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生蚝吃完,不忍丟掉的貝殼要怎麼辦

生蚝吃完,不忍丟掉的貝殼要怎麼辦

第二自然(d2ziran.com)

是一個專屬匠人的推廣平台

距離M50×第二自然匠人市集還有3

2018

914

海的女兒

 這個世界會好嗎

李志 

00:00/03:30

「文蛤花螺青貽貝,

白灼爆炒蒜蓉蒸。」

文末有驚喜

還記得之前生蚝泛濫的丹麥海岸么,好生讓國人各種羨慕眼饞。事實證明他們不僅不會吃,而且也不會玩。來看看心靈手巧的吃貨國度是怎麼玩轉各種貝類的。

文蛤花螺青貽貝,白灼爆炒蒜蓉蒸。

不止現代人喜愛使用海鮮,古代人也深諳貝類之鮮美,並表示好吃得根本停不下來!

大文豪蘇軾一生中多經貶謫,因此也得以遊歷各地吃遍四方。他待在湖北黃州時寫了一首《豬肉頌》,開創了千古流傳的佳肴東坡肉;被貶到當時極遠之地海南儋州時,依然樂觀不移,揮筆而就《食蚝文》,曰: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蠻獻蚝……食之甚美,未始有也……每戒過子慎勿說,恐北方君子聞之,爭欲為東坡所為,求謫海南,分我此美也。」

意思就是告訴他的幼子,兒砸,你千萬別跟別人說生蚝有多好吃,我怕那些北方的官老爺們都爭著貶到海南跟我搶吃的!

到了明清時代,水陸發達,商貿繁盛,食海鮮之風則更加盛行。

那麼問題來了,吃了這麼多蛤蜊螺貝,這些堆積如山的殼該怎麼辦呢。拿回家供著吧,又不像珍珠硨磲等名貴之物那般登得了檯面;丟了吧,又覺得這些小東西潤澤有光采還挺好看。咋辦呢,哎,不如磨成碎片貼在鏡子盒子柜子上吧。

使用貝類作為裝飾的做法遠古時代即有之。北京山頂洞人遺址就出土了穿孔貝殼的項鏈。

歷史課本上的這幅圖,有沒有很眼熟?

跟我們現在海邊景點充斥著的螺殼手鏈、貝殼風鈴一個意思。

隨著文明的發展,古人不滿足於簡單地將螺貝串起來的粗糙手法,而是發明了一種將螺殼或海貝製成人物、花鳥、幾何圖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據畫面需要而鑲嵌在器物表面的裝飾工藝,即「螺鈿」,大眾俗稱則把它歸類到「貝雕」中的一種。

琉璃河西周燕國墓地出土過一件漆器,上面的彩繪獸面鳳鳥紋就採用了螺鈿工藝,這是迄今為止所見到的世界上最早的螺鈿漆器之一。

至唐代,中國的螺鈿工藝已達到相當成熟的地步,更湧現出漆背螺鈿銅鏡、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等世界級瑰寶。

明清時代,螺鈿傢具發展至高峰時期,並大受清朝宮廷青睞。據資料顯示,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兩淮鹽政李質穎在進貢清廷的單子上,就有「彩漆螺鈿龍鴻福祥雲寶座」、「彩漆螺鈿龍福祥雲屏風」等10餘件螺鈿傢具,當時它們均存放在圓明園之中。

那麼精美絕倫的螺鈿工藝,現在是否流傳下來了呢?

在浙江舟山,便有一位69歲的白髮老者,仍在日復一日地小心打磨、粘合、上色,只為將這門數千年來流傳下來的中華傳統工藝繼續傳承下去。

舟山群島位於東海之濱,在唐代時稱翁州,宋代稱昌國,至清康熙年間則稱定海。舟山四面環海,貝類品種豐富。優良的港口條件更是讓其自古成為了聯繫高麗、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商貿口岸。

舟山螺鈿從清代開始聲名遠揚。特別是在1930年,舟山螺鈿紐扣被西湖國際博覽會作為贈送的禮物之一,大受歡迎,據當時的《大會紀要》記載:「受者莫不喜形於色」。

師承晚清舟山貝雕藝人季偉全,這位名為夏雨綴的老人,17歲起就像民間藝人一樣走街串巷,足跡遍布舟山各個海島的漁農村,不斷打磨自己的技藝,如今已是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的作品《屈原》《唐人詩意》《漁家姑娘》等多次獲得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這家位於定海的中大街6號的「舟山貝雕」的小店,便是夏老製作和陳列作品的「根據地」。其中所展示出來的做工精美、栩栩如生的屏風、首飾盒等,無一不讓參觀者讚嘆不已。

「希望將舟山貝雕傳承下去」,夏雨綴不止一次在採訪中對外表示,但現實卻是除了兒子夏海凌之外便後繼無人。 「對貝雕感興趣,肯吃苦,能學習,有恆心」——便是夏雨綴對收徒弟的唯一要求。

他表示,如果有人想學習貝雕這門技術,他會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手藝傳授給更多的人。工房幽暗的燈光下,砂輪隆隆的打磨聲中,滴淌的不止是老人的汗水,更有一份堅守、傳承的心意。

編輯/六月白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版權歸作者所有

互動福利

留言分享「你對貝雕技藝的看法?

本篇文章將選出一名評論區點贊最高

發紅包

紅包每人限領一次,可分享給親朋好友

請獲獎粉絲在後台私信自然君,我們會與您聯繫

(截止時間9月13日20:00)

手藝課堂

買東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二自然 的精彩文章:

根雕大師棄畢生所學,「封刀」之舉令世人動容
贈者有美意,收者心歡喜

TAG:第二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