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百年兩海會館 見證潮汕客家情誼

兩百年兩海會館 見證潮汕客家情誼

原標題:兩百年兩海會館 見證潮汕客家情誼

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重修後的兩海會館,基本再現百年前的面貌。

位於興寧城區的兩海會館,是一座潮汕風格的府第式建築。

兩海會館內,按照「東征軍在興寧」「周恩來在興寧」和「潮汕人在興寧」三大板塊進行布展。 劉海陽 攝

會館內雕龍畫鳳,裝飾十分精美。

初秋的興寧城區,暑熱漸漸消退。在西河橋頭,一座潮汕風格的府第式建築,面向寧江而立,在太陽的照耀下,雕龍畫鳳的門楣五彩繽紛地顯得格外耀眼。


這座府第式建築就是兩海會館,建於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距今已有200多年,由當時經商的潮汕商人捐資興建。它既是當時興寧商貿繁華的見證,也是潮汕人與客家人友誼的產物。周恩來曾在此處召開農運會骨幹會議,指導興寧革命運動。一批批革命青年在這裡宣誓入黨,走上革命鬥爭的道路。


2002年,兩海會館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興寧投入300餘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聘請古建築專家精心修復,再現其原貌。而今,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潮客商貿文化景點,兩海會館內布展了「東征軍在興寧」「潮汕人在興寧」等區,在新的時代發揮新的作用。


南方日報記者 張柳青 通訊員 黃佑鵬 鍾思婷 劉海陽 丘子傑


潮汕人曾占興城人口60%


會館成維繫民眾情感的橋樑

如山如海鬧盈盈,處處燈光慶太平;火樹銀花真不夜,小南京似大南京。


這是清末詩人楊家彥描寫的興寧的繁榮景象。明清時期,興寧是閩、粵、贛三省通衢之地,商貿發達。兩海會館內「潮汕人在興寧」展區展出的一幅黑白照片再現了清朝時期興寧的商貿繁華。照片里,兩海會館面向著寧江上游,江邊的碼頭停著眾多船隻,往來的人們身上背著各種物品。西河橋連接著兩海會館與江對岸的繁榮街市,街上人潮湧動,人們在交換著物資。街市兩邊分布著密密麻麻的住房,一派繁榮昌盛的景象。


寧江河作為水路運輸樞紐,上通東江、琴江,下達梅江、韓江。花舫、漁船及貨艇往來熙攘,絡繹不絕。沿著寧江河兩岸,商鋪及歌妓院林立,生意興隆,一派繁華。「當時大批潮汕商人云集於此,為立足本地經營,商議共同出資興建會館,供潮汕商人喝茶休憩、商議要事之用。」興寧市文廣新局文物股相關負責人介紹,當時會館的選址在西河背灘之上,碼頭旁邊,建館用材從潮州等地運來,由潮州工匠依照潮州風格建造,歷經數年,建成秀麗玲瓏之館。


後人也習慣將兩海會館稱之為潮州會館。記者一行來到兩海會館,面對會館而立,眼前是典型的潮汕風格建築。全館雕樑畫棟,屋檐上配有精美龍蝦及海浪圖案彩瓷,外牆面彩繪各式人物及花環圖案。會館有三個門,門上分別寫著「國泰民安」「護國強民」「風調雨順」的字樣。進入大門,各進建築和庭院向縱深依次排列,中間露坪,正廳左右附有迴廊,形成對稱式四合院布局。兩扇小門內側門楣處,兩幅壁畫依舊清晰可見,左為《汕頭港圖》,右為《潮州八景圖》,再現昔日潮汕地區的繁榮景象。


站在兩海會館中間露坪,環視著這座金碧輝煌的建築,200年前人流密集的景象好似出現在眼前。潮汕人將鹽等物資向江西等內陸輸送,或是在江西購買大米,在興寧購買布匹時,將興寧作為中轉站,他們在兩海會館內休憩,併到江對岸的河唇街、鹽鋪街等販賣商品。


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最初到興寧的潮汕移民是鹽商,人數不多。兩海會館建立後,越來越多的潮汕人選擇到興寧定居,會館也成為潮汕商人聚會議事之所,同時也是文化交流、公益、敦睦鄉鄰之地。


