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就是為了這一大事因緣,佛才出現於世

就是為了這一大事因緣,佛才出現於世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10

貳.教起因緣

第一、總因緣

上來文當「十門分別」,這是第二門「教起因緣」,教興起的因緣。什麼叫「教」?「聖人被下之言叫教」,聖人被下之言,就是佛菩薩所說教化眾生的言語,這就叫做「教」。怎麼樣有了教呢?要有一種因緣。這種因緣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是從眾生這兒來的。如果沒有眾生,就沒有佛;沒有佛,也沒有教。所以這個教,是為眾生而設的教;這個因緣,就是因為要令眾生了生脫死,所以就應該有「教」。

怎麼樣令眾生了生脫死呢?釋迦牟尼佛就為了令我們眾生了生脫死而出現於世的,所以在《法華經》上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什麼叫「大事」?這個「大事」,就是我們每一個人生死的問題。生,怎麼生的?死,又怎麼死法?你不明白,才有生死;你若明白了,就沒有生死了。釋迦牟尼佛到這個世界來,就是想要令眾生明白,怎麼樣生的和怎麼樣死法?生從何而來、死從何去?生從什麼地方來的,死又到什麼地方去?

我們到這個世界來,在有生命的時候,就為這個生命奔奔波波。怎麼叫「奔奔波波」呢?就是很辛苦、很忙的。為什麼?說我想法子要找一個地方住,這為著住的地方要忙;又想法子買件衣服,為這個身體來遮寒,這也要忙;又要想法子醫治這個肚皮,叫它不要餓了,這也要忙。

普通人不都這麼講?說:「為兩餐,就要做工。」問:「你為什麼要做工呢?」「啊,想溫飽兩餐!」這是中國人的思想。我們無論中國人、外國人,都是為這個「衣、食、住」的問題要忙忙碌碌。為什麼為這個忙呢?如果不為這個忙,就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了,所以要為「衣、食、住」而忙。

那麼沒有人為生死而忙,人就不想一想:「為什麼我到這個世界來了?我怎麼樣來的?我從什麼地方來的?」你見到人了,都會問一問:「你從哪裡來的呀?到這兒來有多久啦?」你看,我們每一個人不問問自己是從哪裡來的!把自己來的地方都忘了。那麼來的地方忘了,去的地方記沒記得?也忘了。等到臨死的時候:「我將來死了,會到什麼地方去呢?」也不記得研究這個問題。

釋迦牟尼佛就因為人把這個「生、死」的問題都忘了,所以佛到這個世界上來,就提醒我們要研究這「生、死」的問題。《法華經》上所說的,為這一大事因緣,佛才出現於世。那麼佛出現於世了,就要令一切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這叫「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一)開佛知見

怎麼叫「開佛知見」呢?一切眾生本來有佛的知見,本來他的智慧和佛是一樣的,不過就像前面我講那個金礦似的,在那個礦裡邊,沒有開採那個金,所以你自己本有的佛性就沒有顯現出來。你現在知道自己本有的佛性,你能依法去修行──能把這礦采出來,變了精金。

金裡邊沒有渣滓的,才是精金呢!你有一點渣滓、有一點塵土在裡邊摻雜著,那不是精金的。所以,我們自己本有的佛性在什麼地方呢?我們本有的智慧都在什麼地方呢?你想不想知道?我現在告訴你,本有的佛性就在我們每一個人這個煩惱裡邊。每一個人都有煩惱,就是每一個人都有佛性的,不過這個佛性你沒有把它顯現出來,就變成了煩惱。

這又有一個比喻,什麼比喻呢?我們的煩惱,就比方冰,就是ice;我們的佛性,就比方水。水都有濕性,冰裡邊也有濕性;水就是智慧,冰就是煩惱。智慧和煩惱裡邊,就包藏著佛性;佛性是什麼呢?就譬如水的一種濕性。你不能說這個冰沒有濕性,你也不能說水沒有濕性;這水和冰是同樣具足濕性的。可是在冰來講,它就會害人;在水來講,就不會害人。

說:「法師!你講這個也有道理,可是我認為也沒有道理。怎麼呢?這個冰害人,我知道了!就如你常常講,用這一塊冰如果打人,就可以把人打死,這是對人有害了。但是你要打,他這個人才能死!」怎麼叫「打人」呢?就是你生煩惱了;生煩惱,那就等於打人一樣。那麼這一碗水沒有變成冰的時候,你就潑到人身上,一點都不痛的;若變成冰了,你打到人頭上,就可以把人的頭給打壞了,甚至於打死。這個道理是很淺顯的!

那麼有智慧的人,你就是鬧人──鬧人,就是罵人、呵斥人;對這個人說:「啊,你不要這麼做!」有智慧的人,他一說出話來,那個聲音就令人聽得很歡喜;這就好像用水潑到人身上,他不覺得痛。你要是有煩惱,你用煩惱來鬧人:「哦,你這個無明大得不得了!」你一講人,把那個人的煩惱也引出來了,甚至於兩個人就打起來了;這一打起來,一定就有損傷了。這是「冰」和「水」的問題,就是「煩惱」和「智慧」的問題。

在這個冰和水裡邊,都有一種濕性;這濕性,就譬如佛性。我們每一個人,能把我們的煩惱變成智慧,這就是返本還原了。水本來不是冰來著,但你也不能說冰不是水,冰是由水變成的;你也不能說水不是冰,水也可以結成冰。所以我們人,你不能說眾生就不是佛,你也不能說佛不是眾生;佛是眾生里的佛,眾生是佛里的眾生。我們能明白這個道理了,也就好像冰就是水、水就是冰,就是一個轉變。你若不轉變,就有害處;你一轉變,對人就有益處了!

