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四年多,怎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20年後依然優秀?

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四年多,怎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20年後依然優秀?

今天文章有錄音哦~

上周我在北京、長沙和濟南進行了第三本新書《跟早教專家學兒童潛能開發》的發布會。確定了發布會日程後,我就一直在思考,不能只是讓大家「風裡雨里買了高鐵票來看我一眼」。

於是,我就又一次把自己過去一年進入校園的學習梳理了一遍,然後問了自己一個問題,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給予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但到底什麼才是最好呢?

這就有了新鮮出爐的,我總結的「成長型家庭教育環境」的模型。非常感謝來到現場的朋友們和我一起做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其實自己當時是忐忑的,偷偷告訴你們,每一場結束後,我都會去和很多人確認,有幫助嗎?有收穫嗎?

也歡迎今天看完文章後的你們給我留言,我們互相探討,把這個答案進一步完善,讓我們都能看的更加通透。

長沙分享會

關於這個主題我每一場都講了接近1小時,現場拍攝的視頻還在整理中,之後也會分享給大家。今天先第一時間把文字內容分享給更多無法去到現場的朋友們。

今天的這篇是分享的「濃縮版」,如果需要,回頭我可以繼續把每一部分的內容再單獨講多講透。

為人父母都希望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但不知道大家是否思考過到底什麼才叫「最好」?記得我第一次思考這個問題時,我也很焦慮,因為我深刻意識到一個問題,用今天的認知很難培養出一個面向未來的孩子。

但後來我不焦慮了,因為我發現儘管回想四年前,我有些選擇不是那麼對,但這四年多,我的認知其實是在不斷更新迭代的。這讓我意識到,只要保持一個開放的、終身學習的心態,其實我們和孩子都能面向未來。

這也就是我這次新書分享會上提出的,我認為最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就是成長型家庭教育,這其中包括了:親子關係、家庭生態和父母重建,三位一體。

親子關係-領航、並航、護航

父母應該都會有這種感覺,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我們真的覺得他特別無能、無助,時時刻刻都希望去幫助他,尿布濕了要換,哭了要哄,餓了要趕緊喂。

這段時期一般在1歲內,我把它稱為「父母領航」的階段,我們替孩子做很多事情,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讓孩子知道「初來乍到」跟著誰向前飛。

第一次的轉折期,也是很多父母容易忽略的就是當孩子開始蹣跚學步後。記得小D剛剛會走路時,特別不喜歡我牽著她,總是想甩開我的手。她即使甩開了,我也總是很緊張,想衝上去保護她。

當時小D的大運動康復師告訴我說,你別去護,但可以告訴她,不穩的時候記得屁股坐下,就不會摔了。後來我忍住要「保護」她的心,每次都反覆強調「屁股坐下」。有一天她跑出去不穩要摔了,她就用屁股坐下來了,她沒哭,非常驕傲地抬頭望著我,好像在說媽媽你看,我做到了。

當時她眼裡的光讓我至今印象深刻,什麼是自信?自信不是3、4歲以後,我們告訴孩子說,你自己去,你這孩子怎麼沒有衝勁。自信就是從孩子獨立邁出第一步開始,我們學會放手。

這個階段就是「並航」的階段,我們需要繼續往後退。之所以叫「並航」,因為我們並不是撒手不管了,而是在孩子接下來遇到的每一件事,幫助孩子自己做到,給予孩子試錯跌倒的機會。如果真的「摔了」,及時拉一把,告訴孩子,「沒關係,媽媽在旁邊」。

北京發布會上和幾位教育界前輩的對談,收穫非常多

第三個轉折點在3歲左右,孩子開始進入幼兒園後,我把它稱為「護航」。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了自己的社交圈了,他們的世界開始變得越來越大了。

這時,我們要做的就是多讓孩子自己獨立做到,多聽孩子怎麼想的,而不要著急把我們認為對的告訴他們。

小D現在4歲多,有時會來問我:「媽媽,我可以怎樣怎樣嗎?」父母本能就是把我們覺得對的或者不對的理由直接告訴他們。但我經常說的是,「你覺得呢?」然後聆聽小D自己的想法,有時即使想法不一定是對的,我也會尊重她的想法,鼓勵她「那你就去試一試吧」。

這就是我所定義的「護航」,孩子你自己往前沖,受傷了,沒事,回來媽媽抱一抱。抱好了,不痛了,你繼續往前沖。

這是我所定義的最好的親子關係,從「領航」到「並航」再到「護航」的轉型,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支持和聯結,同時不斷給予孩子賦能,反覆告訴他們,「我看到了,你做到了,你可以的!」

家庭生態-從「孩子第一」到「關係第一」

談到最好的家庭教育,幾乎很多人都會提「孩子第一」。特別是現在「4+2+1」的環境,整個家庭把孩子需求放在第一位,為了孩子可以犧牲夫妻關係,可以犧牲老人生活,可以犧牲社交,什麼東西全部都是孩子第一。

但是當我們把孩子放在靶心,所有的關注度是孩子的時候,我們的力量是往內收的,我們的視野就會變窄,一心為了孩子好的「孩子第一」,反而讓孩子的所有視野變成只有他一個人。這樣的家庭生態環境無疑是有毒的,也很難養出大格局的孩子。

