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八月初三,「一家之主」灶王爺聖誕,禮誦《灶君誥》,闔家保平安!

八月初三,「一家之主」灶王爺聖誕,禮誦《灶君誥》,闔家保平安!

家家都有神明住,不知神明住何處。宅神、門神和灶神,全憑三尊把家護。

說起道教的神明,可謂是虛空法界無處不在。而與人生活有關的神,也是非常之眾多。最常見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三尊神,在我們建房築宅安家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就住在每家每戶之中,來保護人口清潔,宅舍光明,闔家安康了。他們三位尊神就是「宅神、門神和灶神」。那麼我們今天先來談談這「一家之主」的灶神,東廚司命灶王爺。

灶神,全稱是「九天司命東廚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俗稱「灶君」、「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東廚煙主」、「灶王爺」。神誕為每年的農曆八月初三。每年臘月廿三晚升天奏事(南方大多在臘月廿四),除夕則返回人間。據其寶誥稱「位司喉舌,經理庖廚」,既掌管飲食,又主宰禍福生死。

灶神寶誥

志心皈命禮。

命承北斗,位鎮東廚。為五祀之尊,得九靈之道。作上天之耳目,司上下之災祥。記錄功過,權衡善惡。造化悉由於水火,萬民皆賴為陶甄。禍福總歸於善惡,六耗悉皈於醮謝。四時迪吉,八節呈祥。叩之則應,有感必通。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本家司命,太乙奏善,灶王府君,元皇定國護宅天尊。

志心皈命禮。

一家之主,五祀之尊。司喉舌於北斗之中,察善惡於東廚之內。賜福赦罪,移凶化吉。安鎮陰陽,保佑家庭。何災不滅,何福不增。有求皆應,無感不通。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元皇定國護宅天尊。

志心皈命禮。

位司喉舌,經理庖廚。錄人間功過之因,依期上奏。體天地生成之化,覆佑下民。驅不正之鬼神,掃塵中之疵癘。一家吉慶,合宅昌榮。朝夕承匡扶之仁,庚申察是非之目。雍雍瑞相,赫赫靈祇。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九天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

禮誦《灶君誥》,闔家保平安,願以此文,福佑善人。愛家愛灶,永享福身。志心稱念,定國護宅天尊,不可思議功德。

一、灶神信仰起源

灶神信仰起源甚早,商朝已開始在民間供奉,及周禮以吁瑣之子黎為灶神等。秦漢以前更被列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五位神靈共同負責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因掌管人們飲食,賜於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職責,是玉皇上帝派遣到人間考察一家善惡之職的官。

灶神左右隨侍兩神,一捧「善罐」、一捧「惡罐」,隨時將一家人的行為記錄保存於罐中,年終時總計之後再向玉皇上帝報告。臘月廿三就是灶神離開人間,上天向玉皇上帝稟報一家人這一年來所做所為的日子,又稱「辭灶」,所以家家戶戶都要「送灶神」。

謝灶之期也分階層,關於何時謝灶,民間有所謂「官辭三」、「民辭四」、「鄧家辭五」。又稱「忘了辭五,別辭六」,就是說,二十三、二十四沒辭,就辭五,但千萬不要辭六了。「官」指官紳權貴,習慣於年廿三謝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會在年廿四謝灶,「鄧家」即指水上人,會在年廿五舉行。但是民間百姓大部分會選擇年廿三謝灶,希望有貴氣,取其意頭。

二、灶王來歷

中國人有一句古話,叫做民以食為天。這句話出自《漢書·酈食其傳》。裡面說到:「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的意思的是說做君主的以百姓為最重要的事。而對於百姓來說,吃飯就是其最重要的事了。的確如此,在古代農耕文明的社會中,吃一頓飽飯,吃一頓好飯,並且頓頓能吃飽,頓頓能吃好,這的確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於是「吃」就成了古代社會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基本且必要任務了」。