1939年至1943年間,日本侵華,潮汕淪陷,百姓流離失所。因為臨近興寧,且已有不少潮汕人在興寧定居,數以萬計的潮汕人在此期間湧入興寧。據統計,當時在興城的潮汕人口佔60%,超過了本地人口。這是興寧歷史上接納外來人口最多的一次。戰後部分人留下來成為新的移民。「據不完全統計,先後旅居興寧的潮汕籍人,包括潮汕籍人的子女與興寧人通婚的人口,約8萬多人。」興寧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兩海會館是興寧商貿繁華的見證,也是興寧與潮汕友誼的見證。」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何日勝說,時至今日,逢年過節,不少潮汕民眾還會到興寧走親戚,到會館朝拜,兩海會館仍是維繫兩地民眾情感的精神橋樑。


周恩來曾在此居住


會館是興寧農運的歷史見證

兩海會館的右側布展了東征軍在興寧的歷史,而中間的主館則以立體雕塑的形式再現了周恩來在興寧指導農民運動的場景。雕塑展示的是一張長方形的木桌旁,圍坐著眾多的「青年革命者」,「周恩來」站立其中,舉著雙手,大聲宣講,氣宇軒昂。


1924年國共合作,實行孫中山先生「三大政策」中的第三條——「扶助工農」。農民運動,成為合法、公開的運動。當時,由共產黨人彭湃發起和領導的海陸豐農民運動正以星火燎原之勢席捲東江及全省。


而在此前一年,駐守海陸豐地區的陳烔明為總司令的粵軍中,有一名中校軍醫名叫賴傳祺,他是興寧人,他因陳烔明扼殺農民運動極為憤慨,找到彭湃,要求參加農民運動。在彭湃的啟發教育下,賴傳祺於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0月,彭湃委派他為「潮梅農運特派員」,他和另一位特派員盧驚濤,一起在家鄉興寧開展農運工作。


他們展開宣傳、發動群眾,組織鄉、區一級的農民協會,從而一起拉開了興寧農運序幕。從1924年10月初到年底,短短兩個月期間,農運之火燃燒到興寧附城區。兩位特派員不失時機,選擇兩海會館作會址,成立了「興寧縣農民運動籌備委員會」。


1925年2月,在中國共產黨的推動下,廣東革命政府舉行討伐陳烔明的第一次東征。3月19日,東征右翼聯軍東征軍右翼部隊在當時的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率領下進抵興寧,在興寧人民的全力支持下,東征軍右軍2500餘兵,在神光山及南濟橋等附城周邊,擊敗林虎萬餘逆軍,俘獲敵軍軍官10餘人、士兵1000餘人,繳獲大炮9門、步槍2000餘支、子彈數百萬發及大量輜重物品,取得興寧大捷,指揮部轉移到兩海會館。


在興寧戰鬥工作期間,周恩來居住在兩海會館並在此召開農運會骨幹會議。賴傳祺、盧驚濤等農運領導人均有參加。周恩來對興寧農運的關心,促進了興寧農運的發展。後來,賴傳祺和盧驚濤先後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


同年10月,廣東革命政府舉行第二次東征並攻佔興城。1926年2月,東征軍潮梅留守縱隊在興寧合水開展反圍剿戰鬥,使陳烔明叛軍徹底失敗,成為東征軍在粵東的最後一站。


「兩次東征帶雨來。」何日勝說,兩次東征為興寧革命留下骨幹,播下種子,有力地促進了興寧農工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而其中兩海會館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據了解,除了將兩海會館給農運開展活動外,在興寧的潮汕人也積极參加當地的農民運動,為興寧的革命事業作出了貢獻。


修舊如舊重現輝煌


布展還原200多年歷史

歷經200餘年的風雨洗刷,兩海會館曾損壞嚴重,一度成為棄用之地。為了保護這一獨特建築,保存潮汕商人在興寧從商及興寧農運的歷史記憶,2002年,兩海會館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興寧市委、市政府將兩海會館重修列入當年的重點建設項目,投入300多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邀請古建築專家進行復原設計,並邀請潮州建築師對會館進行修復。重修後的兩海會館重現昔日輝煌,並對外開放。


