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互金協會李禮輝:區塊鏈未來依然雲遮霧罩,規模化應用面臨5大瓶頸

互金協會李禮輝:區塊鏈未來依然雲遮霧罩,規模化應用面臨5大瓶頸

鈦媒體註:9月11日,在由萬向區塊鏈實驗室舉辦的第四屆區塊鏈峰會上,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原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發表主旨演講,李禮輝認為,由於技術瓶頸限制,當前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方面難有顛覆性競爭優勢,區塊鏈的未來依然雲遮霧罩、山高水遠。

李禮輝認為,區塊鏈規模化商業應用仍然存在5大技術瓶頸:

1、隱私保護技術;2、真實性的監督機制;3、區塊鏈智能合約技術的完善;4、 密鑰安全的保障;5、 區塊鏈的架構如何保障集中性、可用性和業務持續性。

對於去中心的、自組織的公有鏈架構建設問題。李禮輝認為其目前存在兩大挑戰:制度方面的挑戰在於,線上自組織經濟模式規模化的可行經濟;技術方面的挑戰在於,區塊鏈底層技術的可靠性。

李禮輝認為,目前區塊鏈技術已經出現了突破,體現了區塊鏈技術規模化商業應用的可能性。不過,要真正實現大規模、大效率、高可靠性的應用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的發展重點在於,突破區塊鏈底層關鍵技術,加快區塊鏈技術標準化建設和區塊鏈金融監管制度的建設,以及區塊鏈技術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鈦媒體編輯蔡鵬程整理)

以下是李禮輝的現場發言,略經鈦媒體編輯:

新世紀以來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迅猛發展,提高了生產的效率和資源配置的效率,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社會的商業模式。

在一系列技術創新的熱潮中疑慮最多、爭議最多的無疑就是區塊鏈,儘管區塊鏈技術面世已經十年,人們對這項新技術創新的認識、看法依然大相徑庭。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區塊鏈整體上不是那麼成熟,區塊鏈技術規模化應用還處於研發和實驗階段,這就需要更加紮實的技術探索和制度研究。

我個人覺得並非所有的技術創新都能夠成功、都能夠得到實際的應用和推廣,我認為新技術的成功必須滿足4個基本要素:1.效率更高;2.成本更低;3.最有商業價值的經濟規模;4.具有社會認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基於上面幾個尺度對區塊鏈技術發展的不同路徑進行分析和考察:


區塊鏈規模化商業應用的5大技術瓶頸

第一種路徑——分散式、多中心、有中介的聯盟鏈架構。

這種架構的主要特點是採用分散式賬本的集中、多中心、有中介。因為市場規模和資本投入的優勢,我們國家基於聯盟鏈架構區塊鏈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走在全球的前列,實驗的領域目前涉及金融、物流、慈善公益、公共服務等,區塊鏈協同應用的場景包括資金清算、資產託管、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資產登記、保險服務等等。

這幾年來區塊鏈的實體應用有兩個方面值得重視:

一、建立多緯度直接交互架構。在參與方多、高幅度性金融交易的場景中實現眾多參與方之間零距離、零時差的交通,可以做到協同治理、精簡流程、提高效率、節約成本。比如說中國郵儲銀行的資產託管系統、微眾銀行的聯合貸款管理及對賬系統、平安的金融一賬通等等;

二、是建立可信數據登記與證實平台。例如中超區塊鏈開放平台、螞蟻區塊鏈可信數據存證平台等等。

儘管如此,我仍然認為區塊鏈技術規模化的商業應用還需要突破一系列的技術瓶頸,我歸納了幾個方面,也是我在互聯網金融協會幾個同事進行調查研究的結果:

1、隱私保護技術。

金融業務重視隱私保護,在區塊鏈共識機制下如何有效地屏蔽敏感信息,提高組合簽名、零知識證明、同態加密等密碼學加密的性能和效率。隱私保護也許可以要求很嚴,但效率低;也許可以提高效率但可能會降低隱私保護的程度,怎麼樣做到平衡是我們需要探討的問題。

2、真實性的監督機制。

主要還在於怎麼樣能夠保證上鏈以前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上鏈以後可以保證完整性和真實性,但在上鏈過程中怎麼樣保證真實性?並且把區塊鏈技術用於各類資產溯源的時候能夠真正形成閉環也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3、區塊鏈智能合約的技術。怎樣能夠避免智能合約的技術漏洞,同時又能夠實現可控的業務邏輯修正和合約的升級是一個難題。

4、密鑰安全是實現區塊鏈可信的技術,怎麼樣有效防止私鑰被竊取或者被惡意刪除,並且能夠對私鑰丟失、被竊予以補救,現在已經有了這方面技術的探討和研究,但是規模化的應用還需要進一步考察。