從最開始的「露天吃」「生著吃」,到逐漸的「建房吃」「弄熟吃」,以至於後來「填飽肚子吃」「治病養生吃」「修道服食吃」等等,「吃」以其獨特的吸引力和相當的重要性貫穿了中國從古至今的所有歷史。但是無論怎麼吃,都要注意三個問題,第一,自己有的吃;第二,不用為吃愁;第三,吃完不生病且能保持健康,這成了人們所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話題。人間關注這件事,天上同樣也關注這件事。天上有「天廚」「雲廚」,也就是天庭的廚房。天上的廚房由神明主掌,那人間的廚房為了解決那三個問題,所以也需要有神明來主管這事。於是乎「灶神下降」,古人也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灶神。

孫思邈歷覽前代醫籍,以方書浩博,簡冊繁重,難於尋檢。他根據自己在醫藥學上的研究和實踐,刪繁就簡,編為《千金方》,「以為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之濟,德踰於此」。(《千金要方序》)是書簡易實用,可以救急,故曰《備急千金要方》。這部書包括對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衛生等各方面,尤其注重對婦科、兒科疾病的治療,所以把婦人方、少兒方列於全書之首。他又把晚年的經驗總結起來,撰成《千金翼方》三十卷,作為《千金要方》的補充,書中收載了當時所用藥物八百餘種,對其中二百多種藥物的採集、炮製等不僅作了詳細的記述,並且補充了許多治療方法。孫思邈認為食物對養生、治病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他在《千金方》中特別列出《食治》一門,詳細介紹了谷、肉、果、菜等食物療病的作用。並注重飲食衛生,如主張「食慾數而少」(《千金要方?養性》),即多餐少吃,「熟嚼」,不吃陳腐的東西,食畢要嗽口,以及「食止,行數百步」(《攝養枕中方》),等等。他認為作醫生的應當先了解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葯」。(《千金要方?食治》)他說:「葯、食兩攻,則病勿逃矣。」(《千金翼方?養性》)還主張把藥物與針灸結合起來治病,所謂「湯藥攻其內,針灸攻其外」(《千金翼方?針灸》),這是醫學上提倡綜合治療法的先聲。當然還應指出這些書里還夾雜一些鬼神迷信的糟粕,這正是作為道教徒的孫思邈的宗教世界觀的局限性。

明正統《道藏》中所收醫藥類書籍自《黃帝內經素問》、《八十一難經》以及上述之《肘後方》、《千金方》等約二十部,但還有一些道教醫籍如張三丰《仙傳方》、趙宜真《濟急仙方》、邵真人《青囊雜纂》、臞仙《壽域神方》等都未收入。總之,道教是重視醫藥的,雖然其出發點是為了宗教上的求仙長生,但其內容包含有不少科學的有價值的東西,應該引起重視,加以發掘整理。

一、道教與醫藥

道教為了達到成仙長生的目的,首先得卻病延年,而醫藥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壽。所以,醫藥成為仙道修鍊的重要方術之一,凡是學道求仙的人必須懂得醫藥,醫藥成為有知識的道教徒的必修功課。道教徒把葯分為上中下三品,認為上品葯服之可以使人成仙,長生不死。《抱朴子?對俗篇》說:「知上藥之延命,故服其葯以求仙。」中品葯可以養生延年,下品葯才用來治病。上藥中的上上品就是道教的金丹大葯,葛洪說九鼎神丹服之都可以成仙,如雲:「九轉之丹,服之一日得仙。」還丹「服之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抱朴子?金丹》)但是這種金丹是經不住實踐檢驗的,歷史上許多求仙心切的人,吃了金丹大葯,不僅沒有成仙,反而中毒死亡,不僅不能延年,反而短命。所以古詩上說:「服食求神仙,多為葯所誤」。歷史上服丹而死的事例不少。唐朝諸帝,如憲宗、穆宗、武宗、宣宗都是服丹藥中毒死的。五代時南唐烈祖李昪使道士史守沖等煉金石為丹。李昪服金丹中毒,臨死時給他的兒子齊王李璟說:「吾服金石欲延年,反以速死,汝宜視以為戒。」(《南唐書?烈祖本紀》)自宋以後煉外丹服食術求仙之風才日漸衰微。隋唐以前由於道士一直追求金丹妙藥,總是千方百計地去尋找長生不死的「上藥」,這種「上藥」事實上是沒有的,上藥不可得,只好退而求其次,找尋可以延年益壽、治病養生的中、下藥。為了服食,必須懂得醫藥,所以道教徒中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等都是著名的醫藥學家。

