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觸樂夜話:我們有多麼需要向這個世界敷衍

觸樂夜話:我們有多麼需要向這個世界敷衍

觸樂夜話,每天胡侃和遊戲有關的屁事、鬼事、新鮮事。

小羅還行不行……


無奈經濟學

我最近發明了一個詞——無奈經濟學。

觸發這個發明的導火線,是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兄下海和朋友辦旅行社,搞了一個「失戀旅行團」深度行程,顧名思義,是讓團友在旅行中放下過往,這看起來好像也沒什麼特別的,一般人也能想到,也能做。那特別的是什麼呢?就在他說:這個行程是為了推廣國際關係這門學問。

「正常人可能不會聽國際關係講座,但當你失戀,你什麼都會試,安排給你可能都會聽。」(報導來源:hk01)

這個講法太有趣了,我認為它就隱含了我們現下這個世道人心的奧秘;這奧秘,便是我們對「正事」的執念和反諷。

沈旭暉為什麼要對記者說「正常人可能不會聽國際關係講座」?國際關係講座多麼正格、多麼高大上啊,優等生、體面人當然應該樂意多聽。沈旭暉這麼講,言下之意,是他從小到大所待的這些優等生、體面人的圈子,通通不「正常」了?

對。

正常人是怎樣呢?是各種高不成低不就,被工作、房租、家庭問題逼得死去活來,對世道一知半解而無可奈何,只能硬捱或逃避,怨氣和慾望都一觸即發,就想著發泄的時候能不能多得到一點共鳴來取暖,他們就是這樣一種誠實的動物。國際關係和他們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但要看怎麼講。如果能切實講到你我今天的生活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以後還會怎麼演下去,斯可矣;如果只是高來高去、人云亦云地扯旗來作一個我們是上流社會、我們在「自我增值」(這在香港地區是一句被濫用到變成了一句蠢話的商界口號)的假象,那就是Bullshit。

上流社會不「正常」,因為他們必須維持這個體面,私底下揭批假貨是另一回事,表面上還得尊重這個舒適圈。於是,被上流、主流所尊崇的一切學問,在一般人的直覺看來,就是可疑的,因為不知道你是講真的,還是在自欺欺人。那要如何辨別真假呢?讀書、學習。但大多數書本和老師就是那個圈子裡的,可靠嗎?

這便解釋了許多人為什麼選擇相信「民間科學家」和「鍵盤評論員」,而不願相信正牌的專家學者。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正牌又「貼地」,即大陸所說的「和人民群眾站在一起」,接地氣。沈旭暉系出名門(家世與學經歷可觀)又筆耕多年,正牌是毋庸置疑的了,那麼,就只要打消「離地」的疑慮。第一步是他「下海」這件事本身,是一個很讓人喜聞樂見的故事開頭,所謂「走出舒適圈」云云;第二步,就是以「失戀」這個並不高檔的個人問題作標榜來攬客,濾掉成功人士,或者姿態上必須不在乎戀愛、一心一德要為資本主義作貢獻的上進青年。

這樣,感覺上,在洗掉高來高去的高端嫌疑之後,才比較可以保證我們講的是真正的學問和歷史文化,是可以讓正常人接受的,特別是處於失戀、失意,對當前的世界比較不會保有盲目樂觀、也無須硬撐體面的正常人。

真學問居然要如此「拒絕崇高」才比較得以保障,實在是一種悲哀,但哀樂本是相對的。

換到消費者的角度來講,失戀了,出去走走,轉換一下心情,很平常,太平常了,好像沒什麼出息,然而我需要向別人作出一副「來日方長」「好戲在後頭」的樣子嗎?是啦,人家都會這麼安慰你,你似乎也應該這樣,但你自己知道那多半是Bullshit,倔強的公牛的屎,不是其他動物的屎。而今,有人給了你一個更好的選擇——在旅行之中進修國際關係,實地研究影響著這個世界的真學問。事實上你可以只是散心,但需要講體面做樣子的時候,你就可以拿出來講,比什麼正經事都正經,因為你接觸的是可以修訂「正經」之相關標準的現實,看人家領隊好好的大學教授不當跑來做這個,就表示他很明白光按主流社會的既有規則來玩,在以後是不行的了。

