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時隔 16 年,宜家經典廣告片《檯燈》有了續集

時隔 16 年,宜家經典廣告片《檯燈》有了續集

時隔 16 年後,宜家在加拿大推出一支經典廣告片的續集《檯燈 2》。

《檯燈 2》講述了一盞檯燈被遺棄後的故事:一個上學的小女孩把它撿回了家,換上了新的燈泡,並且時時刻刻都在用它。

比較特別的是,在廣告片的末尾,宜家還強行塞入了一段評論。身穿卡其色外套的演員 Jonas Fornander 面對著鏡頭開始做評論:很多人都為這盞燈感到高興。這不是瘋了。物品的重複使用是更好的。

你可以把《檯燈 2》當作是單獨的廣告片來看,它延續著宜家近期在強調的環保概念。從 2017 年下半年開始,宜家發起了以 Beautiful Possibilities 為主題的 campaign,強調宜家價值觀中「希望」、「夢想」的部分。

宜家在加拿大目前的代理商是 Rethink Canada,該代理商這次與導演 Mark Zibert 合作製作了《檯燈 2》這支廣告片。

《檯燈 2》與前作放在一起就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檯燈不是同一個)。宜家這次給代理商的 brief 圍繞著重複利用,但製作《檯燈》的續集是個偶然出現的靈感。

這主要還是因為《檯燈》在商業價值、廣告製作上都是相當成功的作品。

《檯燈》講述了一盞檯燈被主人遺棄、丟在路邊的故事,在丟棄舊檯燈的同時,女主人已經替換上了一盞新的檯燈。廣告片敘事簡潔,但是利用音樂、雨天、垃圾袋,加上女主人在樓上的燈光等場景,極為成功地帶動了消費者的心情。

可以看到的是,《檯燈 2》延續著前作的劇情,廣告片末尾發表評論的 Jonas Fornander 也繼續延續了下來。當時他給出的評論與今天的完全不同:很多人都為這盞燈感到難過。這是因為你瘋了。這盞燈沒有感情。而(宜家)新的會更好。

簡單的說,16 年前的《檯燈》傳遞的是,消費者可以用宜家的產品替代家中已有的家居用品。

更準確地說,宜家希望消費者替換家居用品的出發點是因為,宜家有設計更好、價格更低的產品,而非因為產品長時間使用導致的破損、毀壞。Jonas Fornander 的評價看上去也是為了儘可能減少消費者丟棄舊物的愧疚感。

宜家當時的代理商 Crispin Porter + Bogusky(以下簡稱 CP+B) 為該公司籌划了以「不無聊(Unb?ring)」為主題的 campaign。

這在當時是很大膽的品牌策略。《紐約時報》的報道中引用了不少分析師的觀點,他們都不看好宜家對北美消費者有足夠大的吸引力。

但這種策略被證明是成功的。當宜家推進北美市場門店擴張策略時,《檯燈》提升了其與北美本土的塔吉特、Bed Bath & Beyond、Crate 等家居用品零售商之間的競爭力。

在《檯燈》廣告片播出期間,宜家的銷售額增長了 8%。同時,這支廣告片也斬獲了大量的行業大獎,包括克里奧國際廣告獎(Clio Awards)的全場大獎、行業標杆戛納創意節的全場大獎。

這次《檯燈 2》延續著宜家公司重點策略之一,致力於把可持續變成一門生意:在銷售家居產品的同時,提供更多的配件、安裝服務。

在今年 6 月份「民主設計大會」上,宜家展示了幾種在研發的新材料,致力於降低可循環材料的使用成本。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唯品會推出分銷小程序「雲品倉」,也要幫個人賣家做微商
Prada 2 位資深高管離職,這家公司的調整還在繼續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