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泰特英國美術館-2:拉斐爾前派和他們筆下那些與眾不同的女性

泰特英國美術館-2:拉斐爾前派和他們筆下那些與眾不同的女性

泰特英國美術館-1:原來他才是印象派的鼻祖,比莫奈他們早了幾十年

Ophelia

Ophelia

Natalie Merchant

00:00/05:11

19世紀英國最突出的畫家除去特納就是拉斐爾前派,要看他們的畫,沒有其它地方比得了泰特英國美術館的館藏這麼豐富。特納的作品我們已經在專門的展區看過了,現在就把目光集中到拉斐爾前派的幾幅名畫上。1848年,同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生的青年畫家亨特、米萊和羅塞蒂認為真正的藝術存在於拉斐爾之前的文藝復興初期,那時的作品感情真摯、形象樸實生動,於是創立了拉斐爾前派兄弟會。在他們三人之中,最有天分的便是米萊,他也是三人中最年輕的一位。

約翰·艾佛雷特·米萊11歲進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成為該院有史以來年齡最小的學生。這幅《奧菲莉婭》創作於1852年,那一年米萊23歲。奧菲莉婭是莎士比亞經典戲劇《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御前大臣的女兒,哈姆雷特的戀人。她父親被哈姆雷特誤殺後,奧菲莉婭精神失常,失足跌入溪中溺死,畫中表現的就是這一時刻。整個畫面自然平靜,表現出奧菲莉婭擺脫罪惡深重的塵世後的安詳。此畫筆法精湛寫實,一經問世即震驚英國畫壇,從此奠定了米萊在繪畫領域的地位。

但丁·加百利·羅塞蒂比米萊大一歲,不僅是位畫家,還是極具個性的詩人。他出生在義大利裔家族,但丁是這個家族的偶像,因此給他起了這個名字。羅塞蒂本人也非常喜歡但丁,1861年他將但丁的《新生》翻譯成英文出版。此畫中的女子是他的模特妻子伊麗莎白·希達爾,她就是米萊《奧菲莉婭》的模特。希達爾因病染上毒癮,1862年死於過量服用鴉片酊。羅塞蒂的這幅《貝婭特·比阿特麗克斯》是在妻子去世兩年後創作的,他在此畫中再現了摯愛的妻子,將其描繪成但丁《新生》中的夢幻情人貝婭特麗齊。此畫名翻譯成英文就是「祝福貝婭特麗齊」。畫中日晷為9點,正是希達爾死亡的時刻,帶有光環的鴿子寓意聖靈,它銜來罌粟放在主人公膝頭,暗示希達爾的死因。鴿子為紅色代表激情,主人公衣服為綠色象徵希望和生命。背景是但丁與情人走在佛羅倫薩的舊橋附近,彷彿夢境一般。

這幅《心愛的人》畫的是一位新娘,她用手撩開頭髮以吸引人們的目光。新娘的兩旁和身後是四位伴娘,前面是個聽差的小孩。畫家通過新娘身前的非洲小孩和身後的黑皮膚伴娘突出了主人公白皙的皮膚和美麗的容顏。

威廉·霍爾曼·亨特是三位中最年長的一個,這裡有他的幾幅風景畫。《伊維爾的麥田》創作於1849年,藍色的天空、黃色的麥田和紅色的農夫,強烈的色彩給人一種極強的視覺衝擊力。

《我們的英國海岸》又名《迷途的羊群》,創作於1852年。描繪了英格蘭東南部蘇塞克斯海岸風光,以及懸崖上一群迷路的綿羊。

受到三位畫家的影響,一些原本學院派的畫家也轉而投身拉斐爾前派,其中最突出的一位便是約翰·威廉·沃特豪斯(John William Waterhouse,1849-1917)。沃特豪斯出生在羅馬,但父母都是英國畫家,5歲時全家返回倫敦居住,22歲時如願考上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最初他的繪畫是古典主義風格,擅長繪製古希臘、古羅馬神話中的人物形象,後來才逐漸轉向拉斐爾前派。