除了這一層反差以外,「失戀」和「國際關係」還更有一個共構之處,就是「無奈」。

你為什麼會失戀?因為人和人相處,就是會出問題,彼此的觀念和慾望,就是會有衝突。個人是這樣,國際關係當然也是這樣。而我們把這兩回事聯繫起來,就可以互為註解,養成一雙慧眼,來紓解你的挫敗,這樣你在精神上就勝利了,而我們也多了一個長做長有、可大可久的商業模式。

這就是「無奈經濟學」。也可以白話一點,叫「敗中求活」,或是更理論一點,把「失敗主義」拿來更新一下,加一個「積極」「快樂」或是「正能量」之類的前綴都可以。

雖然時運不濟,但我們總該能做些什麼吧?這是一個很有問題的問題。如果是你個人的感情問題,人家可以要求你快快恢復、好好去找個更好的,你也不見得做不到,但如果你一時還不想這樣做,這就會很討厭。所以,讓我們換到國際關係、世界大勢的尺度來看,你一個人能做到什麼?能救國救世嗎?不能嘛,人家也不能這麼要求你嘛,我們能做到的,頂多是多認清一些狀況,然後你就可以安心於無力、無奈與不作為了。就算面臨到必須有所作為的時候,這份見識也可以讓你比較不會說錯話、做錯事,這就是一份可以讓你俯仰無愧的貢獻了——起碼我們可以如此宣稱,沈博士、胡博士都是這麼說的。

這就是「無奈經濟學」,一個可以讓人玩轉「體面」,來向這個世界敷衍塞責的概念。


正事與雜事之辨、致人而不致於人

我們從小到大都被教育:多讀正書,多做正事,找個正業,做個正經的正人君子,少碰那些被歸在「閑雜」之列的東西。我們也從小就會質疑:什麼是正?什麼是雜?由誰決定?我為什麼要遵循那個標準?然後我們長大了,我們可以有理有據地排斥以往的講法,提出自己的標準,然而你心裡畢竟是存了一個「正」和「雜」的分野。你除了要和社會主流搏鬥,你自己的內心也還是在鬥爭:是要去買個新遊戲來評測(正事),還是再來一局《文明4》《東方》《Dota 2》《殺戮尖塔》或者《死亡細胞》(在邊際效益榨取到一定程度以後,就從正事淪為雜事了)?

話說我們「東方絕頂特訓班」的《殺戮尖塔》Mod還在更新,現在第9周了,點此關注

也有人會想徹底一點,完全拒絕去分別「正」和「雜」,但這通常會造成另外幾百種執念,如禪宗、心學、嬉皮士以及後現代主義的末流,而說到底也只是給自己的不上進找借口,結果也可能就是讓主流更得意地把你打成廢物和廢物理論,例如我們現在就會很興高采烈地奚落歐美的「白左」和「聖母」之類。

我為什麼要扯這麼多呢?就是因為:我們既不滿,又離不開這個「正」與「雜」的分別,我們註定要在這裡面受苦,要圍繞著這個執念來互相傷害,所以這就是文化娛樂行業的第一等題目:哪裡有逼迫,哪裡就有反擊;哪裡有反擊,哪裡就是個利基市場;有了市場,就有魚目混珠和濫竽充數;看到假冒偽劣,正統派就更有憑據來繼續施壓。那要壓到什麼時候才會有真正的鑽石出來?我們還是應該保持希望。哪裡還有希望?答:請繼續關注觸樂網。

機靈抖完,還是來跟我們自己人說說老實話。

前面我們從「體面」和「無奈」論證了敷衍塞責可以怎樣地成為一個利藪、一門生意,或者反過來說:一項正經學問、正當行業,體面起來以後,人都可以搞出一大堆作假的辦法,好讓自己舒服。所以我們的課題就是:如何讓我可以糊弄別人,而別人不能糊弄我。或者說大一點:如何讓我們這個行業在社會上有更多糊弄大家的空間,同時行內又要做好自律,不要都胡混亂混,把名聲搞臭,弄到稍微認真一點的我也沒得混。

誰都看得出這是一種單邊主義的混賬思維,但承認吧,大家多少都是這麼想的,只是你可以選擇用比較體面、中性的辭彙來講,例如《孫子兵法》的「致人而不致於人」。所以問題來了:在遊戲行業面臨著又一波波敵意與指責、又迎難而上地爭取著成為正規體育項目和正經藝術、正式學科的今天,我們怎麼面對自己的軟肋?