《神農本草經》是戰國、秦、漢以來藥物知識的總結。這部書里就帶有明顯的方士和仙道的色彩。它把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葯一百二十種,久服可以輕身益氣,不老延年。中品葯百二十種,可以抗禦疾病,補虛弱。下品葯百二十五種,可以除寒熱邪氣,破積聚。葛洪引《神農四經》說:「上藥令人身安命延,升為天神,遨遊上下,使役萬靈,體生羽毛,行廚立至。……中藥養性(生),下藥除病」。(《抱朴子?仙藥》)可見上藥就是修道求仙所追求的,這些藥物大都出戰國秦漢時方士所傳,其中對好些藥物都說:「不老神仙」,「長生不老」就是證明。在《漢書?藝文志》里就把「醫經」、「經方」、「房中」、「神仙」 四類書同列於方技略,正說明古代迷信與科學是互相雜糅混在一起的。在上品藥物中列於首位的就是歷代方士奉為仙丹妙藥的丹砂。葛洪說:「仙藥之上者丹砂」。(《抱朴子?仙藥》)「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其去凡草木亦遠矣,故能令人長生。」(《抱朴子?金丹》)葛洪在煉丹中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丹砂(HgS)加熱離解出水銀,水銀和硫黃反應,加熱升華,又生成丹砂。道士們不理解其中的化學反應,把它看得很神秘,視為仙丹,結果許多人服之中毒而死。李時珍批判道:「水銀乃至陰之精,稟沉著之性。得凡火鍛煉,則飛騰靈變,得人氣熏蒸,則入骨鑽筋,絕陽蝕腦,陰毒之物,無似之者。……《抱朴子》以為長生之葯。六朝以下貪生者服食,致成廢篤而喪厥軀,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本草綱目》卷九水銀條)

葛洪(283-363年)丹陽句容(江蘇句容縣)人。他「綜練醫術」,(《晉書》本傳)是著名的醫藥學家。葛洪醫藥方面的著作有《玉函方》一百卷,《肘後要急方》四卷,《神仙服食藥方》十卷,《黑髮酒方》一卷等。他感到醫藥的方書卷帙煩重,加以選輯整理,編撰成《玉函方》一百卷。又將方便經驗方編撰為《肘後要急方》,用以救急,便於攜帶,可以懸於肘後,故又名《肘後救卒方》,簡稱《肘後方》。它包括傳染病、慢性病、外科、眼科、小兒科及獸醫等各方面。對各種病的起源、病狀、治療方法都有所敘述。如其中關於痘症(天花)流行和結核病的記述是世界醫學史上最早的記載。又提出用狂犬腦敷貼傷口來治療狂犬病的方法,這也為後來科學證明狂犬腦里含有抗狂犬病毒的物質。《肘後方》經陶弘景增補為《肘後百一方》,「取佛書人有四大,一大輒有一百一病之義名之」 (《直齋書錄解題》)。以後金代楊用道又取唐慎微《證類本草》中所附藥方,加以增補,名為《附廣肘後備急方》,足見這部書為歷代醫學家所重視。

陶弘景(456-536年)丹陽秣陵(江蘇南京)人。弘景知識廣博,是南朝著名的道教學者。史稱其尤明「醫術本草」。(《梁書》本傳)他的醫藥學著作有《本草集注》,增補葛洪《肘後方》為《肘後百一方》,還有《葯總訣》、《效驗施用藥方》、《集金丹黃白要方》、《服草木雜葯法》、《靈方秘奧》等。

