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木棉大器晚成 終成嶺南花魁

木棉大器晚成 終成嶺南花魁

原標題:木棉大器晚成 終成嶺南花魁

高劍父《木棉》

陳樹人《嶺南春色》

趙少昂 《木棉螳螂》

清 黎簡 《碧嶂紅棉》


廣州的市花木棉,雖然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但在清代以前,它在百花中的地位並不高。自清初「嶺南三大家」深入挖掘其文化內涵後,充滿陽剛之氣的木棉才揚眉吐氣,最終登上嶺南「群芳之主」的寶座。


秦時木棉樹稱為「烽火樹」


嶺南地區自古多產奇葩異卉,其中扶桑(即朱瑾)、含笑、素馨、夜合等都早已躋身傳統名花之列。如含笑早在宋代便被評為「二品花」,被譽為「南方花木之最美者」;素馨在明清時期是廣州的市花;夜合在《花經》中也位列「七品」。但後來這些「南方美人」在廣東花卉中的地位均不及木棉,「廣東花魁」的桂冠,最終還是落在木棉頭上。

很多人都知道,在上世紀30年代,木棉已取代素馨成為廣州的市花,至1982年,又再次當選廣州市花。而實際上,過去人們不是稱木棉為市花,而是稱它為省花,如嶺南畫派著名畫家陳樹人在《木棉》詩的小序中說:「木棉與他樹並植,必高出之,謂為英雄樹,又稱曰省花。余特賞其高標勁節,冠絕凡卉,因成是詠,以志心儀。」


木棉之所以能後發先至,超越群芳,最終成為嶺南第一花,不僅因其挺拔的身軀和如火如荼的花朵,更重要的是,兩千多年來,經過歷代文人墨客的歌詠渲染,在它身上已經積累了豐厚的文化底蘊。最終,人們發現,無論形態花色和性格氣質,最有嶺南地方特色、最能代表嶺南文化和嶺南人精神面貌的,不是朱唇半啟的含笑,也不是楚楚可憐的素馨,而是高大挺拔、渾身充滿陽剛之氣的木棉。


現在的廣東人,常稱木棉為紅棉,這是一種最直觀的稱呼,因木棉盛開時,滿樹枝幹綴滿鮮艷而碩大的花朵,如火如荼,「望之如億萬華燈,燒空盡赤」。而木棉在廣東最早的名稱是「烽火樹」。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的屈大均說:「(木棉)花時無葉,葉在花落之後。葉必七,如單葉茶。未葉時,真如十丈珊瑚,尉陀所謂烽火樹也。」尉陀就是秦漢時期的趙陀,他在秦末任龍川令,後接任囂為南海郡尉,秦滅後創建南越國,號稱「南越武王」。據舊題晉葛洪撰《西京雜記》載:「積草池中有珊瑚樹,高一丈二尺,一木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條。是南越王趙陀所獻,號為烽火樹。至夜,光景常欲燃。」後世學者普遍認為,《西京雜記》所載「珊瑚樹」和「烽火樹」,就是木棉樹。當時的嶺南人稱木棉為「烽火樹」,趙陀把它進貢給漢武帝,宮中人稱它為「珊瑚樹」。


此外,嶺南人又稱木棉花為「海邊花」。唐人許渾《冬日登越王台懷舊》詩云:「月沉高岫宿雲開,萬里歸心獨上來。河畔雪飛楊子宅,海邊花盛越王台。瀧分桂嶺魚難過,瘴近衡峰雁卻回。鄉信漸稀人漸老,只應頻看一枝梅。」清末學者梁樹勛《訪越王台故址記》云:「昔日海邊花發,王氣曾鍾;今朝宮畔草埋,台基已沒。」越王台在越秀山上,陳際清《白雲粵秀二山合志》稱:「山之東北,越王台故址存焉。」越王台傍海臨江,台下種有大量木棉樹,故越人稱木棉為「海邊花」。