說:「你說水對人沒有害處,水大了,一樣把人淹死。」你說得很對的。但是,我現在拿少的水來比喻,並不是說「水大」,而是用「水少」來比方。你要是用這種不合道理的問答來講,那多得很呢,沒有完的!所以現在你要取這個意思,而不要發生一種障礙:「啊,你說水不會害人?水大就把人淹死了。這個道理我不相信的!」

你若實在不相信,我講什麼,你都不會相信的;你若相信,我講雞蛋是樹上結的,你都會相信的,那你就會有智慧了!你若沒有這樣的信心,你始終不會生出真正的智慧;真正智慧,也就是從真正愚痴那兒來的。所以冰變成水,有智慧了;水變成冰,就是愚痴了。煩惱也就是愚痴,為什麼生煩惱?因為你不明白;你若明白了,哪有煩惱呢?你是透明體的,根本就沒有煩惱了。

所以我講經,是講的這個「理」,你不要弄到「事」上去;講這個道理,你不要把它用事來評論這個理,事和理是不同的。所以你要慢慢聽,聽多了,你就知道我講的是對的;你聽得少,格格不相入:「講的什麼?我也不明白!」你根本沒聽過,怎麼會明白呢?你若沒有聽過就明白,那你的智慧可是不得了了!就因為你在過去生中或者聽過,今生這是頭一次;頭一次,就覺得它總有一點「發生」(陌生)。好像你見這個人,頭一次見面:「啊,這個人我認識、不認識?我見沒見過?」這你不知道。等你見多幾次了:「喔,我認識這個人了!」所以這也是這個樣子。

你明白你自性裡邊就是佛性,能把煩惱變成菩提;菩提,就是一個「覺悟」的道理。你覺悟了什麼?覺悟一切都不要執著了;你有所執著,就不會覺悟。你沒有執著了,什麼事情也沒有執著了;好像我,我可沒有覺悟,但是我沒有執著了。說:「你沒有執著,你也沒有覺悟,那我們也是一樣啊!」你和我不一樣的!你要是沒有執著了,就會覺悟的。為什麼?因為我捨不得眾生,我看哪一個人都好,所以我不願意覺悟,我願意和眾生在一起,你不像我這樣的心。

我告訴你這個方法,你去覺悟去!這我告訴你,正是我菩薩發心;菩薩發心,是願意人家好,自己沒有問題。所以我對人常常講:「你們如果統統都成佛了,我就下地獄去受無量諸苦,我也願意的!」現在我告訴你們這個方法,好像有好東西吃,我要給人家吃,我自己吃少少的,試一試滋味就可以了!那麼我現在對「覺悟」這個滋味,已經嘗到少少的,所以我願意給你們大家來吃這個「覺悟」的滋味。覺悟的滋味,就要你們把煩惱斷了,沒有無明了;沒有無明,就生出智慧,就得到解脫了!這叫「開佛知見」。

(二)示佛知見

你把佛的知見開開了,又要示佛知見;示,就是「指示」。你光開開了,還得要用一番的功。怎麼樣用功呢?就好像你要開礦,要有工人去工作。怎麼樣工作呢?你先把土刨開它,然後一點一點在沙里澄金;在沙裡邊,一點一點把金淘出來。所以,指示眾生怎麼樣能得到真正的精金,這就是「示佛知見」,指示你佛的知見。

(三)悟佛知見

然後又要「悟佛知見」,指示了你自己要修行、要用功;所以我們現在天天要打坐、要坐禪。這一坐禪,有一天或者有一個時候,你豁然貫通,就開悟了。開什麼悟呢?你說:「哦,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原來就是這樣子!」真正了解人的問題了。人生的問題你明白了,這就是「悟佛知見」。

悟佛的知見,就不是我們眾生的知見了。我們現在眾生的這個知見,一天到晚盡打妄想、盡生一種執著心;誰對我有一點不好,就生煩惱了:「哦,他對我不好啊!」他怎麼樣對你不好了?你若對人家好,怎麼會有人對你不好呢?你明白這個道理,就沒有人會對你不好了。不是人家對我不好,而是我對人家沒有好啊!我若對人家好,人家怎麼會對我不好呢?一個巴掌拍不響。你一個巴掌有沒有聲?沒有聲。你兩個巴掌,「啪」!這就有聲了。所以你若真對人好,人就沒有對你不好的。

好像人人對佛都要拜佛,向佛叩頭,恭恭敬敬的。對佛這麼恭敬,為什麼?就因為佛真好了,所以就沒有人對佛不好的。說:「這我也不相信!有的人也毀謗佛,說佛不好!」有的人毀謗佛,這根本就不能拿他當人了!毀謗佛的這個人是什麼呢?他不懂人的道理,所以才謗佛、謗法、謗僧。他說佛怎麼不對,根本他人生的問題沒有明白,所以他就謗佛、謗法、謗僧;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他就不會生一種毀謗心了!

(四)入佛知見

悟佛的知見,又要「入佛的知見」。怎麼樣入佛的知見呢?這你就要用功。明白了,然後用功,迴光返照;你那個光,照到你的心裡去了。你心裡開了真正智慧,這就叫「入」。入佛的知見,就和佛的知見一樣,無二無別了!這叫「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法明 的精彩文章:

每一個人自性里都有一個電腦,比外面的電腦還要厲害百千萬億倍
學佛人不要說大話,說了就有考驗

TAG:正法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