如上所述,由漢代結集的一部古代藥典《神農本草經》載有藥物三百六十五種,分為上中下三品,這一分類法受煉丹方士的影響,認為上品葯服之可以成仙,顯然是不科學的。《本草》經過漢魏晉以來的歷代傳抄,字義殘缺,品次錯雜,弄得很混亂。陶弘景是精通藥物學的,他在《本草》學上的貢獻是:(一)整理了《神農本草》,陶弘景在《本草集注》中改變了把藥物按上中下三品分類的方法,他根據藥物種類的不同分為玉石、草木、蟲獸、米食、果、菜及有名未用七大類,這種分類法顯然比三品法更科學、更明確一些。以後唐代的《新修本草》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的分類都是在這基礎上加以改進的。(二)根據漢魏晉以來幾個世紀許多名醫用藥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於《神農本草》三百六十五種藥物之外,又增補了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取名為《名醫別錄》,把《本草》中藥物發展成七百三十種。(三)對藥物的性能、形狀、特徵、產地都加以說明。對於一種藥物有多種性能的,就以它主要的功能為本。中醫在用藥上本有君、臣、佐使的分別。但在《神農本草》中則以上品為君,中品為臣,下品為佐使,這種機械的劃分顯然是受了煉丹家方士的影響。陶弘景以藥物主治之病來確其性能,如治黃疸病的葯有茵陳、梔子等,祛風的用藥有防風、防己、獨活等。這是對《本草》學的一個重要的發展。(四)在藥物的配伍使用上,以主治之葯為君,輔助的藥物為臣、佐使,又根據人的老少、男女、身體的虛實以及各地的生活習慣、環境的不同進行辨證論治,發展了《本草》學。

隋唐之際的著名醫學家孫思邈(581—682年)。他隱於太白山,學道鍊氣,精於醫藥。著《備急千金方》三十卷、《千金翼方》三十卷。

後來我們就在《禮記》禮器篇孔穎達疏中看到這樣一段文字:「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為灶神。」於是灶神就正式在這個階段於人間顯化露名了。也有「黃帝作灶,死為灶神」的記載。總之灶王爺就這樣的來到了人間,住在每家每戶,處理著「有的吃、不用為吃愁、吃完不生病且健康」等種種的問題了。

三、灶神職責略考

灶神上通於天闕,下入於幽冥,中可以察人情萬事,錄人功過。於庚申甲子日均要奏上蒼,由三屍神總結彙報。東晉葛洪《抱朴子內篇》的《微旨》稱:「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

《東廚司命燈儀》中有句稱,「灶神職重,秉下民倚伏之權」,「在天為七元之使者,遞日奉萬事於宸庭」,「迭主陰陽,雖善善惡惡,均在修為;然是是非非,必恭記錄」。

清代的《敬灶全書》則稱,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

四、道教中的灶神信仰

在道觀里用齋,分為三種形式:一便堂、二過堂、三過大堂。簡簡單單沒有拘束,稱之為便堂;羅列威儀嚴整有序,稱之為過堂;臘月廿五向後至正月初五,「神落地」,則要過大堂。

在過齋堂時,道眾排班,心中默誦「香廚妙供天尊」或「三元赦罪天尊」或「玉皇赦罪天尊」。進齋堂後,拜過灶神吟經誦《供養咒》後才可以食用。飯後誦《結齋咒》,拜謝灶神,保持嚴肅謹慎,恭敬一切。

在道教,有諸如《祀灶科儀》之類的法事活動,其意義都是希望灶神爺賜福消災。

五、灶王爺與人的「互動」

中國傳統節日有非常多,尤以臘月和正月的節日最多。因為臘月是年尾,正月是年頭。年尾要有個好收關,年頭要有個好開始,所以一些重大的節日就這樣被這兩個月份「承包了」。臘月的節日從臘八開始吃臘八粥作為整體節日的「預熱」,正式的一連串的慶祝就從臘月二十三開始了。臘月歌說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從糖瓜粘的那一刻起,節日的「焰火」自此點燃。

