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您已紅燈越線,請看大屏幕「核對」個人信息……

您已紅燈越線,請看大屏幕「核對」個人信息……

據相關部門統計,在每年的交通事故中,53%的致人死亡交通事故是由行人和非機動車過馬路闖紅燈引起的。

儘管如此,行人闖紅燈的現象仍屢見不鮮,傳統的管理手段難以應對大眾規則意識的淡薄。

為改善這種現象,深圳等地啟用了「智能行人闖紅燈取證系統」,即利用高清設備拍攝行為人違法過程,並對行為人臉部特徵進行人像比對,通過人工審核後確定違法行為人身份信息,作出處罰,實現從管車到管人的轉變。該系統的工作原理是:當紅燈亮起後,如有行人和非機動車越過停止線,系統會自動抓拍四張照片,保留15秒視頻並截取違法者頭像,即便在晚上也能清晰成像。

深圳警方上線了行人過馬路闖紅燈曝光台網站,違反交通法規的行人部分信息將直接公示在網上。

江蘇宿遷:連接戶籍信息進行曝光。

昆明金源大道與彩雲北路交叉口出現電子抓拍屏,行人闖紅燈也將被抓拍處罰。

目前,這種「刷臉」執法還處於試行階段,主要是通過社會輿論壓力來處罰這一違法行為。而在實踐過程當中,闖紅燈者會主動聯繫交警,同意接受處罰並撤掉照片,對於無所謂者,交警也會通過大數據系統來主動聯繫當事人。該執法方式試行以來,成效顯著。

但是,這種新興的執法方式也不免引起爭議。無處不在的信息搜集和時有發生的信息曝光,觸發了更多大眾關於隱私得不到保護的擔憂。把曝光個人信息當做處罰行人闖紅燈的手段是否真的妥當?

高科技帶來的快節奏的發展與變化讓大眾沉浸於享受快捷與便利的信息中,後知後覺個人的隱私信息已位於「利益鏈」的一環。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近日正式公布,包括各類立法項目116件,個人信息保護法躍升第一序列,這體現了社會各界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強烈意識。

大眾已經越來越意識到個人信息的保護是保障個人權益的關鍵部分,將公開大眾敏感的個人隱私作為處罰行人闖紅燈的手段有待商榷。

行人闖紅燈現象普遍的背後,除了法律意識的淡薄還有違法成本低、綠燈時間太短、行人的僥倖心理等因素。有沒有其他方式可以有效地整治行人闖紅燈現象呢?

在德國,闖紅燈與信用檔案掛鉤,不僅要被罰款,還意味著誠信的缺失,不僅要面臨第二年保險費的上漲,貸款等方面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在新加坡,警察可對闖紅燈行人處以20至70新元罰款。除了處罰措施外,新加坡科學合理設置紅綠燈等候時間,避免行人因等候時間過長而被迫闖紅燈。

除了可以借鑒國外的措施外,國內應對行人闖紅燈也有不少有效措施。不少地方設置有「人行橫道智能語音提示樁」,當行人或非機動車越過等待區,黃柱子立刻播放語音:「您已紅燈越線,請退回等待」。

武漢的金銀潭大道與奧園東路交會處,一排閘機安裝在十字路口的東北角,紅燈亮起閘門關閉,綠燈一亮閘門開啟,等候區內的市民才可以橫穿馬路

8月,廣西南寧首條「智能斑馬線」在崑崙大道正式啟用。「智能斑馬線」可以採集抓拍來車方向所有通過路口的車輛,同時,在「智能斑馬線」上,如果行人闖紅燈,系統會自動發出語音提醒;當感應區內的行人超過3人,系統也可以實時感應並加快紅綠燈切換,縮短行人等待放行的時間。

公共交通管理,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8月,四川眉山市公安局交警支隊的3名民警和外賣公司的3名外賣小哥來了一次角色互換體驗。交警在「外賣小哥」的角色里體驗了「生死時速」與訂單超時,外賣小哥加強了安全意識。在角色互換的體驗中,雙方加深對彼此立場的理解。

法規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實際情況卻常常千變萬化。執法者從」換位體驗「中得到啟發,外賣小哥意識到規則對安全的重要性。發自內心的尊重和配合才是公共交通管理的最佳效果。

「刷臉執法」涉及公眾個人信息的採集,如個人的動態信息、行動軌跡等,勢必會引起大眾的緊張和擔憂。公共管理中利用高科技手段是趨勢,但也應制定相對合理的規章手段。在日益重視個人隱私的當下,個人信息保護法在立法序列中出現了「跳躍式前進」,保障個人信息安全的意義應在以個人信息為籌碼的處罰之上。

文章資料來源於人民網、21世紀經濟報道、海外網、 楚天都市報、法制網等,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文中內容不用於商業用途,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我與一群「陌生人」共享了一間房……
1000萬養老護工的缺口,菲佣是個可行的選擇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