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宣城市縣方誌考錄(上)

宣城市縣方誌考錄(上)

原標題:宣城市縣方誌考錄(上)


微信版第359期


宣城市縣方誌考錄


(1949年以前)


劉道勝

01 歷史沿革


自秦朝統一後置三十六郡,宣城隸屬鄣郡。西漢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置丹陽郡,隸十三刺史部之揚州,郡治設於宛陵縣。時丹陽郡下設17縣,其中屬於今宣城市者有3:宛陵縣(丹陽郡附廓縣,今宣城城關鎮)、涇縣(故址在今涇縣城青弋江西岸)、宣城縣(故址在今南陵縣東弋江鎮,隋改宛陵為宣城,古城遂廢)。東漢因之,惟省宣城縣。


三國時期,今宣城隸屬吳國丹陽郡,該郡下領19縣,其中屬今宣城者有7:宛陵縣(西漢置,故址今宣城縣城關鎮);涇縣(西漢置,故址在今涇縣青弋江西岸);安吳縣(建安初年孫策置,故址在今涇縣西南安吳鎮);寧國縣(孫權置,故址在今寧國縣南竹峰鄉萬福村);懷安縣(孫權置,故址在今寧國縣東南石口鄉);廣德縣(孫權置,故址在今廣德縣城西南郊,《三國志?吳志?呂蒙傳》:「(呂蒙)從孫權討丹陽有功,拜平北都尉,領廣德長。」 );宣城縣(西漢置,東漢初年省該縣,建安中孫權復置,故址在今南陵縣東弋江鎮)。



西晉太康二年從丹陽郡析出宣城郡,屬揚州,郡治設於宛陵,領縣11,其中屬今宣城者有7:宛陵縣(舊置,郡治。今宣城城關鎮);涇縣(同上);廣德縣(吳置,今址同上);寧國縣(吳置,同上);宣城縣(同上);安吳縣(吳置,今址同上);懷安縣(吳置,故址今在同上)。南北朝僑置郡縣,更易複雜。


隋統一後,廢郡以州領縣。開皇九年(589)改宣城郡曰宣州,領縣6,其中屬今宣城境內者有3:宣城縣(本宛陵,隋大業初更名,郡治所在,故址今宣城城關鎮);涇縣(隋平城並安吳、南陽二縣入焉。按:「南陽」當為廣陽,隋避諱所致);綏安縣(故治在今廣德縣桃州鎮,避諱廣德)。


唐分全國為十道,宣城郡隸屬江南西道,治宣城縣,領縣10,其中屬今宣城境內者有5:宣城縣、涇縣、廣德(即隋綏安縣)、寧國縣(三國吳置,後省廢不常,唐天寶三年復置)、旌德縣。


十國時期先後隸屬吳(907-937)和南唐(937-975),分原宣城郡分別隸屬江寧府(下領縣10,屬今宣城境內有廣德)和宣州(下領縣6,屬今宣城境內者4:宣城縣、涇縣、寧國縣、旌德縣)。


北宋置二十三路,宣州和廣德一軍屬江南東路。宣州領縣6,屬今宣城境內者4:宣城縣、涇縣、寧國縣、旌德縣。廣德軍:太平興國四年(979),以廣德縣置為軍,領廣德、建平(今郎溪)。南宋改宣州為寧國府,治宣城縣,領宣城縣、涇縣、寧國縣、旌德縣等,其中涇縣因宋崇寧間(1102-1106)青弋江東徙涇縣城被沖廢,嘉定三年(1210)移城於青弋江東。廣德軍依舊。


元朝設十一行省,下設路,屬江浙行省。改寧國府為寧國路,治宣城縣,下領宣城縣、涇縣、寧國縣、旌德縣。該廣德軍為廣德路,下領廣德縣、建平縣。

明改路為府,屬寧國府,治宣城縣,領縣6,屬今宣城境內者4:宣城縣、涇縣、寧國縣、旌德縣。另改元廣德路為廣德州,下領建平縣,直隸京師。


清前期置二十三省,初屬江南省,康熙時期析江南省而有安徽,屬於安徽寧國府,另有廣德直隸州。民國初年改府州為縣,屬於蕪湖道(又名皖南道)。


02 佚志


揆諸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正史《藝文志》、王象之《輿地紀勝》、各種方誌《舊志源流》等,該區域歷史上亡佚志書計60種,具體如下:


