫繞膝,相比鄭奶奶也算安心了吧。只是心疼,這65年的時光,終究是錯付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閑者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朝大內高手,慈禧的貼身侍衛,貼身保護張作霖6年,後隱退將八卦拳世代傳承
上古四大戰神的坐騎分別是什麼?蚩尤的坐騎至今依然存在,還成為了國寶

TAG:有閑者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