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火炮發展史

明朝火炮發展史

明朝火炮發展史

公元14世紀中期,朱元璋先後打敗了各個農民割據勢力,趕走了元朝統治者,建立了明朝。明朝的建立,使我國封建社會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當時,社會經濟十分繁榮,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極為發達,海外貿易非常活躍,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處在萌動狀態,資本主義因素開始萌芽,科學技術進步出現了明顯的轉機。所有這些新的進步的因素,為明代的兵器特別是火藥、火器發展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加之有明一代,北方長期受到游牧部落貴族統治者的騷擾,東南沿海經常遭受倭寇的侵掠,因此,為了鞏固邊防,抗擊外族的進犯,明代統治者十分重視國家武備,對火藥、火器尤為重視,朝野上下視火器為禦敵「長技」。在這樣的歷史背最下,明代的火藥、火炮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我國火藥火炮史上的鼎盛時期。

火藥在唐朝末年應用于軍事後,經過宋元時期的發展,軍用火藥的品種和配比率都有了顯著增加。火藥的製造方法和加工工藝也有了明顯提升。

比較完整記載明代或藥品種的史籍要數《火龍神器陣法》、《武編》、《兵錄》、《武備志》、《火龍經》、《西法神機》、《火攻挈要》,其他如《紀效新書》、《城守策略》等也有關於火藥品種的零星記載。

火銃火炮銘文

明朝的火銃火炮等火器,大多都攜刻銘文。明代火炮火銃銘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內容一般包括:火器製造時間;火器名稱;火器製造機構;火器製造人;編號;裝彈裝藥量等。

寶源局原是朱元璋起兵後在元至正二十一年(1661年)建立於應天府(今南京)的一所冶鑄錢幣的機構,洪武初年開兼制火器,永樂時又兼制農具,嘉靖時還兼造克敵弩等冷兵器,由此可見寶源局是以鑄錢為主的一所多功能的綜合冶鑄製造機構。寶源局製造的火器目前可知的有好幾件,例、如原瀋陽博物館藏江陰衛全字叄拾捌號長銃衙,中國軍事博物館藏的水軍左衛進字四十二號大碗口筒,1964年赤城出土的驍騎右衛勝字肆佰查號長銃筒和天津電解銅廠揀選的水軍右衛勝字肆佰肆拾伍號銃簡等,這些火銃銃身上都鐫刻有「寶源局造」的銘文,因此,它們都屬寶源局的製品確定無疑。

隨著火器需要量的激增,為了加強對火器的製造和管理,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政府設置了軍器局,「專典應用軍器」,這樣,就有了製造火器和管理其它兵器的專門機構。此後,明政府又設置了兵仗局,也是製造火器和其它兵器的專門機構。除軍器局和兵仗局外,當時的鞍轡局也兼做火器。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軍器局(此時鞍善局已合併于軍器局)隨之北遷,但兵仗局仍舊設在南京。弘治年間,明政府建立盔甲廠和王恭廠,隸屬於軍器局,王恭廠是主要製造火器的大型軍工廠。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兩廠各類工匠達九千二百餘人,根據不同季節,工人分兩班製造火器和其它軍器。由此可見明代火器、兵器製造業的盛況和繁榮。

隨著專門造兵機構的設置,明代火器的製造開始由軍器局、兵仗局等中央造兵機構壟斷,並嚴禁製造技術外傳,嚴禁硝、磺等主要原材料的販賣。邊鎮不準擅自製造火器。因此,明代初期,「私販硝黃之禁固嚴,而火器私造之禁尤嚴。我太祖自平群凶之後,火器收之神機庫,庫日神機,言不欲輕泄也。雖邊鎮總兵,亦不得私藏私置,蓋謂此無敵之器,不敢輕用,亦不容人人曉其制度而私相授受也"。宣德五年( 1430年),宣宗朱瞻基敕宣府總兵官譚廣:「神銃,國家所重,在邊墩堡,量給以壯軍威,勿輕給。」正統六年(1441年),邊將黃真、楊洪在宜府獨立設立神銃局製造火器,英宗朱祁鎮「以火器外造,恐傳習漏泄,敕止之」。弘治九年(1496年),明孝宗朱祐樘重申:「神槍神炮,在外不許擅造,遇邊官奏討,工部奏行內府兵仗局照數鑄給。」正德六年(1511年) ,明政府再次重申:「凡盔甲、旁牌、火簡、火炮、旗纛號帶,不許私家製造,有故違者,在內拿送法司,在外拿送巡按御史,從重問罪。"可見,明政府一直堅持火器由軍器局、兵仗局等中央機構集中製造,不許私造私授,不許邊鎮擅自製造。

火器生產量

明朝以武功定天下,取得政權以後,卻又內憂外患不斷,戰事頻頻。在長期的戰爭中,明軍主要依持火器作戰,視其為制敵長技。加之明代社會經濟發達,科學技術進步,國庫殷實,這就為火器的大量生產製造提供了物質技術的保證。同時,我國在明洪武初年開始使用鐵製造火炮,鐵火炮較之銅火炮原料易獲,且造價低廉。一門佛朗機炮「用銅錢計費十餘金,用鐵少亦五六金。」