為什麼二十三,糖瓜粘呢?因為臘月二十三這天是祭灶日(也有臘月二十四祭灶的),民間說臘月二十三是小年,而灶王爺會在小年這天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彙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以定賞罰功過。於是呢,民間就在各家各戶的灶王爺像或灶王板前面,擺上「雞鴨魚肉蝦,蛋果糖酒茶」來供奉灶王爺。並且在灶王爺的嘴上塗抹上「糖蜂蜜甜瓜」等,期望灶王爺能夠「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出家奏善果,回宮降吉祥。」

和諧是民眾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諧的社會裡,不僅人人心情愉快、處處溫暖融洽,而且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也會大大提高,社會秩序穩定而協調。在中國各個朝代幾千年的歷史交替中,和諧不僅是先人們為人處世、治理國家的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綿延幾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諧也是中華民族的人文主題,天時地利人和、家和萬事興……都體現了自古以來中國老百姓的共同夢想。安寧、穩定的和諧環境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礎,也是人類活動和生活的必要條件。離開和諧,社會無從發展,個人也得不到幸福。

人們以這種期盼,來祈求得到灶王的護佑,天神的賜福,保佑一家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在供品供奉完畢,抹好糖後,人們就將灶王爺的畫像請下來焚化掉,送灶王上天。然後在年三十的子時貼上新的灶王像,以表示將灶王爺從新請回家中,保佑家裡新一年的安康。

六、灶王爺還是灶王奶?灶經中的灶王形象

灶王像,我們見到的基本有三種類型,一個是灶王爺坐在門庭中與童子們其樂融融的「年畫像」;二是灶王爺一個人坐在那裡,持著法器,並露出慈祥而又甜美的笑容的「溫和像」;三是灶王爺與灶王奶奶坐在一起,各持法器的「夫妻像」。那「灶王爺」究竟是男是女呢?我們可以在《道藏》中找尋下灶王的本來面目。

在《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有一部經書名為《太上洞真安灶經》,裡面記載了灶王爺的事迹。我們首先看下太上元始至尊登麟駕羽軒,降崑崙之山金銀之壇,座眾寶之台,時感十方三界神仙朝元拱御。有炊母神母,上言丹陛,稱以夙生慶幸,統御人間,受北帝下部之職,為五帝司命之官,應天曹為直符之使,變飲血茹毛之化,就煉生還熟之餐,錄世人功過之因,上逐月晦朔之事,每被凡情俗態觸犯者,多敢以上言,伏候聖旨。

太上曰:夫人宅者覆也,屋者居也,室者止也,舍者吉也,世上人民,秪知峻宇雕牆,妄施綺麗,殊不知司命灶君主鎮中堂,唯好清凈,匡護黎民。凡人若能慎護廚灶,無令銅鐵刀斧之器,飛禽走獸之毛,不凈柴薪厭穢之水,若犯忌諱,能令家宅不安,人口暴病。其儀每月按祭灶,吉日良夜,可用鍋安凈水,座布香茆,列案焚香,供養酒果,召請五帝司命之主,六癸神女之靈,如對真靈,宣示咒曰:

北帝上靈,六癸神女。臣今祭祀,可以為主。神水洋洋,香燈齊舉。仰望靈軒,來臨醮所。

咒畢,用柳枝沾水,灑於醮席。又咒曰:泠泠陳月食,精膳難思議,五香清浄水,芬芬柳灑之。

如是依經轉誦,對聖披陳,能保父慈子孝,夫唱婦隨,兄恭弟順,尊卑稟序,大小相承,人凶歡悅,家道昌隆,骨肉安棲,寢膳和泰,豈慮靈神惡鬼,興禍害人。切忌高聲大語,觸諱冒殃,厭穢腥膻,無令觸犯,即令引鬼招魔,返受殃災。於是明宣聖旨,重宣偈曰:

道與生相保,生與道相保。安宅是安身,愛身是愛道。司命若歸依,千邪無路到。炊母六癸神,飲食真神奧。安靜和真和,長生老非老。

是時,上帝說經即畢,三界群仙,炊母神母,願承聖旨,永當奉行。」

關於行氣的要領,綜合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1)吸氣曰納,出氣曰吐。「吐故納新」即吐出碳氣,吸納新鮮氧氣。納時深吸至於丹田,然後徐徐吐出廢氣。吐氣有吹、呼、唏、呵、噓、呬六種方法。《養性延命錄》雲:「凡行氣以鼻內(納)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呼吸之法要細、長、深、勻。吸氣時要細微徐緩,不可聞聲,葛洪所謂以鴻毛著鼻口上而鴻毛不動。深者謂吸氣深入達於臍下丹田。勻謂呼吸要勻稱。細微、徐緩、深長、勻稱,此即道家所謂「綿綿若存」。

(2)行氣宜在早上林間,空氣清新的地方鍛煉。古人稱:「從夜半至日中為生氣」。(《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司馬承禎謂:「凡導引當以丑後卯前,天氣清和時為之。」(《導引論》

(3)導引行氣是把肢體運動、乾浴、按摩與氣功,內外結合起來。《導引經》說清旦起來,叩齒、閉目握固、調息、導引正是講的內外功的結合。

(4)行氣要節食,不宜過飽。《養性延命錄》雲:「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動其形,和其氣」。

(5)行氣要注意意念活動,要把調息練氣與練心(思想、意念)結合起來。意念活動在道教叫「存思」、「存想」、「存神」。《老君存思圖》雲: 「為學之基,以存思為首。」(《雲笈七籤》卷四十三引)存思又叫凝神,神定則氣住,練功家要求意守丹田或意守某關,在道書中又稱「守一」。《抱朴子?地真》雲:「思一至飢,一與之糧。」道教加以神秘化就有「思玄一」存諸神等說,其實就是使精神專一,凝神聚氣。道家以耳為精竅,目為神竅,口為氣竅。意動形搖則傷氣;目動心搖則傷神;邪思精搖則傷精。故《莊子》雲:「勿搖汝精,乃可長生」。(《在宥》)意念專一則耳不聞,可以保精;口不言,可以保氣;目不視,可以保神。心靜守一則氣平,氣平則息勻,息勻則氣聚,氣聚則凝神,神氣合一,性命歸根。所以「存思」的要點在排除雜念,閉目內視,所謂「智靜神凝,除欲中凈」。(《老君存思圖》)《神仙絕穀食氣經》說:「諸行氣皆無令意中有忿怒愁憂。忿怒愁憂,則氣亂;氣亂則逆。思一,則正氣來至;正氣來至,則口中甘香;口中甘香,則津液多生而鼻息微長;鼻息微長,則五臟安;五臟安,則氣各順理。如法為,長生久壽。」(《雲笈七籤》卷五十九引)所以行氣功要精神上輕鬆愉快,心情安靜,排除一切煩惱和雜念,常保心氣和平,這樣練功持之以恆,自可健康長壽。《清靜經》曰:「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故能寡慾則心平氣和,心靜而神自清。因之,清心寡欲,意念專一,是行氣功的前提條件。

概括起來,可以這樣說:導引行氣就是現在的氣功、保健按摩、柔軟體操、武術鍛煉等結合起來的一套保健強身之術。導引行氣如能長期堅持鍛煉,無疑能夠增強體質,防病治病,可以卻老延年。但道教認為可以長生不死,顯然是妄誕的。漢代的王充就批判過道家以為導氣養性可以度世不死的虛妄。(見《論衡?道虛》)葛洪認為行氣導引「可令內疾不起,風濕不犯」,「可以延年遲死耳,不得仙也。」(《抱朴子?極言》)行氣重視意念活動,意念活動是心理衛生的保健法,把人的心理與生理密切結合起來,說明古人在長期的實踐經驗中對人的心理與生理的關係上已有較深的理解。

