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所有人的自我都太聒噪了

所有人的自我都太聒噪了

利維坦按:心理學家把對待別人的冷漠方式叫做「動因性」(agentic),即把他人看做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當我毫不關心你的感受,只想從你那裡得到我想要的東西時,我的心態就是動因性的。今天文章主題中的「安靜自我」亦與動因性息息相關。

我按照自我安靜程度(QES)做了下題,完全表示同意的是1、2、3、4、11、12、13和14;5和6持部分認同(6似乎更弱一些);7、8、9、10涉及到換位思考(共情能力),也只能是部分認同。個人覺得這需要結合文中「疏離意識」來考量:這與冷漠對待他人的動因性不同,但與相對弱化的同理心有關。這好比外科醫生其實不應對病患充滿太多的同理心,這會導致其不適合參與手術——我們需要一個觀察的距離,來對待身邊的人和事。

文/Scott Barry Kaufman

譯/喬琦

校對/苦山

原文/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beautiful-minds/the-pressing-need-for-everyone-to-quiet-their-egos/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喬琦在利維坦發布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一方面,生活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總的來說,暴力犯罪率、貧困率以及疾病發生率都處於歷史低點。人們的受教育程度及安全保障程度都顯著提高,壽命和閑暇時間均有明顯增長。另一方面……人類作為一個物種,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分裂傾向。部族主義和身份認同政治在社會的每個角落蔓延。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和其他知識分子認為,這一問題的答案還是得回歸到啟蒙運動價值觀上來——諸如理性、個人主義、自由表達各種想法的權利,及評估這些想法真實性的有效方法。我同意,這確實有效,但並非解決方案的全部。在我看來,這個問題中常常會被忽視的那一面才是更為根本的所在,那就是:所有人的自我都太特么聒噪了!(我把矛頭指向「所有人」,是因為我相信,包括我自己在內,大家都能在平息自我的過程中獲益。培養這樣一種人格是一輩子的事,同時也是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立志做到並且為之付出努力的一種目標。而近來的一些研究也表明,確實有一些行為可以用來平息自我。)

最近,媒體(尤其是YouTube)上的各種爭論,看得我腦子都要炸了。好像越來越多的人覺得,贏得辯論就是唯一的目標。辯論不再是一種善意、辯證的共同探索,不再被用來尋找普遍真理和能提高人類品性的建設性方法——人們只想贏過對方,摧毀對方。

請別誤會我,我和其他人一樣,覺得在智力上壓制住對手的感覺令人渾身顫慄。但刨去這種廉價的興奮不談,我同樣深切地希望這一行為能真正產生積極的結果。尋求真相及改善社會,也許不是美國職業摔角比賽(WWE)的直接目的,但把這些作為公共討論的目標無疑再恰當不過,對吧?

圖源:Giorgio de Chirico

這個問題還有一個有趣的悖論:事實上,自我越是寧靜,達成目標的可能性就越高。我認為,我們總會嚴重低估一點:促使我們自我提升(self-enhancement)的動力其實會大大妨礙我們實現目標的進程——哪怕自我提升就是主要動因。(譯者註:本文將self-enhancement譯作「自我提升」,這是一個心理學名詞,大概意思是「強調自我」、「自我膨脹」,而與「提升自己的能力」不同。)

由於心理學家對「自我」這個辭彙的使用與我們大不相同,先讓我明確一下我在此處是怎麼定義的。我的定義是:自我(ego)就是自己(self)不斷需要從積極的角度看待自身的那一面再來具體明確一下:自己可以是我們最大的憑仗,但也可以是我們最黑暗的敵人。一方面,那些用於自我意識、自我反思及自我控制的人類基本能力,確實是實現目標的必需。另一方面,當任何負面結果可能與自己有關時,它又會想盡辦法推卸責任。

正如一位研究者指出的那樣,自己會產生「一系列自我防衛機制」。我相信,我們通過這些防衛性策略來積極地看待自己,而這些防衛性策略就是「自我」。聒噪的自我把很多時間花在了自我防衛上,就好像它真實存在一樣,接著又會做一切維護自己的事兒。這種行為的最終結果往往是,阻礙了自己為之奮鬥的目標的實現。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11/1467-8721.00117)

圖源:Giorgio de Chirico

近年來,海蒂·威蒙(Heidi Wayment)和她的同事一直在開展「安靜自我」的研究項目。這個項目的基礎是佛教哲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由正向心理學領域的經驗研究支持。反常的是,研究結果證明,在促進幸福、成長、健康、生產力,以及培養健康、多產的健全人格方面,平息、剋制自我的作用要比「聒噪地」強調自我提升強大有效得多。

(www.apa.org/pubs/books/4317153.aspx)