我個人的一個答案,就是誠實、無奈與悲觀積極的失敗主義。

今年3月,PTT上有人發帖詢問:自己表弟國中畢業,讀書不成,沒有志向,成天打遊戲,打得還不錯,是不是可以讓他去走電競這一行,讀相關的科系?

發文者與回應者,一開始都還保持著謹慎但不願破壞希望的態度

不意外地,很快有人潑冷水了:這個論證台灣地區電競產業根本做不起來,那個說真正職業選手和一般高手的差距是多麼巨大,更有人說電競科系要認真搞起來,比較偏向後勤工作、市場分析、資料處理,一項項都是需要把書讀好才能做起來的事。然而,眾人似乎默認了,這位發文者的表弟,就是願意好好把電競當成正業來走的青年,或者是不願傷感情來去質疑。所以我就回了:

有一種情況必須考慮:你表弟並不是真的很想做這一行,只是喜歡玩,喜歡在熟悉的遊戲里輸贏,不想應對龐雜的現實世界。

很多人真心就是這樣的,但他們自己也知道,不能說我這輩子就想這麼混過去就算了,你又是親人,他不能跟你耍廢(如果對關心自己的親人還耍廢,那就太白目了,就必須認真教訓)。所以口頭上就要說:想做電競這一行,「了解」這個產業……

大家對「了解」這個詞要很小心。所謂「了解」也者,就是看一下,知道一些,然後可以營造一種我有學習、我有達到一些成就的假象,來應付親人或者老師、長官,而不必真的付出血汗辛勞去研究和實作。我們自己就會用這個詞來敷衍塞責,又怎麼可能看不穿才剛國中畢業的小朋友?

當然啦,話既然放出來,你也可以順著推他,教他就去找這行當里的老闆、老師,或電競協會之類,聽幾堂課或打個一兩天短工也好,期望他走出耍廢的狀態,再慢慢幫助、引導他進入認真模式。之後發現要干這行,如果不只是想打一款遊戲的話,至少語文能力要好,所以英文要好,中文要好;如果還想深入理解各種遊戲,數學也是不能太差的......總之高中程度的各學科,還是需要好好上,而且這時他有學習的動力了,可以催自己去把書念好了。多好。

最好是這樣啦。

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如果這一行里,有很多你不喜歡的事情和學科,你必須逼自己去做去學,才有可能站得住,那麼你有多願意去做?你能否都做好?最普通的例子就英文和數學。

我想大多數小屁孩的真心話是「不想」的。說真的,如果你表弟是積極的那種人,他一開始就不會讓你們操心,玩歸玩,學業成績不會太差,然後他也會主動尋求你們或者行內前輩真正有用的建議,進而為自己的人生負起責任。

但既然你為他操心了,就代表他不是那種人。你就算帶他去參加專業的活動或講座,他也不會真正進入狀況。如果他上了正規大學電競科系,那更糟,因為這正是最能給人「我有在學習」「我有在做正事」這種假象來應付社會的地方。雖說這些科系要硬起來可以很精實,但如果多數人心底就是想混的,那以現在社會的風氣,它也不會精實到哪裡去。

最後怎麼辦呢?就是淪為低薪低技術的勞工,或吃家裡,繼續打遊戲打到死嗎?好像可以。所以你不如找一些這樣的中年人,帶你表弟去看看這些前輩,了解一下這種生涯。也許這反面的恐怖還比正面的激勵多一點用。

當然也有可能人家就這麼多了一個夥伴,然後更廢了。那樣的話就可能還是傳統的打罵教育有點用。

文章最後,我貼上了楊中依老師《在三和玩遊戲的人們》作為參考閱讀。所以,我們既要保持希望,又要能甄別虛假的希望,同時也要認清,今後的世界,會有愈來愈多人選擇「和絕望和平相處」(動畫《少女終末旅行》著名台詞)的活法。各種無奈,皆須了解一下。如何了解?就請繼續關注觸樂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觸樂 的精彩文章:

《魂斗羅:歸來》8月9日登陸中國台灣和澳門地區,上線3小時登頂iOS免費榜
Google發布了一份全球手遊玩家研究報告

TAG:觸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