1. 晉宋間?紀義撰:《宣城記》


[著錄來源] 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六著錄。另,嘉慶年間,王謨輯錄的《漢唐地理書鈔》中輯存(系迄今所知安徽最早志書)。


2. 《懷安縣誌》(年代不詳)


[著錄來源]《輿地紀勝》卷十九著錄。筆者按:懷安縣,孫權置,故址在今寧國縣東南石口鄉。隋統一後省並。


3. 《宣城記》


[著錄來源]《太平寰宇記》卷一百〇三著錄。

4. 唐?范傳正:《宣州記》


[著錄來源]今存蒲圻張氏《永樂大典》輯本。


5. 《宣城郡圖經》


[著錄來源]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六著錄。


6. (宣州)《舊經》


[著錄來源]《輿地紀勝》卷十九著錄。


7. 祥符《宣州圖經》


[著錄來源]《輿地紀勝》卷十九著錄。


8. (宣城)《舊志》


[著錄來源] 蒲圻張氏《永樂大典輯本》。

9. (宣城)《前志》


[著錄來源] 今存蒲圻張氏《永樂大典》輯本。


10. 宋?趙希遠、李兼修纂:《宣城志》


[著錄來源]《輿地紀勝》卷十七著錄。蒲圻張氏《永樂大典輯本》。


11.明?洪武《寧國府志》


嘉慶《寧國府志》卷36《雜誌?舊志源流》著錄。


12. 明成化?劉某修:《寧國府表》


[著錄來源]嘉慶《寧國府表》卷三《職官表》著錄。


13. 明?梅守德纂:《寧國府志》


[著錄來源]光緒《宣城縣誌》卷35《載籍》著錄。

14. 清?梅文鼎纂:《寧國府志分野考》1卷


[著錄來源]嘉慶《寧國府志》卷20《藝文志?書目》著錄。



15. 清?梅文鼎纂:《宣城縣誌分野考》1卷


[著錄來源]嘉慶《寧國府志》卷20《藝文志?書目》著錄。


16. 同治?王國鈞修:《宣城縣續志》


[著錄來源]光緒《安徽通志》卷339《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


17. 《寧川志》1冊


[著錄來源]《文淵閣書目》19著錄。


18. 明嘉靖?鬍子亞修、王皞纂:《寧國縣誌》(嘉靖6年)

[著錄來源]民國《寧國縣誌》卷首《舊序》著錄。


19. 鄭思賢修、余型纂:光緒《寧國縣誌》


[著錄來源]民國《寧國縣誌》卷首《舊序》著錄。


20. 宋?王柡纂:《涇川志》13卷


[著錄來源]蒲圻張氏《永樂大典》輯本;嘉慶《涇縣誌》卷29《舊志源流》著錄。筆者按:嘉慶《<涇縣誌>?洪亮吉序》云:「涇縣在宋嘉定中有縣令濡須(今無為)王柡所撰志十三卷,今雖不傳,而明宣德、成化、嘉靖三志間引之,亦尚十得二三,其條理之詳,搜采之允,迥非後來者所能及,是以悉錄入焉。」