我們得明白,安靜的自我並不等於沉默的自我。過分壓迫自我以致徹底丟失了自身的個性,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世界都沒有好處。相反,安靜的自我則強調平衡整體協調。正如威蒙和她的同事指出的那樣,「自我的音量被調低了之後,它要努力實現更有人情味、更富同情心的生活方式,就得傾聽他人及自己的聲音。」安靜自我的關注重點在於平衡自身與他人的利益,基於自我意識、相互的身份以及引發同感的經歷,隨著時間的推移,完成自己與他人的共同成長。

嘗試尋求安靜自我的目的在於,讓自己取得一個自我防衛性更小、更開放地面向他人的姿態,而不是失去自我,也不是否定自己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你完全可以在保持自我且不必自我誇耀式地炫耀成功的前提下,培養一個能夠接納他人的真實自我。安靜的自我是擁有健康自尊的表徵,表明個人坦然接受自己的局限性,在自我受到挑戰的時候不需要訴諸防衛性行為尋求保護,但同時也堅信自己的價值和競爭力。

圖源:Giorgio de Chirico

根據傑克·鮑爾(Jack Bauer)和威蒙的說法,安靜自我由4個深度關聯且可以自我培養的方面構成:疏離意識包容性人格觀點採擇以及成長式思維。安靜自我的這四大品質有助於培養在自己和他人之間取得平衡並獲得成長的一般心理姿態。

疏離意識:擁有安靜自我的人,對當下的關注是沉浸其中而非自我防衛性質的。他們很清楚當前形勢對自己的利和弊,他們的專註力是疏離、冷靜的,而非在自我驅動下對眼下形勢作出判斷。相反地,他們總是嘗試儘可能地看清現實,這就需要他們對自己和他人現時現刻可能出現的狀況持開放和樂於接受的態度,並且讓這種時刻儘可能自然展開下去。擁有疏離意識的人通常還有這樣一種能力:他們會反覆審視已經出現過的想法和感受,在事後更為客觀地檢視它們,並且在下一次面對類似情況時作出適當調整,而這又會進一步讓他們成長。

包容性人格:擁有安靜自我的人會更平衡、更綜合地看待自身和他人。他們理解他人觀點的方式讓他們可以和他人的經歷產生共鳴,打破相互之間的壁壘,從而對普遍意義上的人性產生更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他人的能力,以及隨之而來的疏離意識,都有助於培養包容性人格。這種人格在某些矛盾衝突的時刻,比如身份地位及核心價值觀受到挑戰的時候,尤其有用。如果你擁有這種包容性人格,那麼你就很可能擁有合作精神,對他人也會產生同理心,而不僅僅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

觀點採擇:在仔細思考他人觀點的過程中,安靜自我將注意力轉移到了自身之外,增加了個人的同情心和同理心。觀點採擇和包容性人格這兩種特質是密切交織在一起的,擁有了其中任何一個,自然就會擁有另一個。一個例子就是,意識到個人與他人的相互依存關係,便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觀點。

成長式思維:出於對自身及他人的長期親社會發展和改變的關切,擁有安靜自我的人常常會質疑自己現下行為的長期影響,且會把現時現刻看作漫長人生旅途的一部分,而不是對自身及自身存在的一種威脅。以成長的眼光看待問題的心態,為理解不同觀點掃清了障礙,騰出了空間。因此,成長式思維和觀點採擇能力形成了很好的互補關係。此外,對疏離意識來說,成長式思維同樣也是一個很好的補充,因為這兩種特質都強調關注動態過程,而不是最終的結果。

上述4種特質相輔相成,不能孤立看待,反而應該將其當做一個自我功能完整體系的一部分來看。現在,你是不是好奇,自己是否擁有一個安靜自我?下面列出的14項內容可以幫助你得出一個大致結果。如果你發現自己對其中的大部分問題都舉雙手雙腳表示強烈贊同,那麼你就很可能擁有一個安靜自我。

自我安靜程度(Quiet Ego Scale,QES)

做事時總是保持專註。

不會機械地完成工作或任務,很清楚自己所做之事的意義。

在真正了解某些活動的本質之前,不會去倉促完成。

覺得和所有生物之間都有某種聯繫。

覺得和陌生人之間也有某種聯繫。

覺得和不同種族的人之間也有某種聯繫。

在批評別人之前,會換位思考別人的感受。

對別人不滿時,通常會站在他/她的立場上思考一會兒。

在作出決定前,努力聽取所有人的反對意見。

覺得站在他人的視角上看待問題並不是什麼難事。

對我來說,生活就是一個不斷學習、改變並且成長的過程。

認為能夠體驗挑戰自己對自身看法及世界觀的新經歷,是一件重要的事兒。

自我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作為一個「人」,已經進步了許多。

仔細想想,這麼多年來,自己作為一個「人」,真的已經進步了許多。

那些在這個測試中得分較高的人,通常都對個人成長、個人平衡更感興趣,並且更有可能在真實、可控、積極的社會關係中取得成長。安靜的自我不僅和健康的自尊、恢復能力以及面對生活壓力時健康的應對策略有著正向關係,它還和博愛的態度和行為緊密相關。安靜自我能在同理心與自我保護及成長目標之間取得平衡,這也與上述那些特點協調一致、沒有衝突。實際上,表明某人正在成長的積極信號便是他的內心正在趨於安靜。靜自我還和以下幾點有關:謙遜、精神成熟、變通思維、開放思維、享受日常體驗的能力、生活滿意度、風險承擔能力以及對生活有意義的感觸。很明顯,安靜的自我有助於你過上真正完整的生活。

