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就是因為這句詩,皇帝對大才子說:永遠不要當官了

就是因為這句詩,皇帝對大才子說:永遠不要當官了

在唐朝,雖然實行了科舉制度,但是當時並不很嚴格。在宋代以後,科舉試卷採取了糊名謄錄法,閱卷官既看不到考生的姓名,也無法辨識考生的字跡,最大程度上保證了考試的公平性。然而,在唐朝時,尤其是中前期並不是這樣,試卷並不糊名,也不密封,考生是誰一看便知。

因此,在唐朝實際上有一個不成文的潛規則。那就是如果考生得到當朝官員的大力舉薦,就能夠給閱卷官施加更大的影響力,當上進士的可能性就越大。舉薦的官員職位越高,這個效果就更好,如果能直達聖聽,讓皇帝都干預科舉結果,那當然是好上加好。

由於存在這個漏洞,很多有名氣的文人,就因為無人引薦造勢,導致終身沒有及第,然而本文的主角卻不是這樣。他是有機會卻沒有好好把握,不僅讓自己錯過當場科舉,而且一輩子都不能做官。

這個人就是大詩人孟浩然,幾乎是李白同時代的人,而且被李白甚為推崇。他僅比李白大12歲,卻讓一向孤傲的詩仙讚美有加,曾經赤裸裸地寫詩稱讚:「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孟浩然在開元十七年時,也到長安參加了科舉考試。雖然他的才華顯而易見,但因為沒有名望,因此名落孫山。不過,孟浩然並沒有泄氣,他呆在長安,結交名士,為下一次考試做好準備。

孟浩然有才,他家裡也頗有恆產,所以並不缺錢。有錢加有才的孟浩然還挺會交際,很快就與當時在京城做官的王維成為好友。不僅如此,他還和當時的宰相張說交往密切,看起來孟浩然對於下一次考試完全可以成竹在胸了。

然而,在一次訪問王維的時候,他卻出了狀況。正當他在王維的官邸做客時,突然聽人稟告說唐玄宗駕到。身為布衣的孟浩然自然不敢隨便相見,情急之下躲到了王維的床底下。

唐玄宗在與王維的交談中,發現了異樣,而王維則不敢隱瞞,向唐玄宗說出了事情。唐玄宗感慨地說:這個人的大名我早就聽到過,這有什麼好躲的,快快出來相見吧。

孟浩然這才從床下又鑽了出來,向唐玄宗請罪。唐玄宗倒也不怪他,只是要他作一首詩。這本來是展現才華的大好機會,孟浩然卻稀里糊塗念出了一首《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事實證明,這是孟浩然一輩子做出最蠢的事情,相信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他寧願說出打油詩也不會如此造次。然而這首詩發泄了一種怨悱之情,表達了心中的不滿,自嘆壯志難酬,虛度年華。這讓唐玄宗本來就不快,然而要命的詩第三句,完全是指名道姓說皇帝不識貨。

因此唐玄宗勃然大怒,當即就吼道:這麼多年的時間,是你自己不上門求官,怎麼怪我拋棄了你?你怎麼不說那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孟浩然一時語塞,他沒有想到唐玄宗的反應這麼大。然而,天子的雷霆之怒並沒有消失,在拂袖離開之前,他金口玉言定調:孟浩然此生就歸南山隱居吧,再也不要考慮做官的事情了。

皇帝的這句話,完全斷絕了孟浩然的仕途,尤其是唐玄宗活得很久,後來又爆發了安史之亂,孟浩然連換個皇帝再去考試的機會都沒有。他離開京城時,好友王維相送,並贈一首《送孟六歸襄陽》:

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王維的這首詩相當有意思,他沒有挽留,更沒有勸孟浩然來年努力,而是叫他安心隱居,多讀古書,快活一生。因為王維知道,孟浩然得罪的不是宰相、王爺,而是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侄子要他改姓武,武則天卻滿意地說:可以,以後跟我姓
兩次生死關頭,此人分別說了兩段話,成為一代名將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