5、區塊鏈的架構如何能夠滿足集中性、可用性和業務持續性的要求,並使信任機制、數據保存方式等獲得傳統金融機構的接受和認可。傳統金融機構畢竟在金融市場里占絕對多數份額,所以新業務的創新、新系統必須得到他們的接受和認可。

金融業是經濟的樞紐、老百姓的錢包,金融交易具有高頻次、大規模的特徵,所以金融科技必須立足於規模化、可靠性。因為技術瓶頸的限制,當前區塊鏈技術的集中應用尚未形成顛覆性的競爭優勢:

1、數據處理的能力有限,不能滿足高頻次、大規模的應用需求;

2、區塊鏈底層技術架構與現有金融IT系統的集成協同的程度仍然不夠高,升級維護不夠靈活;

3、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分散式賬本、密碼學、智能合約等核心技術不斷更新,學習的成本很高,人才的培養和實踐經驗的積累周期長;

4、區塊鏈技術的標準化建設和法規建設有待在實踐中完善,尚未形成統一的規範和標準。鏈上資產和智能合約的有效性還未能得到法律的保護,分散式架構下的責任主體並不明確,監管的難度大。


公有鏈架構面臨制度和技術的雙重挑戰

第二種架構分散式、去中心、自組織的公有鏈架構。

公有鏈架構的主要特點是分散式、去中心、自組織。我們注意到一批技術專家和創業者正在研發基於公有鏈架構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好多人都在試圖打造規模化公有鏈平台,形成點對點、去中心的分散式商業模式。有人把它稱之為「DAPP」,DAPP的應用不需要太高的交易速度,但是足以形成集群效應。假如一個公有鏈有1億個DAPP,每個DAPP能創造10億美元的價值,這個公有鏈就有10億美元的價值。

其有以下三大特點:

1、商業中介、信任中介都將被數學演算法所取代,不再需要中心化的組織,不在需要中介成本,商業的可擴展性變的無窮大。

2、數字經濟的治理規律只是數字演算法,不再需要法律、執行者。

3、數字世界需要數字化的計賬方式、數字帳戶、數字貨幣,公有鏈上的分散式應用以虛擬貨幣和通證(Token)發行作為激勵機制,以此驅動鏈上的經濟活動。

能夠在公有鏈上生存的只是點對點、去中心化的商業業態,不適合點對點、不適合去中心化的就是傳統的商業,兩者不會相互取代,是各自精彩。在數字化未來模式中數學演算法具有重要和至高無上的地位。

對待這樣一種去中心的自組織正在探討、正在建設的公有鏈架構,我認為挑戰會來自於兩方面:1.制度;2.技術。

1、制度方面的挑戰在於,線上自組織經濟模式規模化的可行經濟。

自組織的經濟形態一直存在,但一般局限於較小的規模和範圍。這幾年大家看到的形形色色的幣圈只是小範圍的線上虛擬社區。公有鏈上DAPP的集成可以形成規模化、自組織的經濟業態,自組織經濟制度性的問題將浮上檯面。包括經濟主體與責任主體的身份認證、上鏈資產和數字資產的產權認證和維護保護、虛擬貨幣和通證的發行機制和法律地位、市場行為的監督、市場秩序的維護等。

這些社會性功能的實現通常是需要中心、需要中介、需要法律、需要執法者的。但是在規模化線上自組織的經濟業態中能否實現又如何實現?數學演算法能否成功地替代中心、中介、法律、執法者?算力優勢會不會構成壟斷妨礙公平?地下灰/黑色交易能否得到有效地管控?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應對也必須解決的大課題。

2、技術方面的挑戰在於,區塊鏈底層技術的可靠性。

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幾億人或者幾十億人參與的公有鏈,技術上的缺陷和漏洞是有可能導致大面積系統性風險的。區塊鏈技術瓶頸也有待突破,包括隱私保護技術的有效性、真實性監督機制的有效性,智能合約技術的可靠性、密鑰技術的可靠性等等。假如我們認同有數學演算法來充當中介、法律、執行等社會性的功能,那這種社會演算法就必須具有社會認可的可靠性、安全性、公平性。

區塊鏈技術已經出現了突破,體現了區塊鏈技術規模化商業應用的可能性。不過,要真正實現大規模、大效率、高可靠性的應用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很長的路可能走得快也有可能走得慢一點。重點是如何進一步突破區塊鏈底層應用的關鍵技術,如何加快區塊鏈技術標準化建設和區塊鏈金融監管制度的建設,加快區塊鏈技術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

我們還需要跨越障礙創新的勇氣和能力,也需要腳踏實體的科學態度和方法,需要金融業者、科學業者的創新與實踐,也需要政府機構、執行機構的科學與規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鈦媒體Pro創投日報:8月31日收錄投融資項目18起
內容為王的時代,「聽書」這門生意有多大?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