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是消費降級了,是社交消費時代到來了

不是消費降級了,是社交消費時代到來了

野草導讀: 第四消費時代正是一個「共識經濟時代」,買賣雙方對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不斷達成共識,進而達成效率最大化、「後悔」最小化,而社交平台將繼續在這中間起到關鍵樞紐作用。

作者 | 李檬(IMS商業集團創始人)

慧眼識人,有這麼一則面試題目:

如果你在一個聚會上,有兩位女士跟你聊天。其中一位女士拿著愛馬仕的包包,時不時引用《西虹市首富》或者《延禧攻略》的故事情節,發表對階層社會、職場博弈的獨到看法;而另一位女士儘管談吐不俗,話語中夾雜著《哈佛商業評論》里的觀點,但她拿的包包看上去很普通。你能不能立刻做出判斷,這兩位女士社會地位的高低。

這一問題很考驗一個人的見識和眼光,一個人的內涵氣質不是花錢就能很快包裝出來的,但聰明人一眼就能看出對方所處的階層段位。

聚會上的兩位女士,如果是在國內,其實很難判斷誰的社會地位更高。你可能覺得,第一位女士經濟狀況會更好,也許是哪個大公司的公關總監;第二位女士更富有知識品位,可能是大學老師或者媒體記者,但並不是很有錢。如果你的人際圈子長期局限在國內,讀人大概也只能讀到這一步。

經常出國、擁有國際視野的人,一眼就可以斷定,第二位女士社會地位顯然更高,而且很大概率是更加有錢。在歐美國家,知識是很昂貴的,只有社會地位高的人,才有相匹配的知識品位。而且,發達國家的奢侈品消費者主要是中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消費文化更傾向「天然質樸」。

日本作家三浦展專門寫了一本書《第四消費時代》,告訴人們僅僅從消費文化的角度,就可以準確判斷一個人屬於哪一個社會階層,進而延伸到更廣泛的社會消費分級、消費升級趨勢。

在此,我主要從四個方面系統表明我個人的認知和洞察:

1、中國當下處於什麼樣的消費時代?

2、「有志階層」將引領第四消費時代

3、品牌營銷如何適應新消費時代?

4、第四消費時代是一個「共識經濟時代」

消費,不是錢花出去就完事了。我非常認同三浦展先生的主要觀點——「物品即自我投射」。你買任何東西,其實都是自我意識、心理需求、生活價值觀在物品上的一種投射。

當人們談論消費的時候,人們在談論什麼?《第四消費時代》其實是幫你在歷史潮流里找到自己。很多人在意的、焦慮的地方,可能你也會在意和焦慮,但是很多人非常在意的,可能你反而沒什麼感覺。這是因為消費時代的更迭與進化,對於不同階層的人來說,心理感受是有差異的。

三浦展按照消費習慣的變遷,將日本分成四個消費時代:

第一消費時代主要是二戰以前,這是面向精英階層的消費時代;

第二消費時代是戰後到1970年代石油危機前,隨著標準化生產帶來的產能爆發,消費從精英走向大眾,圍繞家庭而展開的消費崛起,更追求「高性價比」;

第三消費時代距離我們很近,這是通過消費來彰顯自己個性的時代,人們掉進了品牌化、差異化、多元化的消費黑洞,滿大街的Box Logo Tee(物品徽標)讓人們變成了行走的廣告牌,這個時代人們更追求「身份和歸屬」

第四消費時代是「回歸自然、重視共享的消費時代」,人們更注重簡約和環保,重視消費過後的結果。優衣庫轉型後的崛起和無印良品的盛行,昭示著日本邁進了第四消費時代。

現在的中國社會是既出現了「消費升級」,可以海淘、手機打車、移動支付等,但同時又出現了「消費降級」,比如拼團購買最便宜質量又一般的商品、出行選擇騎自行車、收入的一半用來租房等。為什麼同一個社會既會出現「消費升級」,又會出現「消費降級」這麼矛盾的情況呢?