不管未來如何變,人和人的關係始終存在。而家庭就是社會的最小單位,因此真正對孩子有益的家庭生態,一定不是「孩子第一」,必須是「關係第一」。

拿夫妻關係舉例,我們都知道不能在孩子面前爭吵。但很多夫妻並不是真的和睦,而只是以「孩子第一」的觀念而產生的假隱忍。這樣的以「孩子第一」的家庭生態環境,最最缺失的就是真實的力量。

且不說孩子對於父母情緒捕捉的敏銳,單從孩子未來進入社會,他不會是生活在真空環境里,他會接觸到壞的影響,也會接觸到人際衝突。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在家裡就提前告訴孩子,帶著他去體驗呢?

如果我們用「關係第一」的方式來看待夫妻矛盾的話,那麼我們就知道,父母都是真實的人,如果真的有矛盾了爭吵了。沒關係,孩子不會垮掉。

只要事後,我們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還是相愛的,剛才因為哪件事情意見不合爭吵了,後來問題解決了。現在爸爸媽媽和你道歉,以後盡量學會控制情緒好好說話。這樣簡單的對話卻能幫助到孩子今後人際關係的方方面面。

她能明白「對事不對人」,從小就能知道即使最相愛的人也會意見不同的孩子,今後就更有勇氣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他也能學會道歉,理解不同,發現問題,如何共同解決問題等,這些才是更適合孩子的生態環境。

父母重建-反思局限,打開格局

我們一直說育兒是育己,很多時候,我們給孩子的東西是有認知局限的,因此父母的重建就尤為重要。這個重建過程對我來說有幾個重要階段。

首先是反思我們自己的行為準則是什麼。就像孩子的社交矛盾,打人,搶玩具,很多時候反映的是我們自己的處事哲學。現在育兒似乎有太多需要學習的,但其實學再多的育兒道理,最後落實的就是說我們生而為人,我們選擇的一個為人的行為準則是怎樣的。

其次,多回應我們的過去,很多時候我們對於孩子那些情緒化的反應,其實折射的是我們自己。經常的,我們所抱怨孩子的,想要改變孩子的,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做不到,內心卻不喜歡的東西。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先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這樣我們才有能力,才有力量去影響另外一個靈魂。

最後,承認自己的局限性。育兒,最關鍵的就是可以放下自我,時刻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很多時候我們的執念,無非是我們的自我太大。

所有的育兒選擇困難其實回歸的都是我們的三觀,而這就是父母的重建之梯,當我們去要求孩子的時候,想一想我們的三觀是什麼,這時候我們的選擇都會明朗很多。

北京分享會

成長型家庭教育:三位一體的合力

成長型家庭教育環境,它絕對不是單一的,我們要給予孩子安全感,或者希望孩子成才,它一定是三位一體的合力。在這個育兒育己過程中,我們需要有這樣三種意識。

1、聯結

這份聯結是無形的臍帶,會伴隨著孩子一輩子,給予他們愛的滋養。讓孩子永遠明白自己是被重視的,是被看好的,孩子就會有主動變得更好的內驅力。

2、榜樣

當每一個家庭成員都能互為成榜樣,即使各有不同,但是能看到對方身上有哪些可取之處,哪些可以成為榜樣,在這種氛圍中,孩子長大以後,就會有很好的學習能力,這樣的孩子一定潛力無窮。

3、內觀

承認父母的局限性,然後為我們所有的育兒選擇負責,之後告訴孩子說這是媽媽當年能給到你的最好的,也許是錯的,但媽媽不後悔,這是我所選擇的。

接下來的日子是你的,接下來的路是你要自己選,然後記得往前沖,萬一哪天不行,媽媽在這兒,父母在這兒,家裡的門永遠為你打開。

這是我這次分享的主題,很喜歡下面兩行小字,特別是第一行,「父母是孩子成長的容器,容器的大小決定孩子的格局」。

教育的英語單詞是Education,裡面有個詞根是「duce」,是個拉丁語,意思是「引導出來」。這也是我一直和大家分享的,我的教授跟我說過一句話:「教育和生活不可分割,教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引導孩子,教育就是引導孩子去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教育就是讓孩子自己覺得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大J叨叨叨

這次應該算是我離開家時間最長,而且工作強度最大的一次了吧。除了跑了三地做了分享會外,其實還做了很多其他事情,有連續三天創了最長工作時間,每天基本上要從早上8點一直到晚上11點才能回酒店的。

與此同時,隊友也創下了連續一個人帶小D的最高記錄,我在國內的這一周多,他和我說,他每天晚上9點就開始犯困要睡覺了,哈哈。

儘管如此,我這一周收穫很多,回頭和大家分享我的感悟,還會和你們揭曉我這次回國又折騰了什麼。

不過我也沒虧待自己,回國一趟嘗了很多新零食,有不少好的發現呢,回頭也和你們分享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J小D 的精彩文章:

早產已成事實,我還是可以做個快樂的媽媽
寶寶不會玩玩具,怎麼教也教不會怎麼辦?

TAG:大J小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