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石門洞官方祈雨有著600多年歷史

石門洞官方祈雨有著600多年歷史

原標題:石門洞官方祈雨有著600多年歷史

左上圖為以前達官貴人上石門洞祈雨走的青石板路,如今已掩在黃土之中。


山洞中的龍潭看似幽深莫測,相傳順著潭水可達重慶。


記者聶烽 丁薇 文/圖


最近在看《如懿傳》,其中有一段讓人印象深刻。裡面的乾隆皇帝因為天干祈雨,對身邊的如懿說:「朕打算素食一月,齋戒沐浴,步行到圜丘,行大雩禮祈雨。」

在古代生產力和科技極端落後的情況下,大旱之年就連皇帝都要親身參與祈雨,甚至還要為此「素食」和「齋戒沐浴」,足見祈雨在古代中國人們生產生活中有多重要。


想及此處,便覺得「靈洞仙湫」這個宜昌古八景的命名,用「靈」和「仙」來命名是獨一份,除了石門洞周遭景緻秀美之外,可能就是因為它是祈雨之地,以至於得到了皇帝的認可並賜名。據地方志記載:明洪武八年,峽州(宜昌)枯旱,禱取潭水,立霈甘霖。刺史上聞,詔興廟祀,祀龍神,賜名靈濟。


細細梳理,發現絕大部分關於石門洞的詩篇中,都有關於祈雨降甘霖的內容在其中。「石門洞除了是宜昌古八景之一,也是除漢景帝廟之外,千百年間古宜昌城官方和民間祈雨之地。」羅洪波說。


宜昌民間眾多「求雨」之地,但官方記錄多在石門洞和漢景帝廟


有歷史記載且與史料能相互印證的宜昌官方祈雨之地,只有漢景帝廟和石門洞。

漢景帝廟從宋代歐陽修為夷陵縣令時寫下《求雨祭漢景帝文》開始,就是祈雨重地。「歐陽修寫過祭體文51篇,祈雨文篇目也有數篇,其中有2篇寫於宜昌,分別是《祭桓侯文》和《求雨祭漢景帝文》。」宜昌市群藝館副研究館員、省作協會員袁在平先生告訴我們,「桓侯是張飛,但宜昌城沒有張飛廟,可能就是城中的五聖宮,但漢景帝廟確實有明確記載並且存續下來,而且歐陽修在漢景帝廟祈雨能夠在陸遊《入蜀記》中得到印證。」


從歐陽修開始,一直到宜昌開埠漢景帝廟被佔為海關,官府在漢景帝廟祈雨持續了800多年時間。「在宜昌海關署稅務司李約翰寫的《宜昌十年報告》中提到,因為海關佔據了漢景帝廟,經常遭到激動的前來求雨的鄉民侵擾。」羅洪波說,「這個時候官方在漢景帝廟的祈雨可能就結束了,石門洞則成了官方祈雨的重地。」


石門洞祈雨起於朱元璋賜名後。在此之前,多是民間的自發行為,因傳說中此處住著龍王而來此求雨。真正得到官方認可之後,石門洞開始興修廟宇,從此也開啟了600年間官方祈雨的歷程。不過,最早進入石門洞祈雨的州縣長官,我們無法得知是何人,僅從明弘治九年刻本《夷陵州志》中找到:「弘治六年夏旱,知州陳宣詣洞禱雨。」


從這以後,無論是知州還是縣令,或其他官員在石門洞祭祀祈雨,還會留下祈雨文章。目前還得以見到的是晚清宜昌總鎮羅縉紳留下的那篇《石門洞龍潭祈雨記》,當年宜昌遭遇乾旱,羅縉紳「余駐此數載,聞每遇歲旱,於此間祈求雨澤者,報應之速,捷如影響」,便「齋戒親臨,疏懇神佑。」


點軍區文化工作者楊煜先生說,在中國神話體系里,古代人們認為龍王主要職責是行雲播雨,其多藏於九淵,飛騰於九天。勞動人民覺得是「龍」控制了降雨,因此許多地方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以「龍」為地名,點軍江南就有很多以「龍」命名的地方。「宜昌眾多地方都有以"求雨"命名的地方,如伍家崗的求雨包,實際這些都是民間的自發行為。」袁在平說,「曾有人說歐陽修去過伍家崗花艷的求雨包祈雨,這是沒有歷史記載且得不到史料佐證的說法,不可信,那裡只是民間求雨之地,古宜昌城漢景帝廟及石門洞,是官方求雨祭祀的主要場所。