據《明會典》記載,弘治以前,明中央造兵機構軍器局、兵仗局、鞍轡局每三年製造次火器,其中軍器局、鞍轡局每三年生產製造的火器品種和數量為:碗口銅銃3000個、手把銅銃3000把銃箭頭9萬個、信炮3000個、椴木馬子3萬個、檀木槌子3000個、檀木送子3000根檀木馬子9萬個。根據這一記載,如按「定例」每三年製造生產一次火器,那麼在洪武元年至弘治十八年( 1368 1505 年)這137年時間內,先後已經生產製造了45次火器,共計製造生產的火器數量是:碗口銅銃13.5萬個、手把銅銃13.5萬把、銃箭頭405萬個、信炮13.5萬個、椴木馬子135萬個、檀木槌子13.5萬個、檀木送子13.5萬根、檀木馬子405萬個。由是可知這段時間明代製造生產火器數量之巨。

明代盛行戰車,萬曆三年(1575年),明政府「造車一千二百輛」,每輛戰車配備「二號佛郎機三架,鳥銃二桿,地連珠二架,涌珠炮二位,快槍一桿」。這一年共製造戰車一千二百輛,按每輛戰車所配備的火器數字計算,明政府在這一年製造裝備戰車的火器共計是:二號佛郎機3600架、鳥銃2400桿、地連珠2400架、涌珠炮2400位、快搶1200桿。

明代制炮工藝的升級

《明史》記載說:神機槍炮「大小不等,大者發用車,次及小者用架、用椿、用托」。一般說來,明代小型的管形火器如火銃等,大都是在其後尾裝柄,以利於持握髮射。裝柄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其後尾有銎,銎口大里小,木柄裝人銎內,射手手持木柄發射;另一種是後尾呈扁尖形,楔人木柄內,射手同樣手持木柄發射。不過後一種裝柄方式較為少見。例如1978年遼寧遼陽出土兩尊明代三眼鐵銃,其中一尊就是扁尖柄尾。《武備志》記載的神槍也是這種裝柄方式,「底後余鐵打成尖釘,裝上木柄」。鳥銃傳人我國後,小型管形火器如火銃等的裝柄方式有了改進,「將木一條,配其長短雕成一床,後剩七寸為柄」,然後將銃身嵌人床內。這樣裝柄,「以有木為托,即有腹炸,不能傷手,方敢加手於木」。可見,這種裝柄方式,對射手來說,已安全方便多了。

中型火炮一般採用架。明代初年,大碗口筒炮等一類火炮是嵌裝在一條大木板上的兩頭,大木板又安裝於長板凳上,上面裝有活動軸可以旋轉。發射時,發射完了一頭,只要轉動活動軸,又可以發射另一頭。何汝賓《兵錄》對此記載有:「碗口銃,用凳為架,上加活盤,以銃嵌人兩頭,打過一銃,又打一銃」,說的就是這種炮架。後來,明代火炮又使用「搭木為架」的木架炮架。《武備志》記載的佛郎機炮、百子連珠炮、飛雲霹靂炮、轟天霹靂猛火炮、毒募神煙炮、八面旋風吐霧轟雷炮和《天工開物》記載的神煙炮、神威大炮、九矢鑽心炮等火炮,都是採用這種木架炮架。為了使火炮能左、右、低、高發射,炮架上都安裝有「機」,這種「機」可能就是活動轉軸一類的裝置。有了這種裝置,火炮就能向左右不同方向發射了。如何解決可低可昂發射呢?這個時候火炮一般有了炮耳,如果沒有炮耳,可以「墊木低昂」或「以木枕之高下",這樣就能構成高低不同的射角。例如百子銃,「載以木架,夾持之俾不動。然木架有機,欲東則東,欲西則西,欲仰則仰,欲俯則俯」。又如明嘉靖年間製造的一種有「木架」的佛郎機炮,「其機活動,可以低,可以昂,可以左,可以右」面。此外,像百子連珠炮,「堅木為架,八面旋轉」;轟矢霹靂猛火炮,「搭木為架,四面齊發」,等等,都是這種炮架。