21. 左順纂:宣德《涇縣誌》8卷


[著錄來源]嘉慶《涇縣誌》卷29《舊志源流》著錄。


22. 曹遷纂:成化《涇縣誌》10卷


[著錄來源]嘉慶《涇縣誌》卷29《舊志源流》著錄。


23. 趙恩等纂:嘉靖40年《涇縣續志》1卷

[著錄來源]嘉慶《涇縣誌》卷29《舊志源流》著錄。


24. 左潤等纂:萬曆13年《涇縣誌》1卷


[著錄來源]嘉慶《涇縣誌》卷29《舊志源流》著錄。


25. 沈容纂:萬曆13年《涇縣誌補》1卷


[著錄來源]嘉慶《涇縣誌》卷29《舊志源流》著錄。


26. 左士望等纂修:順治《涇縣誌》4卷


[著錄來源]嘉慶《涇縣誌》卷18《文苑》著錄。


27. 趙善增纂:康熙《涇縣續志略》1卷


[著錄來源]嘉慶《涇縣誌》卷29《舊志源流》著錄。


28. 吳永昶、王國彥纂:康熙《涇縣誌補遺》1卷

[著錄來源]嘉慶《涇縣誌》卷29《舊志源流》著錄。


29. 左士望纂:《水西志》3卷


[著錄來源]嘉慶《涇縣誌》卷22《藝文》著錄。


30. 左暄纂:《涇志刊誤》4卷


[著錄來源]嘉慶《涇縣誌》卷28《辨證》著錄。


31. 陶炳南修:同治《涇縣續志》


[著錄來源]光緒《安徽通志》卷339《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


32. 《南平軍圖經》1卷


[著錄來源]《宋史?藝文志三》著錄。


33. 《(太平)邑圖》

[著錄來源]《太平寰宇記》卷103著錄。


34. 王雄修:正德《太平縣誌》


[著錄來源]嘉慶《太平縣誌?曹夢鶴序》。


35. 宋?李瞻纂:《旌川志》8卷


[著錄來源]蒲圻張氏《永樂大典》輯本。


36. 元?王禎纂:《旌德志》


[著錄來源]嘉慶《旌德縣誌》卷9著錄。筆者按:元代王禎所纂《大德<旌德縣誌>》(纂於1298),系用改良的木活字梓行。王禎字伯善,山東東平人,元貞元年(1295)以承事郎任旌德縣尹。王氏自云:「前任宣州旌德縣縣尹時,方撰《農書》,因字數甚多,難於刊印,故尚己意命匠造活字,二年而工畢。試印本縣誌書,約六萬餘字,不二日而百部齊成,一如刊版,始知其可用。後二年予遷信州永豐縣,挈而之官。」元王禎《農書?雜錄?造活字印書法》。該志當屬印刷史上的傑作。


37. 王暄纂:成化《旌德縣誌》10卷


[著錄來源]嘉慶《旌德縣誌》卷9《藝文?書目》著錄。


38. 增漢纂:正德《旌川文獻錄》


[著錄來源]嘉慶《旌德縣誌》卷9《藝文?書目》著錄。


39. 梅元豐纂:萬曆《旌德縣誌》


[著錄來源]嘉慶《旌德縣誌》卷8《人物?文苑》著錄。


40.姚懋忠纂:《旌川乘書》18卷


[著錄來源]嘉慶《旌德縣誌》卷9《藝文?書目》著錄。


41. 呂興忠纂:《旌德縣誌補遺》


[著錄來源]嘉慶《旌德縣誌》卷9《藝文?書目》著錄。



42. 陶鴻、易雍大纂修:同治《旌德縣續志》


[著錄來源]光緒《安徽通志》卷339《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


43. 宋?佚名氏:《(廣德軍)圖經》(年代不詳)


[著錄來源]《輿地紀勝》卷24著錄。


44. 《(廣德)舊志》


[著錄來源]《大明一統志》卷17著錄。


45. 《(廣德)郡志》


[著錄來源]《大明一統志》卷17著錄。


46. 宋淳熙?趙亮夫纂:《廣德軍桐汭志》(修於淳熙十一年,1184年)


[著錄來源]《輿地紀勝》卷24著錄。


47. 宋?趙子直纂:《桐汭新志》20卷(纂於紹定五年,1232年)


[著錄來源]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8著錄;又,乾隆《江南通志》卷91著錄;又,蒲圻張氏《永樂大典》輯本。


48. 范昌齡修:弘治《廣德州志》


[著錄來源]光緒《廣德州志》卷首《舊志緣起》著錄。


49. 楊苞修、陳珏纂:康熙6年《廣德州志》20卷


[著錄來源]光緒《廣德州志》卷首《舊志緣起》著錄。


50. 金剛保修:同治《廣德州續志》


[著錄來源]光緒《安徽通志》卷339《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


51. 朱之楫修、金汝勵等纂:萬曆《建平縣誌》8卷


[著錄來源]光緒《廣德州志》卷首《舊志緣起》著錄。


52. 張正中修:順治《建平縣誌》


[著錄來源]光緒《廣德州志》卷首《舊志緣起》著錄。


53. 高自遠修、岑鶴等纂:康熙12年《建平縣誌》


[著錄來源]光緒《廣德州志》卷首《舊志緣起》著錄。


54. 貢震纂修:乾隆27年《建平存稿》2卷


[著錄來源]光緒《廣德州志》卷首《舊志緣起》著錄。


55. 王仲澍修:道光《建平縣誌》


[著錄來源]光緒《安徽通志》卷339《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


56. 陳德明修:同治《建平縣續志》


[著錄來源]光緒《安徽通志》卷339《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


57. 程傅修、戴騮等纂:弘治《績溪縣誌》


[著錄來源]嘉慶《績溪縣誌》卷十,《人物?學林》著錄。


程傅,字佐時,號慕齋,晚號歸樂翁。成化丁酉(1477)順天舉人。知浙江新昌縣,建學興利,民為立去思碑。家居建世忠祠,立宗會所。著有《程氏宗譜》、《程氏志略》、《績溪志》、《書經會要》若干卷。