在我自己的研究中,我發現,「自我犧牲式自我提升」測試的得分與安靜的自我沒有任何關係。「自我犧牲式的自我提升」實際上是自戀的一種表現,它通常由以下幾點體現:

(www.sakkyndig.com/psykologi/artvit/pincus2009.pdf)

·為他人作出犧牲,能夠讓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我想借自我犧牲的方式,證明自己是個「好人」。

·我喜歡和那些依賴我的人交朋友,因為這讓我感覺自己很重要。

·當別人依賴於我時,我會覺得自己很重要。

這表明,讓自我寧靜下來並不是任何形式的「為他人擔心」(比如自我驅動的想要讓自己看起來富有同情心的需要)。與安靜自我聯繫在一起的,其實是對自身和他人成長及發展的真誠思慮。證據就是,我在研究中發現,量化表現時,安靜自我與同情心、同理心的程度呈正相關,而這些又與自我犧牲式的自我提升程度呈負相關與此前研究結果一致的是,我在安靜自我與自我同情之間同樣發現了正相關關係。這似乎就是告訴我們,那些擁有安靜自我的人樂於「愛人」、「助人」,但他們也同樣在乎自己。

圖源:Giorgio de Chirico

最近還有一項由海蒂·威蒙和傑克·鮑爾展開的研究,其結果進一步表明,安靜的自我真的會平衡自身與他人的需要。他們發現,擁有安靜自我的人,身上通常都會有一些超越自身利益的價值觀——比如普世主義以及仁慈善行——同時,還會有自我導向和自我成就的特質。這項研究同樣表明,安靜的自我與從眾心理無關。

所有這些研究的結果都強調了,安靜自我建設的核心是成長與平衡自我與他人的價值,並且還明確表明,讓自我歸於寧靜並不是說要壓抑自身。實際上,我想要用下面這個等式來表達這一結論:

自我越安靜=自身最好的一面就會更加強大

我認為,社會應該意識到(並且付諸實踐),為自身思慮和為他人思慮並非不可兼得,個人也不再必須從中擇一。實際上,有目的地去在這兩者之間努力保持良性平衡對健康、成長、幸福、高效工作、創造力都大有助益,而這最終就會讓你抵達真理的彼岸。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在學校里除了學習數學、閱讀及性教育之外,還學習了如何培養安靜自我的四大特質,那會如何?再想像一下,如果在那些會引起公眾激烈討論的潛在問題爆發之前,社會的基本法則中包含了已經包含了那四大特質(哪怕只是試圖讓民眾踐行),又會如何?更理想的狀況是,如果這些公眾討論的目的能夠發生轉變,不再只是關注「誰贏了?」,而是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能在討論結束後,總結自己從他人那裡學到了什麼,那又是怎樣的一幅光景?這麼做,真的比只討論「誰贏了」更加無聊嗎?如果真是這樣,那我認為這個社會的問題可能要比我想像的嚴重得多。

我覺得在全社會中倡導這些安靜自我的特質,可以增進人們的心理健康、減少以訛傳訛、增進真實信息的傳播、並且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平與團結。在我看來,這一點也沒有誇大其詞。比起互相勾心鬥角、爭名奪利,不如讓我們互相學習、攜手共進吧?

本文作者斯科特·巴里·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是一名心理學家、作家,致力於運用心理學知識讓各類人群過上有創造力、令人滿意的有意義生活。考夫曼已經發表了60多篇科學文章,內容涵蓋智力、創造力、個性及生活幸福。除了為《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撰寫專欄「美麗心靈」(Beautiful Minds)外,他還是「心理學播客」(The Psychology Podcast)的主持人,這檔節目由「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這個號稱「可以改變你對人類行為的看法」的播客命名。考夫曼還是8本書的作者和編輯,其中包括:《學障資優生——支持並教導那些雖有學習障礙但聰明又有創造力的學生》(Twice Exceptional: Supporting and Educating Bright and Creative 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fficulties)、《與創造有關——揭開創造性思維的秘密》(Wired to Create: Unravel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與卡洛琳·格雷格勒合著)、《絕非天賦——智商再定義》(Ungifted: Intelligence Redefined)以及《偉大的複雜性——超越天賦或練習》(The Complexity of Greatness: Beyond Talent or Practice)。考夫曼是耶魯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還在蓋茨劍橋獎學金的支持下拿到了劍橋大學實驗心理學碩士學位。

往期文章: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一家過去時的書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維坦 的精彩文章:

無生命的事物也有意識嗎?
俄羅斯太空墳場:從墜落的宇宙飛船中拾荒

TAG:利維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