明代還有一類大型火炮,其「身長難移」,十分笨重,行動非常不便。為了增大這類火炮的機動性,人們又創製了比較完整的炮車炮架。這種炮架的架身像車身,下面安裝有雙輪、三輪或四輪,因此史書又稱「雙輪車」、「三輪車」、「四輪車」。將火炮安裝在炮車上,行軍時用人力推拉,或用騾馬拖拽,臨敵時在炮車上發射。《武備志》記載的銅發煩、葉公神銃車炮、千子雷炮、攻戎炮等,《練兵實紀》記載的無敵大將軍炮等,都是炮車炮架。如千子雷炮,「用鐵箍於四輪車上,前安隔板,使敵不覺」。滅寇炮安裝在滾車上,這種滾車「載滅寇炮三函,高下安置有法...炮發而車不動,以三人拽....勢甚輕便,似為火器長技」。攻戎炮的炮車以「榆槐木實箱起二尺五寸,鑿槽嵌將軍在內,鐵叩五道,車下安二輪......如行兵,隨用騾馬拽之,或用駝負之」③。這樣就大大增強了火炮的機動性。這類炮車,要使火炮可低可昂發射,即使火炮獲得不同的射角,其方法之一,就是在炮身下加墊「木枕」。例如威遠炮安裝在炮車上,「墊高一寸平放,大鉛子遠可五六里,小鉛子遠二三里。墊高三寸,大鉛子遠十餘里,小鉛子四五里」,「墊高五六寸」,「大鉛子重六斤,遠可二十里」到天啟崇禎年間,炮車有了進一步發展。孫元化在《西法神機》中指出:「銃彈遠近,全賴銃口低昂;銃口低昂,復憑統尾高下,則架銃耳之車制不可不講矣。」關於炮車的製造,湯若望、焦勖在《火攻挈要》中指出:「銃車之制.必長短厚薄,大小尺量,比例合法,亦以銃口空徑為則。」可見明代末年,炮車製造更為科學標準了。

明代鐵炮等管形火器的出現,為我國管形火器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的前景。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我國在明代洪武年間才出現鐵炮,在之前,似乎還沒有鐵炮等管形火器。

明朝鐵炮可分為前裝炮、後裝炮、有瞄準裝置的炮、無瞄準裝置的炮等等。

現介紹下明代火炮幾種主要品種:

迅雷炮

炮重十餘斤,炮底至火門高二寸五分,火門下一寸許鑿一大眼,用鐵橛釘地,發射時使其不後坐。據《武備志》記載,這種炮裝火藥二:兩,裝八兩重的大鉛子,將炮口墊高一寸,射程可以遠達五六里;如果裝三錢重的小鉛子,射程也可以遠達二三里,殺傷面積約三五十步。

威遠炮

威遠炮是在舊制大將軍炮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的。舊制大將軍炮炮身圍有多道鐵箍,「徒增斤兩,無益實用」,同時「點放亦不準」,射擊效果差。後對大將軍炮加以改造,去掉鐵箍,改為光素炮身,並「於裝葯發火著力處加厚,前後加照星照門,千步外皆可對照」。改制後的威遠炮分一號、二號兩種。其中二號威遠炮炮身長二尺八寸,口徑二寸二分,重一百二十斤。發射時,「每用藥八兩,大鉛子一枚,重三斤六兩,小鉛子一百,每重六錢,對準星門,墊高一寸平放,大鉛子遠可五六里,小鉛子遠二三里;墊高三寸,大鉛子遠十餘里,小鉛子四五里」,彈子散布面約四十餘步。一號威遠炮重二百斤,其口徑大小和炮身長度,比照二號炮的尺寸大小增加,「用車載行」,發射時將炮口墊高五六寸,據說「大鉛字重六斤,遠可二十里」。

紅夷炮

從荷蘭傳入我國,天啟二年(1622年)開始仿製,銅或鐵質,長二丈余,重者達三千餘金,發射後威力極大,「能洞裂石洞,震數十里」,被封為大將軍。

佛郎機炮

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從葡萄牙傳人。銅或鐵制,長五六尺,重一千多斤,巨腹長頸,腹有修孔;炮身用木包裹,並加鐵箍,以防炸裂;前後有照星照門,藉此瞄準可以提高射擊精度;炮身安裝於炮架上,可以上下左右轉動,以增強炮的機動性;每門有子銃五個,事先將子銃裝填好彈藥,然後輪流裝人母銃內發射。明嘉靖年間開始仿製,計有一至五號等幾種,子銃由五門增加到九門。一號佛郎機長八九尺,裝火藥一斤,每個鉛子重一斤;二號佛郎機長六七尺,裝火藥十一兩,每個鉛子重十兩;三 號佛郎機長四五尺,裝火藥六兩,每個鉛子重五兩;四號佛郎機長二三尺,裝火藥三兩半,每個鉛子重三兩;五號佛郎機長一尺,裝火藥五錢,每個鉛子重三錢。一至三號佛郎機主要用於水戰和攻守城寨戰之用,四號用於野戰。其射程均達百餘丈遠

無敵大將軍炮

仿照佛郎機炮製造的一種後裝炮,重一千零五十斤,安裝在雙輪炮車上,每門炮有子銃三個。可通過炮身下墊放的木枕控制射程遠近,發射前、事先將子銃裝填好彈藥。發射時,將子銃放人母銃內發射,「發畢隨用一人之力可以取出,又人一子銃,雲一發五百子,擊寬二十餘丈,可以洞眾」。

----------

明朝火炮發展史

圖為北京田園部分產品陳列

文中觀點多為引用劉旭老師的《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

炮之一物,亦或沉聲靜氣、孤舟浮水,亦或山崩海嘯,傾城駭恐。

北京田園民風,火炮行業翹楚。

合作夥伴:與首博合作南京明城牆炮陣陳列,山西大同古城牆火炮陣列,山東威海劉公島定遠艦艦炮複製,上海船博博物館古炮複製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