去年,兩海會館被列為「東征軍興寧歷史展覽館」進行布展,展覽分為「東征軍在興寧」「周恩來在興寧」和「潮汕人在興寧」三大板塊,展示兩海會館200餘年的發展歷程。


「兩海會館從狹義而言是一座建築物的名稱,而從廣義而言,卻是興寧商貿、潮汕興寧兩地友誼、東征軍在興寧的歷史見證。」何日勝說,對兩海會館的保護意義,不僅僅是因它在梅州地區而言是具有獨特風格的建築。


清末民初,我國民族工商業迎來新機。此時已有一定商貿基礎的興寧織布業繁榮,成為興寧龍頭產業。此時潮汕商人不僅經由興寧將潮鹽賣往內陸,還融入興寧織布業和與之相關的染料業。當時潮人商號「晉山林」染料行,是興寧最具盛名的染料行之一。而汕頭商人亦將布匹轉銷潮汕和南洋等地。「潮汕商人在當時興寧繁榮的商貿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何日勝說,兩海會館便是潮汕商人助推興寧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見證。


在興寧期間,潮汕商人還聚集在兩海會館,商討為本地做好公益支持。上世紀30年代,西河背一代,為發展水、陸交通,方便商旅,在潮州同鄉會倡導支持下,建成「二合」與兩海會館石階碼頭兩處,並積极參与西河橋工程建設籌款。


在興寧期間,潮汕人在重要節日把潮劇團請到興寧的「愛斯」「東群」戲院演出,除傳統劇目外,還有潮州大鑼鼓、潮州音樂等,促進了潮、興兩地的文化藝術交流。


為了更好地展現潮汕與興寧兩地的情誼,興寧相關部門計劃將在兩海會館目前暫未利用的空間,豐富「潮汕人在興寧」展區的歷史內容。同時,將在會館內新布展東征軍在興寧的最後一站及「興寧大捷」的內容。屆時該展館將運用3D等新技術,再現戰爭歷程,讓參觀者有身臨其境的驚心動魄之感。「目前兩海會館是興寧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未來還將是"新時代紅色文化講習所"及"新時代文明傳習所"。」興寧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說。


「從修復的現狀看,兩海會館基本屬於恢復原貌風格。而今興寧市委、市政府將它布展,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讓它在新的時代發揮新的作用。」何日勝說,對古建築最好的保護,便是重新利用起來。


趣聞

兩海會館的「蟹地」


之謎與水患問題


傳說兩海會館是建在一塊能隨江水漲落而浮沉的「活地」——「蟹地」上,所以兩海會館不會浸水,後來,風水被人破解,「活地」也不活了,才出現春、夏汛期經常浸水現象。


風水不可信,但傳說生動地反證了一個事實,就是兩海會館建成後,初期是不見水患。大抵會館百年後,才出現頻繁水患。


「蟹地」之謎,並非難解。據相關學者觀察,兩海會館是建在寧江河流一級沖積階地之上。此地一般來說略高於常年洪水位。氣候正常年份,兩海會館汛期是不會浸水的。由於百餘年來,寧江上游開發,植被修築堤圍,縮小過水斷面,從而使常年的洪水位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在地面高度沒有變化條件下,造成兩海會館處於常年洪水位之下,水患便頻繁發生。


「旅興潮商風韻地入拜,顧瞻彷徨,群喟然曰:茲館襟帶河流,勢成附井,倘春漲馮夷作祟,波濤急流東下,建瓴越屋坦而下堂殿,其何以祭明神、便商旅也。顧甲寅仲春提議以來複七閱寒暑矣,及今不修,將待何時?議遂決。」在1920年由興寧羅翙雲撰寫的《兩海會館重修記》里記載,會館1920年重建原因是浸水,而且爭論了7年才「議遂決」。相關學者認為會館水患可能是洪水沿排水道倒灌所致,而當年的電力、電動排水設備等十分稀缺,只能重建。


根據《重修兩海會館記》的記載,兩海會館的重修是「破舊宇,拓新基,填高地址三尺六寸」。重建只用了不足半年時間和一萬銀元工程款。


因上游植被破壞越發嚴重,水患難以避免,兩海會館依舊時常水浸,會館破壞嚴重。至今,會館內的建築仍可見水患遺留的痕迹。2009年重修時,為防止水患對會館的破壞,相關部門在會館外圍建了2米多高的圍牆,保護了再次重修後的兩海會館。


作者:南方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日報 的精彩文章:

清新4間智慧書屋開放啦!2萬冊書免費借
「一帶一路」漢語 教育基地啟動

TAG: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