回到我們周圍人的消費史,你會發現,國內目前正處於第二、第三、第四消費時代並行的階段。

拼多多的崛起,帶有明顯的「第二消費時代」的特徵,說明國內特別多人追求廉價、追求高性價比。連阿里巴巴的高管也承認,拼多多走到今天,至少說明它過去切入的路徑是有效的。便宜當然每個人都喜歡,甚至是最大的用戶價值。但是,用發展的眼光看來,每個人還是更想要「差異化的好東西」。

國內網紅電商的崛起,是「第三消費時代」的典型特徵,現在網紅開的店,佔到淘寶網銷售額越來越大的比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通過消費來建立更互動的人際關係。

為什麼美國沒有網紅電商?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亞馬遜這樣的電商沒有投美國的社交平台,導致交易沒有打通;二是美國網紅不做電商,而是代言了各種品牌;三是美國的品牌往往歷史悠久,而且足夠多,已經很好代表了美國人的消費需求。

中國恰恰相反,中國歷史悠久的消費品牌非常少,大量新興的中國品牌無法代表人們(尤其是年輕人)的消費需求。特別是網紅電商,他們代表了新消費者對品牌的需求,更有互動感,更有溫度和態度。網紅電商不像過去的「全民品牌」,而是集中服務數萬、數十萬粉絲,也就更好代表了消費者的價值觀。

「第四消費時代」的重要特徵是更具有「社會性」。Airbnb、共享單車、各類拼車App讓生活便捷的同時,也在漸漸弱化人們對擁有權的執著。同時,一部分人的消費傾向,更顯得質樸自然。

如果你在購物時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那些簡單舒適的服飾,甚至不在意它是哪個牌子;或是當你在幾個牌子直接選擇時,你更傾向於選擇那個和自己價值觀調性相符的品牌,而不會在意這個品牌在國際上是否有名。這就說明你的消費觀已進入第四消費時代。

我認為,國內總體上處於從「第二消費時代」向「第三、第四消費時代」進化的過程當中,消費態度逐漸從「family」(重視家庭)到「individual」(重視個人),再到「social」(重視社會)。但長期看來,第二、第三、第四消費時代仍將並行存在。這跟國內居民的收入結構是相對應的。

根據《中國統計年鑒》中的劃分方式和統計數據,佔到全國人口20%的中高收入人群,消費能力可以逼近發達國家,因為中國人口基數巨大,這20%的中高收入人群逼近美國人口總量了。

他們才是高鐵頭等艙爆滿、五星級酒店客房入住率上升、境外人均購物消費額領先全球的主力,是「第三、第四消費時代」的主要動力引擎。

而佔全國人口80%的中低收入者,收入增長是緩慢的,他們仍將長期處於第二消費時代。

有人說,中國本科以上學歷者佔比不到4%,互聯網行業的觀點、風口、趨勢,就在這4%人群裡面滾來滾去。在中國,繳納個人所得稅的人數只有2800萬;至少超過7億人沒有信用卡。大量中低收入人群依然對廉價產品情有獨鍾,這是拼多多崛起的根本原因。

波士頓諮詢公司曾作出預測:2020年,中國的消費市場將達到6.5萬億美元的規模,其中一半以上的消費總額是年輕一代(30歲以下的人)創造的,也就是出身在社交媒體時代的人。

在這一主流消費人群的觀念里,物品不是越貴越好,也不是高性價比就好,他們更在意購買決策背後的用戶標籤。他們買東西其實是為了給自己打標籤,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做一個相應的消費決策。這些消費決策背後的含義是多維度的,比如我很懂生活,我很潮、很酷,我很有科技感等等。