房中、服食、導引行氣等都是道教修鍊養生之術。但是「好事之徒,各仗其所長,知玄素之術者,則曰唯房中之術,可以度世矣;明吐納之道者,則曰唯行氣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則曰唯導引可以難老矣;知草木之方者,則曰唯藥餌可以無窮矣;學道之不成就,由乎偏枯之若此也」。(《抱朴子?微旨》)葛洪說這些淺見之人,總是強調自己知道的一點,認為就可以成仙,其實乃是片面之論。精、氣、神是構成人的生命的三大要素,所以道教的修鍊貴在愛精、保氣、全神。房中的目的在愛精,導引行氣在保氣,服食藥餌是綜合性的,既可治病,又可固精、保氣、全神。《抱朴子?雜應》說:「養生之盡理者,既將服神葯,又行氣不懈,朝夕導引,以宣動榮衛,使無輟閡,加以房中之術,節量飲食,不犯風濕,不患所不能,如此可以不病」。葛洪認為人的身體是個有機體,各方面密切聯繫著,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如像治理國家,必須「文武禮律」互相配合,不能有所偏廢。如像音樂一樣,必須五音配合,才能成曲調。養生也是這樣,應該把服食藥餌、導引行氣、房中之術等結合起來,才能收到防病、治病、強身、延年的效果。

道教在養生方面有許多值得重視的寶貴經驗和知識。如青牛道士封君達說:「體欲常勞,食慾常少。勞無過極,少無過虛(飢餓——引者)。去肥濃,節咸酸,減思慮,損喜怒,除馳逐,慎房室」。張湛《養生集敘》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日養形,四日導引,五日言語,六曰飲食,七日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十曰禁忌。」(並《養性延命錄》引)袁了凡講聚精養生之道:「一曰寡慾,二曰節勞,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指清淡之味——引者)。(《攝生三要》)這些都是養生經驗的總結,是頗有價值的。道教的長生成仙之說,當然是虛妄的,但如服食中包含著許多醫藥和食療保健的知識,導引行氣是氣功、保健功與按摩相結合的強身治病的方法,房中是性醫學的知識,這裡面都包含著一些有價值的東西。我們應該珍視這分文化遺產,剔除其虛妄迷信的東西,發揚其科學的內容。

這部經的篇幅不長,裡面講述的是元始天尊在昆崙山金銀壇上,眾真前來朝拜,是有炊母神母上言丹陛。注意,這裡面的灶神形象為灶母,是女神像。灶母對元始天尊說「我受北帝下部之職,為五帝司命之官,應天曹為直符之使,變飲血茹毛之化,就煉生還熟之餐,錄世人功過之因」種種事因,之後元始天尊又回復道「夫人宅者覆也,屋者居也,室者止也,舍者吉也,世上人民,殊不知司命灶君主鎮中堂,唯好清凈,匡護黎民。」

要人忌諱的和要遵守的種種「原則方法」最後天尊說到「道與生相保,生與道相保。安宅是安身,愛身是愛道。司命若歸依,千邪無路到。炊母六癸神,飲食真神奧。安靜和真和,長生老非老。」作為結尾。從這段經文中可以看出三點,第一,灶神是女神形象;第二灶神很愛乾淨。第三安宅是安身,愛身是愛道。身與宅與道都是要重視的。我們再看下一部經典。在《正統道藏、洞玄部、本文類》中有一部《太上靈寶補謝灶王經》,我們看下這部道經裡面的灶神是「爺爺」還是「奶奶」。

道言:昔登崑崙之山,有一老母獨處其中,莫知其由。是時即有妙行真人,上白天尊曰:此之老母,未審復是何人,獨住此山,殊無畏懼。

天尊曰:惟此老母,是名種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統五行,達於神明,觀乎二炁,在天則為天帝,在人間乃為司命。又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職祿。又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時辰,普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日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悉是此母也。凡人家灶皆有禁忌,若不忌之,此母能致禍殃,弗可免也。

