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懂孔子識人三術,輕鬆看穿一個人

讀懂孔子識人三術,輕鬆看穿一個人

東方文化歷史(lishi6677):國學·文化·歷史

識 人 知 人

《論語·顏淵》中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當樊遲問到什麼是智慧時,孔子回答說:「知人」。

知人是與人打交道的依據,也是一門極為高深的學問。孔子曾說:「凡人心險于山川,難於知天」,可見善於了解人、識別人確非易事。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治國理政,都不能不知人。知人雖然很難,但不是沒有辦法。孔子是怎麼知人的呢?

孔子知人的法則,可以概括為「視」「觀」「察」三字。他說:「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即審視一個人的所作所為,觀察他行事的動機和方法,了解他的價值取向和志趣所在,從他的所為、所思、所樂三方面去考察,就能看清其人品。生活中,可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觀 察 其 言 談

孔子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不懂得分辨別人說的話,就不可能識別人。他看中那些剛毅堅韌、質樸少言的人,認為「剛、毅、木、訥,近仁」,要求君子要「訥於言而敏於行」;反對花言巧語、言行不一的人,認為「巧言令色,鮮矣仁」,並警告說「巧言亂德」;他還反對那種說大話空話的人,認為「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說話大言不慚的人,往往很難說到做到。

觀 察 其 行 為

儘管一個人的言談大多數情況下可以作為識別人的標準,但孔子依然提出,「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人和言並不是完全一一對應的,不能簡單憑一個人說了什麼就對他作出判斷。

「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認識一個人,不僅要看他說什麼,更要看他做什麼。因此,能言善辯的子貢,以其卓越的經商、外交才幹,經常得到老師的熱情鼓勵,而不善言談的顏回同樣以好學求仁的力行得到了老師的極高評價。

觀 察 其 過 錯

孔子說:「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觀察一個人不能只看他的優點,還要看他所犯下的錯誤,人們所犯的錯誤有很多類型,從一個人的過失中,可看出他心中「仁」的分量。

另外,觀察一個人對待錯誤的態度,也能知其品行:「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君子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並能對自己犯下的錯誤加以檢討和改正。

觀 察 眾 人 對 其 的 評 價

「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孔子強調,認識一個人,需要參考他人的評價,但不能簡單聽從人們各種各樣的毀、譽,「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要細心考察這個人所以被毀、所以被譽的原因,能做到「善者好之,不善者惡之」的人,才值得交往。

此外,孔子還有一些更為簡單、直接的知人方法:「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側,雜之以處而觀其色」,在各種緊急關頭和考驗面前,仍能堅持忠信仁義之人,便是真正的君子。

孔子知人的智慧,就是由小見大,見微知著,從日常生活的一枝一節中全面深入、由外向內地觀察。換個角度看,這些法則其實也在告訴我們應該要如何為人:要經常反思自己是否在做正確的事,是否存好的動機,是否樂於安於做好事。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嗨強哥 的精彩文章:

小人物也有大智慧,看劉姥姥在大觀園裡活得精彩
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你會發現意想不到的精彩

TAG:嗨強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