潮流、時尚的更迭速度在不斷加快,年輕人也在快速切換興奮點,在追逐潮流的過程中使自己過得更加充實,而消費潮流的傳遞介質,就是各種形式的社交平台。

蘋果公司董事、美國快時尚品牌 J.Crew前任CEO米基·德雷克斯勒直言:「如果你沒有沉迷於產品,沉迷於社交媒體,沉迷於數字化,你便無法成功。」在社交網路中形成的圈層效應,正在重塑這個時代的消費格局。

為什麼現在很多90後都不用淘寶了,而是更青睞社區電商小紅書?小紅書最初只是做了一些購物攻略放到網上傳播,因為內容做得比較好,很多用戶開始留言,問該去哪裡買這些東西。於是,小紅書就開始做電商了。現今看來,小紅書用社區增強了整個產品的粘性,又拿電商滿足了用戶的需求,進一步優化了用戶體驗,從而形成了一個正向循環。

用三浦展在《第四消費時代》一書中的一個精彩論斷來解釋:「消費的終極意義在於如何度過更加充實的人生。」也可以說,因為時間越來越值錢,傾向在賦予時間更多意義的方向上買單

社區電商的價值便是讓你在同一時間內既擁有良好的購物體驗,還能享受種草拔草的快感,這就是賦予用戶時間更多的意義,才會獲得更多年輕人的青睞。

正因為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在不斷產生著變化,因此在向第四消費時代的過渡中,又出現一個關鍵因子——有志階層

多年以前,富人階層大多是「有閑階層」,即有錢有閑,主導了消費潮流。現今時代,富人階層的主流不再是那些依靠權貴背景和家產繼承的人,而是那些擁有自己事業的社會精英,即「有志階層」。

他們受過高等教育、平日閱讀文化評論、關注時事新聞、吃健康的有機食物、去健身房、關注環保等等。這個「有志階層」已開始引領「隱形消費」趨勢,形成第四消費時代的一個重要特徵,得「有志階層」者得天下。

貧富差距不斷增大,全球都是這樣。富人階層開始把消費方向從可見的奢侈品,轉移到圈內人才知道的不可見消費,比如他們大量投資在知識、藝術、體育和生活方式上,這樣的消費讓社會精英看起來「有趣」「有品位」「有教養」,而不是簡單的「有錢」,因此也更能合理化精英階層的成功。

目前,奢侈品已經不再是富人階層的標配,相反,中產階級反而比富人階層投入更大比例的收入去追求奢侈品。這也是為什麼在很多發達國家,一眼就能看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高低。

也許,「第四消費時代」的界定和特徵,使人覺得不夠鮮明,甚至有些模糊不清。可是,在我看來,「第四消費時代」背後的洞察和思考極具價值。

為什麼「無印良品」被視作第四消費時代的典型案例?國內消費者因為這個品牌去購買產品,但「無印良品」究竟是一個賣什麼的品牌,往往很難描述清楚。

其實,「無印良品」在日語中就是「無品牌」的意思。他們並沒有局限在哪個品類中,而是在產品設計上注重純樸、簡潔、環保、以人為本,這不是一個「品類品牌」,而是一個「生活方式品牌」或者「生活態度品牌」。三浦展先生甚至將「無印良品」視作「對傳統名牌的一種反動」。

出生在電視時代的人們,對品牌價值的理解主要是「記憶和信任」,讓更多人「記得住、信得過」,就是好品牌。出生在社交媒體時代的人們,品牌意識淡化了許多。

比如誠品書店表面上是賣書的,其實更像一家咖啡店或者一個生活館;盒馬鮮生究竟是海鮮超市、餐飲店或是菜市場,這樣描述似乎都不準確;小米是手機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也不能一概而定……這些品牌儘管說不清楚自身「品類定位」,但背後瞄準的用戶群體,以及用戶群體的生活方式特徵,卻是非常清楚的。

