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第19講:普洱茶外形

第19講:普洱茶外形

各位讀者,大家好,我是說茶網主編艾文華,說茶網「普洱茶知識100講」上期同諸位分享了茶葉的審評,點擊《普洱茶知識100講|第18講:茶葉的審評》可查閱。

筆者在上文提到,所謂的「五因子」或「八因子」茶葉審評法,其實都是由「感官審評」中的「干評」與「濕評」演變或細分而來。不過茶葉審評發展至今,「八因子」審評方法更為專業且容易上手。

至於普洱茶的審評方法,至今還沒有較為權威和規範的審評法,筆者便以通過用的「八因子」審評法來講解一下普洱茶的外形(條索/顆粒、整碎、凈度、色澤)、湯色、香氣、滋味、葉底。

本期「普洱茶知識100講」分享課第十九講,重點介紹普洱茶的外形之形態篇。

普洱茶的形態

談到普洱茶之形態,據傳普洱茶最早的「團」形態,卻源於明朝太祖朱元璋一道「擺造龍鳳團茶」的聖旨。

當時雲南普洱茶在形態上進行效仿,至明末,學者方以智《物理小識》便有了「蒸之成團,西藩市之」的相關記載,普洱茶「團」形態從此便得以繼承。

到了清朝,普洱茶成為「貢茶」,便有了鼎鼎有名的「女兒茶」與「人頭貢餅」,清代阮福《普洱茶記》中記載道:「大而圓者,名緊團茶;小而圓者,名女兒茶」。而「人頭貢茶」始於清雍正七年,便是選取西雙版納最好的茶料所制。

而清人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云:「普洱茶成團,有大中小三種。大者一團五斤,如人頭式,稱人頭茶,每年入貢,民間不易得也」。

自新中國成立以後,餅茶、磚茶、沱茶、散茶漸漸成為普洱茶界的主流形態,目前市場上普遍流行的普洱茶又以餅茶為主。其實無論是餅茶、磚茶或沱茶在歷史上皆不是普洱茶特有,如湖北赤壁市羊樓洞古鎮便是磚茶的故鄉;而餅茶最早卻出現於三國魏張揖《廣雅》「荊巴間採茶作餅」的相關記載。

茶餅的壓制工藝

普洱茶的形狀壓制方法,又分為傳統石模壓制與現代機械壓制兩種,以下以「茶餅」為例為大家講解一下。傳統石模壓制的普洱茶餅鬆緊度適宜,而且受力均勻便於後期陳化。

而機械壓制的普洱茶餅卻難以把控這個度,無論是壓的太松或太緊,其實都不利於普洱茶的陳化。

在現今的普洱茶流通市場上,茶商多說自家的茶餅為傳統手工石模製成,原由便是現在普洱茶人們普遍認為傳統石模壓制而成的普洱茶餅相對較優。

而外形較為優質的茶餅一般表現為:餅茶周正,條索肥壯、緊結有度,茶毫顯露等。(未完待續)

本期內容暫且分享到這裡,下期「普洱茶知識100講」分享課第20講,我們以普洱茶為例,具體聊聊:普洱茶的條索即外形(二)。

以上行文,讀者若有異議,可以通過說茶網服務號5810670與說茶網主編艾文華共同探討,我們期待你的進步。(本文系說茶網原創,作者:艾文華,系說茶網主編;圖片來源:南茗佳人,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說茶網客戶看過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說茶網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黑茶製作工藝是國家二級機密?幾千種茶憑什麼就黑茶有?
一年中最易生病的日子,這3件事,一件不能少

TAG:說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