木棉的英雄氣概是由「嶺南三大家」打造出來的

木棉樹高可達數十米,樹姿巍峨,與他樹並植,往往高人一等,樹形有陽剛之美,看上去頗有英雄氣概。屈大均說:「木棉,高十餘丈,大數抱,枝柯一一對出,排空攫挐,勢如龍奮。」形容木棉的樹形有巨龍奮起之勢。同為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的陳恭尹,則形容木棉為濃須大面的英雄好漢。他在《木棉花歌》中寫道:「粵江二月三月天,千樹萬樹朱花開。有如堯射十日出滄海,更似魏宮萬炬環高台。覆之如鈴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濃須大面好英雄,壯氣高冠何落落!」木棉的「英雄樹」之名,從此傳開。「嶺南三大家」中的另一位大家梁佩蘭,對木棉的氣概也十分欣賞,他在詩中寫道:「尊如冠蓋貴人高在上,其下低頭莫能御。鬚眉足發人慷慨,豐骨端為世倚仗。挺如節烈正士生成人,百折不肯摧其身。」可以說,廣東木棉的英雄形象和慷慨的風骨,是「嶺南三大家」共同打造出來的。


在此之前,文人騷客們往往只視木棉為嶺南的一道美麗的風景而點贊一下,或只著重描寫木棉的實用價值,很少從精神層面挖掘木棉的文化內涵。如唐人黃滔《寄羅浮山道者》詩云:「泉石暮含朱槿書,煙霞冬閉木綿(即木棉)溫。」陳陶有詩云:「南國珊瑚樹,好裁天馬鞭。」孫光憲有詞句云:「木棉花映叢祠小,越禽聲里春光曉。」元稹《送嶺表崔侍御》詩云:「火布垢塵須火浣,木棉溫軟當棉衣。」李琮有詩云:「腥味魚中墨,衣裁木上棉。」宋人劉克莊《潮惠道中》云:「春深絕不見妍華,極目黃茅際白沙,幾樹半天紅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楊萬里《二月一日雨雪》云:「姚黃魏紫向誰賒,郁李櫻桃也沒些。卻是南中春色別,滿城都是木棉花。」就寫景來說,以劉克莊和楊萬里的詩句最美。劉詩寫潮州、惠州一帶的木棉景色,楊詩很有可能是寫廣州城的木棉景色。


木棉樹下祭祀祝融,是廣州人的傳統習俗


在嶺南人心目中,木棉還有神聖的一面。廣州的南海神廟,創建於隋開皇十四年(公元594年)。唐代文豪韓愈在《南海神廟碑記》中說:「南海神祉最貴,在東、西、北三河伯之上,號為祝融。」首次指出南海神廟供奉的主神是火神祝融。祝融為南方之神,在中國傳統五行觀念中,南方屬火,代表色為赤色,因此南海神廟要種植開赤色花的高大樹木。而在嶺南樹木中,最符合這一條件的則非木棉莫屬,故自古以來,在木棉樹下祭祀祝融,一直是廣州人的傳統習俗。

屈大均說:「南海祠前,有十餘株(木棉)最古,歲二月,祝融生朝,是花盛發。觀者至數千人,光氣熊熊,映顏面如赭。」他寫詩讚道:「南海祠前十餘樹,祝融旌節花中駐。燭龍銜出似金盤,火鳳巢來成絳羽。」陳恭尹贊道:「祝融帝子千人傑,凡材不敢宮前列。挺生奇樹號木棉,特立南州持降節。」在《木棉花歌》中,他還說:「後出棠榴枉有名,同時桃杏慚輕薄。祝融炎帝司南土,此花無乃群芳主?」意思是,比木棉開花晚一點的海棠、石榴是虛有其名,與木棉同時開花的桃和杏又嫌它們太輕薄了,在炎帝祝融管轄的南方大地上,木棉難道不應該為群芳之主嗎?


若干年後,「嶺南三大家」對木棉的評價和認識,逐漸成為嶺南人的共識,木棉花最終以壓倒性的優勢,登上嶺南群芳之主的寶座。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鍾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廣東 的精彩文章:

幾隻雞,幾隻兔?——「雞兔同籠」的思考

TAG:新華廣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