管理大師艾·里斯有一句名言:「市場營銷不是產品之爭,而是認知之爭。」所以,過去成功的消費品牌,都有「一套通用的建立品牌認知的打法」,那就是利用有影響力的傳統媒體,大量投放廣告,佔據用戶頭腦中對這一品類的認知,然後通過各種渠道把產品盡量鋪得到處都是。如果你一想到電腦,第一印象就是「聯想」,你一想到手機,第一印象就是「華為」,那麼,人家的品牌營銷就對你生效了。不過,社交媒體時代已經很難重複這一套路了。

現今,人們最大部分的閑余時間用在社交平台上,已經沒有太多精力去關注、記住某某品牌賣什麼東西。無數App或者公眾號,都是先聚集一群人,然後圍繞著這群有共同特點的人,賣給他們任何東西,可以跨越品類。

比如一個人買的堅果品牌,可能是三隻松鼠,也可能是無印良品或者網易嚴選,這些並不是專門做堅果的品牌。既然用戶時間大量用在社交平台上,新的品牌營銷方式就是「滲入社交過程,用體驗去調動用戶的感性」。這也是很多明星的「營銷效果」還不如一些自媒體人的原因。

我有時會想,社交媒體、廣大自媒體人(網紅)也許是「第三消費時代向第四消費時代升級」的催化劑。品牌營銷越來越脫離產品品類的界限,而是定位在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的共識上。

長期以來,國內官員、媒體和經濟學家習慣用「消費升級」來描述國民消費的結構趨勢。對此,我並不十分認同。

什麼是「消費升級」?比如你原來買椰汁,消費升級以後去泰國買椰青;原來買優衣庫,消費升級以後買的是香港定製品牌。這表示你收入增長以後,消費的層次和品質隨之升級。

可是,「消費升級」這個學術概念往往會漏掉很多有價值的信息,生活方式的進化不等於「消費升級」。「第三消費時代」向「第四消費時代」的進化,已經超越品質、性價比和品牌的維度。

可能很多人想不到,現今中國內地出現的「消費降級」聲浪。什麼是「消費降級」?不是讓你去買山寨貨、次等貨。比如網易嚴選的去品牌化,就是「消費降級」,同樣廠商生產的包包,打Coach的牌子幾千元,沒有牌子幾百元,不為「品牌溢價」買單,享受相同品質服務。

比如共享經濟,也和「消費降級」相關,車還是那輛車,騎車或開車也一樣,但是車不屬於你,只需為使用過程付很小的費用。「消費降級」是不為「多餘的附加價值」買單,這就是第四消費時代的價值觀取向。

第四消費時代,商家與消費者會有一種「價值觀融合」的趨勢,即在價值認知、生活方式上不斷尋求共識,而不是商家單方面去猜測、引導消費者的需求。

比如,商家會與消費者在產品評價上尋求共識。小米為什麼要主動創造「跑分文化」?也就是利用專門的App去測試手機各個部分的性能,然後給出一個分數。

小米還投資各種評測平台、通過電商做銷售等等。這些方法讓消費者逐漸習慣通過第三方數據評價手機的優劣,而不再像以前一樣單純只看是不是國外的大品牌了。這是小米主動與消費者在價值認知上達成共識。

比如,你成了一個「倡導綠色生活方式」的網紅,在自己的公眾號里賣「都市新綠色生活方式」產品,就變得容易多了。因為網紅電商是按照人格分類,而不是按照產品屬性分類的。這是你主動與消費者在生活態度上達成共識。

第四消費時代正是一個「共識經濟時代」,買賣雙方對生活方式、價值取向不斷達成共識,進而達成效率最大化、「後悔」最小化,而社交平台將繼續在這中間起到關鍵樞紐作用。

*本文來自李檬,作者李檬 。 歡迎掃描下圖二維碼加主編微信,爆料、交流、加入消費升級VIP社群(請備註姓名-公司-職位,無備註者不予通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黑馬 的精彩文章:

私營經濟的衰退
對話拼多多黃崢:三年何以撐起近300億美元市值?

TAG:i黑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