——嘉慶《績溪縣誌》卷十《人物誌?學林》


戴騮,字致遠,號宏齋,市東人。成化甲午(1474)舉人,授福建建安知縣。


——嘉慶《績溪縣誌》卷十《人物誌?宦業》


[內容輯錄]


弘治《績溪縣誌?戴騮序》:績溪自建邑來,志無完書。成化中,侍御李公宗仁謫簿吾邑,嘗以屬汪憲副源學修之,書未及成,公受代去,事中輟。予加搜葺,手錄二冊藏於笥。弘治辛酉,致政家居,檢而閱之,將圖卒業,而程大尹佐時取予所錄而增修之,以稿見示。又得馮駕部時鳴、張節判性之暨新舉子程靜夫,各出家藏有關志事者,參互考訂,始克成編。乃敘之曰:志之作其來尚矣,昉於夏《禹貢》、周《職方》,春秋列國,皆有史以纂言紀事。其後,秦人廢封建而置郡邑,史亦遂廢而總領於朝。今郡邑志猶列國史也,事之重可知矣。新安號「東南鄒魯」,而績為屬邑。昔汪龍溪謂:「新安以縣名者六,而邑小士多,績溪為最。」是宜文獻有足征者。顧一邑之志,獨無完書,非欠事歟?豈事之修舉遲速,固亦有數存邪!或曰:大明一統有志,新安有志,績事業已登載,無容贅焉可也。雖然,《一統志》紀天下事,《新安志》紀一郡事,揭大都其法宜略。邑志所紀近且核,其法宜詳。茲幸成編,山川、人物諸凡宜載,靡敢或遺。庶幾官於斯者有所稽以成治,生於斯者有所感以成俗。竊嘗觀列國史,悉昭鑒戒。而《職方》乃盛世圖籍,夏書雖以貢名,而底慎財賦,祗台德先,斡旋化機,實於此乎寓。然則今日之事,豈直彌文,而姑以備山經地誌之書而已哉!第數百年墜典,掇拾而成,不無謬妄之譏,而潤色損益,俾無遺恨。蓋以俟後之君子云。弘治十五年壬戌仲冬望日,績溪後學戴騮序。


——嘉慶《績溪縣誌》卷首《原序?陳約序》


58. 陳約修、張翱等纂:正德《績溪縣誌》(3卷)


[著錄來源]嘉慶《績溪縣誌》卷首,《原序?陳約序》著錄。


陳約,字延章,順天人。築堤放水,纂修縣誌,升知州(正德十三年任績溪知縣)。


——嘉慶《績溪縣誌》卷八《縣職官表》


張翱,字時舉,北門人,學行有聲,歲貢,授浙江寧波府訓導……著有《前山稿》,正德間同修縣誌。


——嘉慶《績溪縣誌》卷十《人物誌?學林》


[內容輯錄]


正德《績溪縣誌?陳約序》:予始至績,首以縣誌為詢,乃知百年曠發未有纂修之者。事雖載諸府志,亦止於二十年前,而今未及之也。則作而嘆曰:志也者,所以志地理,志貨食,志職制,制選舉,志人物,舉凡皆闕而無書,則文獻將何所征。而我責有不可逭,用是亟欲圖之而未逮。會今上南巡,旨郡邑圖志,乃搜訪民間,始得戴大尹騮本、程大尹傅本。因取府志凡例,集庠士張生翱、程生容參互考訂,以類修纂,略加隱括,匯為一書,厘為三卷。一展卷間,而一邑之大觀盡之矣。遂鳩工鋟諸梓。工既訖功,因書此以識之。正德十六年二月既望,知績溪縣事、古燕陳約序。


——嘉慶《績溪縣誌》卷首《原序?陳約序》


59. 胡在田撰修:咸豐《績溪縣誌補》(1卷)


[著錄來源] 光緒《安徽通志》卷三三九,《藝文考?史部?地理類》著錄。


60. 喻肇祥修、宋世金等纂:同治《績溪縣續補》(1卷)


[著錄來源] 光緒《安徽通志》卷三三九,《藝文考?史部?地理類》著錄。


(作者系安徽師範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教授、副院長)


製作:童達清(ltsr271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敬亭山定位與打造一管之見
梅鼎祚及其《玉合記》傳奇(下)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