妙行真人曰:凡人家灶,未審有何忌諱?敢問斯言,幸垂教示。臣見眾生,安知其趣,願將告諸濁世男女,普令忌之,得諧安穩。

天尊曰:子可諦受,凡人家灶,不可以雞毛犬骨頭髮,刀斧不凈柴薪,穢污等物,觸犯灶神,即致男女不安,經求無利,疾患瘡痍,癲狂瘴疫,眼目昏昧,夢想顛倒,田蠶不收,六畜虛耗,令客鬼無懼,亂入宅中,雞犬作怪,盜賊侵欺,口舌妄起,男女邪迷,官府禁錮,家業流亡,皆為觸犯所致。若有此難,急宜謝之,可請東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黃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廚靈灶,地廚神灶,天帝嬌男嬌女,囪中童子,童男童女,曾灶祖灶,灶公灶母,灶夫灶婦,灶子灶孫,家灶外灶,大灶小灶,長灶短灶,新灶舊灶,五方游奕灶君,左右將軍,炊濤神女,前後直符,灶君小使,進火神母,游火童子,灶家娘子,姊妹新婦,七十二灶侍從,神眾弟子,來解此厄。

天尊再告真人曰:末世男女,衝突灶君,有災有患,皆須清凈,掃灑明燈,燒香請道士轉經,呼召灶君眷屬名字,奏獻錢財,或供飲食,為人所利,子之所受,深宜諦焉。妙行真人乃稽首聽命,信受奉行。這部經講的是「昔時眾神登昆崙山,有一位老母獨處山中,不知原因。於是妙行真人啟稟天尊問此老母是何人,獨住山中,無有畏懼。之後天尊對妙行真人說」這位老母,是種火之母。在天上則為天帝,在人間乃是司命之神。同時屬於北斗七元君的使者,主人壽命長短,富貴貧賤,掌人職祿等事。同時有五帝灶君,管人住宅。

妙行真人再問說,若人因為種種事冒犯了灶神怎麼辦呢?天尊就說世人可以請東方青帝灶君,南方赤帝灶君,西方白帝灶君,北方黑帝灶君,中央黃帝灶君,五方五帝灶君夫人,天廚靈灶,地廚神灶,天帝嬌男嬌女,囪中童子,童男童女,曾灶祖灶等來解除病患災厄。最後天尊說偈「天帝臨位,司命灶君。世人恭敬,福祿咸臻。去除災難,疫癘潛奔。仰依誨示,普得安存」以此作為結束。在這部經中我們可以發現灶神也為女神,為「老母」。但其下屬部門有眾多灶神,灶公灶母都在其中。而我們現在所供奉的灶神像多為男神形象,可能是因為灶神為「一家之主」,一家之主以一個老爺爺的形象出現會更符合「民情」些。所以以老爺爺的形象出現最多。

七、當今社會灶神也要「安奉」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在物質社會和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下,人們對於「高質量」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然而「高」也只限在物質享受與金錢上。城市裡不乏有「家中不開火,「市」上無炊煙」的現象。不在家做飯,去飯店吃,即省時省力又好吃又好看。人們似乎忘卻了自家廚房的美和烹飪的香,忘卻了廚房灶台對於居家人的特殊重要性。古代起灶生火煮飯是寓意著家庭的興旺與幸福。

人口多並且很幸福才會炊煙裊裊,家中才會其樂融融。廚房都忘卻了,就更別提灶神了。不過還好,還有部分城市農村依舊保留著祭灶供灶的習俗。這不單單是一種有神論,更是一種傳統文化中對「家」概念的認可與信奉,是對先民們「家和」文化的尊重和敬仰。家家都有灶神,供與不供,都在那裡,保佑著一家的安康;家家都有灶神,供與不供,也就在那裡,祝福著一家的美滿。灶王也依舊會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不反對在外面吃,多提倡在家裡做。或許這是與爸媽,妻子兒女相處溝通的一個重要步驟,也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家庭的重要「幸福音符」。

道教ID:daoismcn

福生無量天尊

青陽道人

修行交流,請加道長私人微信,長按左側二維碼添加。

文章整理 | 青玄 編輯排版 | 青素

道教是天尊對人間最慈悲的叮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 的精彩文章:

我們被科學主義洗腦得多徹底,連拿三柱香都覺得愚昧!
一言一詩一心境,一山一水度餘生!

TAG:道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