50多年前充滿儀式感的祈雨,徐發富還記得打「家業」抬黑狗的場景


石門洞的祈雨儀式,見過的人已經很難找到。所幸,就在石門洞外的楠木溪村五祖,70歲的劉國亮和年近70的徐發富經歷過。


那是上世紀60年代,恰逢天氣大旱,久不下雨,當地百姓想祈雨,卻又害怕被說成是搞封建迷信,於是想到一個法子。「大人們把祈雨的儀式告訴我們這些當時才半大小子的男孩,讓我們去祈雨。」劉國亮說。「實際上就是鑼鼓家業在前面敲敲打打走,後面我們用竹竿綁著木板,木板上綁著一隻全黑的土狗。」徐發福至今還記得那個充滿儀式感的場面,「黑狗子穿著小孩子的衣服,都是大紅色的,一路吹吹打打到石門洞,然後就從龍王殿後的龍潭裡舀水出來,一邊洒水一邊禱告,禱告內容我不記得了。」


徐發富口中的龍潭,就是石門洞「靈洞仙湫」中的「仙湫」,相傳這潭水發源於洞中,而山洞深不可測,乘船可以到達重慶。「沒有這麼深,最多也就一里多深,1966年乾旱時,我陪同當時的宜昌縣縣委書記穿著靴子進去找水,走了里把遠就沒有路了。」

石門洞前孩子們按照大人指導祈雨的場景,袁在平先生在參與編纂《宜昌民俗志·伍家崗卷》時,曾搶救性記錄到類似的情形。「當時72歲的老知客楊文樓記得在花艷的求雨包祈雨過程,我們找到他並記錄了。」他說。


《宜昌民俗志·伍家崗卷》第三卷精神生活民俗中記載:每遇久旱不雨的大旱年成,當地及附近村莊的民眾,便都會聚集到求雨包上來求雨。求雨祭祀,由當地有權勢和名望的紳士、財主出面主辦。求雨祭祀要抬一頭經挑選好的大黑狗子上山,叫抬「狗老爺」。狗子要戴類似小孩戴的狗頭帽;帽上綉有羅漢飾紋配搭一塊長長的拖巾。狗脖子上戴著響鈴,身上穿著花衣。將狗綁在篼子(類似滑竿)上由人抬著。要做法事,法事由道士主持。


不過,袁在平先生說這些都是民間祈雨的形式,而從眾多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到,官方祈雨祭祀一般都會有祭文,而且參與祈雨祭祀的官員都會齋戒沐浴。


久旱祈雨後降甘霖是巧合,實際上是副熱帶高壓勢弱後必然趨勢


在眾多史料中,我們所發現的官方祈雨中也就是1874年羅縉紳在石門洞祈雨並留下祈雨文。


羅縉紳的祈雨特別靈驗,他「齋戒親臨,疏懇神佑」,結果「是日發雨部,越數日即大沛甘霖」。也難怪,在明朝初建時,民間「禱取潭水,立霈甘霖」,朱元璋聽說後立即「詔興廟祀,祀龍神,賜名靈濟」,是因為這裡祈雨「有求必應」。


石門洞祈雨為什麼會「靈驗」?難道真有神仙控制降雨?答案顯然不是。宜昌市氣象台台長陳亮認為,只是正好順應了大的氣候規律。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宜昌便進入梅雨期,這是一個降水比較集中的階段。「出梅」後便進入盛夏高溫少雨階段,這是發生乾旱最嚴重的時期,會出現持續性高溫少雨現象,古代的祈雨活動也就是發生在大旱持續的這段時間,這時已經進入8月下旬之後。此時,溫度下降,降水天氣逐漸增多,這「求」來的雨水便也順應了人們祈求風調雨順的美好願望,因此作為古代的一個祭祀文化,「求」來的雨水可以說是整個大的氣候背景下的一個「巧合」,「正好趕上了」。


陳亮告訴我們,主導這一切的便是副熱帶高壓,當副熱帶高壓勢力減弱時,天氣形勢就會有所變化,出現降雨。


袁在平先生也認為,古時祈雨,是生產力及科學技術極端落後的封建時代的產物,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祈雨祭祀的文化,這種文化既有官方的更有民間的,不能等同於封建迷信,「應該理解為寄託自己的願望與理想,並盼望這種願望與理想能成為現實。」


實際上,在科技昌明的今天,對於祈雨祭祀的態度,更多是作為一種文化傳承而研究。我們離開石門洞時,看到劉國亮老人挑著一擔大糞去澆灌菜園,他說看天氣預報後面會有雨,趕緊澆點肥料,「現在誰還祈雨啊,看下天氣預報就知道什麼時候有雨了,比求神仙方便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峽晚報 的精彩文章:

宜昌警方48小時內打掉一涉惡團伙 已批捕5人
宜昌發布安全提醒 正午高溫可禁止遊客進入景區

TAG:三峽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