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狀元多寒門」,難道真的是因為權貴子弟比貧寒學子笨?

「狀元多寒門」,難道真的是因為權貴子弟比貧寒學子笨?

原標題:「狀元多寒門」,難道真的是因為權貴子弟比貧寒學子笨?


狀元是驕子中的佼佼者,人中龍鳳,誰中了狀元,當事人及其家族自然榮光無限,出狀元的地方也會因狀元坊第的修建而聲名鵲起,成為人傑地靈的代名詞。



在科舉制度日趨完善的宋朝,狀元地位之高,恐怕很難用語言加以描述。


兩宋時期,科舉放榜之日,「狀元一出,人爭看如麻」。整座京城都為之震動,遑論其他。



考中狀元者能得到皇帝御賜詩文或其他墨寶,官職任命也是特殊處理。通常情況下,宋朝狀元無論年齡多小,均可直接為官,擔任一任地方官後便可回到中央,甚至直接進入館閣,一生官運亨通。


這確如宋人所說,「狀元試三場,一生吃不盡」。


從隋唐到清,出產「平民狀元最多」的當屬宋朝,兩宋300餘年、118場科考的狀元,幾乎都是寒門子弟,這是為什麼呢?



一般而言,宋代參加科考的士子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


一是有各種政治背景的特權階層子弟,其中包括官員子弟、趙宋宗室等;


二是平民子弟。


事實上,單就考試成績而言,並非歷次科場都是孤寒舉子獨佔鰲頭,但狀元、榜眼、探花等,皆由貧寒子弟佔據,為何?只因有一隻操控名次的皇帝之手。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認為:「貴家子弟,唯知飲酒、彈琵琶耳,安知民間疾苦?」


在趙匡胤看來,權貴子弟極不中用,毫無真才實學可言,更不具備治國安邦的才能。這種理念當然有些偏激,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宦子弟自身素質確存在問題。


於是,宋朝禁止趙姓宗室參與科舉考試,宋神宗以後方允許趙姓宗室參加科舉,同時採取諸多措施抑制「勢家」,規定「凡官宦子弟考中進士後,還要經過複試才能錄取」、「凡官宦子弟不得授予狀元頭銜,即便考試成績第一,也要降低錄取名次,依次遞補其他普通舉子為狀元」。



北宋唯一例外是宋徽宗時期,政和八年(1118年)放榜,徽宗之子趙楷考第一,趙佶欽點狀元時,決定不讓宗室「魁天下」,於是欽定第二名為狀元。但意外的是第二人顏天選也是「官員子弟」,皇帝金口玉言,百官又不敢提出異議,結果「點錯」了狀元。


宋朝皇帝幾乎都以獎掖孤寒、抑制勢家自詡。


但平心而論,官宦子弟並非都是無能之輩,他們當中不乏才華橫溢、出類拔萃之人。但他們生活環境優裕,與寒門子弟存在天壤之別,不知民間疾苦也在情理之中。


當時,一些才華橫溢的「官二代」,遺憾自己出生在官員家庭,恨不得自己出身在深山老林的貧寒人家,從而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




不少日本學者就將中國的宋朝稱為「平民社會」,其重要依據,就是很多普通百姓子弟,通過科舉改變了自身及其家族的命運。


比如,北宋呂蒙正自幼遭不幸,被其父將母子二人趕出家門,長期居住在一個山洞裡過著饑寒生活,他則發奮讀書而高中狀元,極善理政治國,成為宋初名相。


范仲淹自幼家貧,進土及第後官至宰相,大有作為,享有「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的盛譽。


南宋狀元文天祥的先祖未曾做過一官,父親只是一個普通讀書人,一家人長期身居低層,他入仕後,丹心報國,壯烈就義,成為千古傳頌的民族英雄。


明清布衣狀元也比較多。清代乾隆年間的陝西狀元王傑和清末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都是地道的農家子弟,父母都是種田人。


王傑在朝為官40餘年,身為嘉慶帝師,官居高位,剛正廉潔,一塵不染,伸張正義,最恨邪惡。嘉慶皇帝懲辦貪官和紳時,王傑是主審官。王傑是後世公認的乾、嘉兩代名臣。王傑晚年告老還鄉,嘉慶皇帝對他的稱讚是:「直道一身立廟廊,兩袖清風返寒城」。


倘若沒有科舉制度,這些布衣草民們是根本不可能登上龍門,身居高位的,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古傳奇自媒體 的精彩文章:

一個蒸餅引發的仕途危機
皇后過生日居然就四盤素菜,此為何故?

TAG:今古傳奇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