這幅《夏洛特姑娘》是他的成名作,創作於1888年,題材選自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桂冠詩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的同名長詩。這首詩講的是亞瑟王傳奇中的一段愛情故事。夏洛特島上有位姑娘因魔咒被困在塔中,魔咒禁止她看真實世界,只能通過塔中的魔鏡了解外面。與夏洛特島以河相連的是亞瑟王的城堡,有一天亞瑟王手下的圓桌騎士蘭斯洛特走出城堡,姑娘在鏡中看到後對他一見鍾情,竟不顧一切地跑到窗前向城堡眺望。結果魔咒降臨,魔鏡崩碎,姑娘將因血液慢慢凝固而亡。此時的姑娘衝下高塔,跑到岸邊迅速在船頭刻下「夏洛特姑娘」幾個字,然後坐到船上,讓船順流漂向城堡。沃特豪斯的這幅畫表現的就是這一時刻。此後,城堡的人在驚恐中迎來這條載著一具女屍的小船,只有騎士蘭斯洛特見到後沉思片刻喃喃自語:「她有一張可愛的臉,願上帝的慈悲與她同在。」

這幅《聖埃烏拉利亞》也是沃特豪斯的作品。關於這位聖女的故事,我們在巴塞羅那參觀聖埃烏拉利亞主教座堂時已經了解過。公元2世紀,古羅馬帝國為控制伊比利亞半島,對基督徒進行迫害。年僅13歲的埃烏拉利亞不願背叛信仰,寧死不屈。她受到各種刑罰殘忍虐待,直至最後被折磨而死。傳說她受難時正值仲春,上天不忍其受辱,忽降大雪以遮蓋其裸體。畫家通過把聖女獨自放在近景,而將行刑的士兵與圍觀者全都推向遠景,很好地突出了主要人物。一群鴿子飛到聖女身邊,代表聖潔,同時也意味著聖女的靈魂升上天堂。

那一時期的學院派畫家也有不少,雖然知名度沒有那麼大,但作品的感染力,甚至創新性其實一點兒也不差,比如古典主義畫家亞瑟·海克(Arthur Hacker,1858-1919)。海克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後來又到巴黎學習繪畫,他很好地將法國印象主義推崇的外光派和英國學院派的理想主義結合在一起。他的這幅《天使報喜》不同於以往的主流表現方式,而是根據主流教會並不承認的《原始雅各福音書》所述:瑪利亞在井邊打水時,收到一位看不見的天使前來報喜。因此我們在畫中看到披著白紗的瑪利亞沒有看天使,而是直視觀眾,大天使加百利則從她身後飛來,手舉百合花。瑪利亞的眉眼清晰深邃,好像現代人畫的煙熏妝一樣,表現出的是柔弱、孤寂和單純,因為沒有看到天使,也不必帶有任何謙卑的姿態。天使的身影彷彿做了一些虛化的處理,仙兒一般地從後方飄來,帶給人一種精靈般悠遠神秘的感覺。

這幅《康乃馨、百合、百合、玫瑰》被泰特英國美術館製作成宣傳畫掛在美術館周邊,它也的確非常討人喜愛,包括主題和色彩。它是國籍在美國但長期活躍於英國的約翰·辛格尓·薩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1856-1925)所繪,完成於1886年,名稱取自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詞。畫面中兩個小姑娘正在傍晚的花園裡點亮手中的紙燈籠。為了將傍晚的光線畫好,薩金特從1885年的9月到11月,每天在花園裡畫上幾分鐘,花園裡的花兒謝了,他就換上假花繼續作畫。最終這幅畫成為他的首個被公共博物館收購的作品。

19世紀末,英國的很多畫家都受法國影響,紛紛跑到戶外捕捉自然光下的人物和景色。喬治·克勞森(George Clausen,1852-1944)推崇法國的自然主義,畫了不少帶有鄉土氣息的作品。這幅《門口的女孩》繪於1889年,表現的是一個農村女孩站在院門口,茫然地望著外面,身後應該是她的父母。此時的她彷彿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思索自己未來的道路。

這幅《棕色的眼睛》創作於1891年,同樣是一副茫然的表情。畫家希望在最自然的狀態下捕捉人物的內心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蟲游世界 的精彩文章:

去兩牙前不可不看的書與片之:人文篇
原來他才是印象派的鼻祖,比莫奈他們早了幾十年

TAG:書蟲游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