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每3個孩子就有1個貧血!原來是這件事沒做對!

每3個孩子就有1個貧血!原來是這件事沒做對!


每3個孩子就有1個貧血!原來是這件事沒做對!


每三個孩子中就有一個貧血,

貧血更會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前陣子,一媽媽朋友帶她的兒子去做定期身體檢查,結果竟然是孩子貧血了,而且已經是中度貧血了。

朋友很納悶,孩子平時睡得香,準時喝奶、吃輔食,怎麼就中度貧血了呢?難道是缺鐵引起的貧血嗎?貧血對孩子發育的影響大不大?

其實,貧血是兒科常見的疾病,很早之前就被列為全球四大營養性疾病之一,其中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

…………………………………………………………………………

《中國 0~6 歲兒童營養發展報告》報道:6~24 月齡兒童貧血病率最高,我國 2 歲以內嬰幼兒貧血率達到 31.1%。

也就是說,6~24 月齡的孩子,每 3 個孩子中就有 1 個貧血

………………………………………………………………………………………………

每3個孩子就有1個貧血!原來是這件事沒做對!


雖然輕度的貧血在日常中看不太出來,孩子照樣吃好喝好睡好,最多是偶爾嘴唇和臉色蒼白了點,但若是沒及時發現治療,任由貧血程度加重,會對孩子身體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更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

1、可能會影響寶寶的運動功能以及智力的發育。

孩子長時間缺鐵的話,會引起大腦供血不足,導致孩子精神不好、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容易疲乏、反應慢,也不愛活動。

2、使孩子免疫力下降,易誘發上呼吸道感染和其他感染疾病。

明顯貧血時孩子心率增快,嚴重者心臟變大,甚至發生心力衰竭,孩子容易合併感染。

3、孩子缺鐵,會增加鉛中毒的風險。

孩子身體缺鐵時,身體對重金屬鉛的吸收會增加,這一點也特別需要注意。


每3個孩子就有1個貧血!原來是這件事沒做對!


對於中重度缺鐵性貧血,食補、葯補一個都不能落下,輕度缺鐵,食補最為重要,預防孩子出現缺鐵性貧血,日常中也要注意多給孩子攝入一些富含鐵的食物。

今天『小碗廚房』就跟大家分享一道輕鬆補鐵的好味營養美食

這道菜用的是豬肉和雞蛋,雖然動物肝臟、動物血、紅肉這些食材更補鐵,但考慮到很多孩子都不愛那些食材的口感,就換成了更為容易接受的豬肉,做成肉質軟嫩的午餐肉,加上雞蛋裝飾成的可愛小太陽,補鐵的同時還能補鈣,營養翻倍

不管是從視覺上還是口感上,孩子都更容易接受。


小太陽蒸肉糕


每3個孩子就有1個貧血!原來是這件事沒做對!


//食材//


瘦豬肉70g / 雞蛋1個

玉米澱粉10g / 油鹽適量

每3個孩子就有1個貧血!原來是這件事沒做對!


//做法//

1.將豬肉洗凈切成小塊,將切好的豬肉塊放入攪拌機中攪拌成細膩的豬肉泥。

Ps:

豬肉盡量選擇梅肉,買不到的話就用帶點肥肉的裡脊肉,帶點肥肉做出來的午餐肉口感才不會柴。如果用的是純瘦肉,絞肉的時候加點植物油進去,也能調節口感。

每3個孩子就有1個貧血!原來是這件事沒做對!

每3個孩子就有1個貧血!原來是這件事沒做對!

2.將攪拌好的肉泥倒出來,在肉泥中加入適量的玉米澱粉,一起攪拌均勻,成型。

攪拌過程中覺得乾的話,可以加一點點清水進去,可以改善口感。

Ps:

1.家裡如果有芝麻醬也可以混合一點清水變稀一點,加進去,不僅可以改善口感,也可以讓提高整道菜的鈣含量。

2.一周歲以上的孩子,可以加點鹽進去一起攪拌,口感會更豐富。


每3個孩子就有1個貧血!原來是這件事沒做對!


3.在碗的內壁上刷上少許油防粘。


每3個孩子就有1個貧血!原來是這件事沒做對!


4.將攪拌好的肉泥放入刷好油的碗內,用勺子背將表面壓實並抹平。


每3個孩子就有1個貧血!原來是這件事沒做對!


5.在肉泥上直接打上一個雞蛋。

可以先在肉泥中間用勺子按一個小坑出來再打蛋,這樣蛋黃就能能穩穩留在中間位置,最後做出來的視覺效果也更好。


每3個孩子就有1個貧血!原來是這件事沒做對!


6.鍋內加水,將水燒開後再放入蒸肉糕,大火蒸20分鐘左右就可以了。


每3個孩子就有1個貧血!原來是這件事沒做對!


7.蒸好後關火,等晾涼後,取出來脫模,再切成小塊就可以給孩子吃啦~


每3個孩子就有1個貧血!原來是這件事沒做對!


如果一餐吃不完,可以將吃剩的冷凍起來,下一餐吃之前再蒸熱就行啦~但太陽蛋不適合冷凍,建議太陽蛋要一次性吃完,剩下的肉糕再放冷凍。


每3個孩子就有1個貧血!原來是這件事沒做對!


寫在最後: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出於預防性的角度,從 4 個月開始我們就要給孩子補鐵啦,食補最為主要,周末在家可以給孩子做起來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