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越戰爭期間,邊境上有一個幾次差點大打出手的「火藥桶」

中越戰爭期間,邊境上有一個幾次差點大打出手的「火藥桶」

在1980年代,發生了著名的雲南邊境兩山作戰(老山、者陰山作戰,因主要戰場在老山,坊間俗稱老山輪戰),中國人民解放軍和越南軍隊在兩山地區大打出手,長期陣地戰對峙,綿延持續達5年多,成為一代人難忘的記憶。

越南北部邊境與中國接壤,地圖距離全長1347公里。其中廣西段界地圖距離全長637公里,實地距離全長1020公里;雲南段界地圖距離全長710公里,實地距離全長1353公里。兩山作戰發生在雲南段邊境,老山英雄如雷貫耳,麻栗坡上風雲激蕩,成為一個時代的重要標誌。然而呢,同一時期廣西段邊境發生了什麼事,卻少有人了解。實際上,廣西段邊境同樣戰雲密布,而且還有一個幾次差點大打出手的「火藥桶」。

在廣西龍州縣下棟鄉西南邊境,有一座高山,名叫靠矛山。該山東西走向,有大小十餘個山頭,主峰海拔823米,能俯瞰周圍20餘公裡邊境,是重要的邊境制高點。靠矛山地區東高西低,山體狹長,山脊甚窄,谷深坡陡,植被茂密,觀察不便,機動困難,地勢非常險要。

本來靠矛山是邊境騎線點,主峰中分,一家一半,且不派駐軍。但隨著兩國關係失和,自1977年起,越軍就佔領了靠矛山各高地,並大修工事,密布武器,磨刀備戰,時不時向我境內開槍開炮挑釁,成為其前沿的一個侵略橋頭堡。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發起時,解放軍武漢軍區第43軍129師配屬給廣州軍區,奉命在班腮、靠矛山方向攻擊拔點,配合軍區主力部隊圍殲高平守敵。其中在靠矛山地區,越軍部署了地方軍一個連兵力,在各高地上構築了20餘個掩蔽部、火力點和數道塹壕,以交通壕相連接,配置高射機槍、輕重機槍、60迫擊炮、40火箭筒等火器,形成交叉火網,憑險據守。

第43軍129師研究了靠矛山的地形、敵情,決心組織一個加強營兵力,由師指揮所直接指揮,以主力同時從兩翼發起進攻,並以一部兵力向主峰側後迂迴,先攻下主峰,突破邊境,再沿山脊向其他高地發展進攻。

1979年2月17日拂曉,129師部隊向靠矛山發起突擊。經過4個小時戰鬥,攻佔靠矛山主峰及各主要高地,打垮越軍一個連,擊斃敵上尉副營長以下85人,繳獲武器裝備、各種彈藥及用軍物資一批,勝利撕開了突破口,保障主力部隊向縱深挺進。

自衛反擊戰結束後,我軍撤回國內,並且希望通過談判解決兩國間的問題,沒有在靠矛山等邊境騎線點上駐軍。然而越軍毫不領情,捲土重來,又佔領了靠矛山地區,繼續向我國挑釁,造成邊境長期緊張。

1984年4月,根據軍委命令,同時在雲南、廣西方向發起規模較大的拔點還擊作戰,嚴懲越軍的挑釁,並在戰略上支援南方柬泰抗戰。其中雲南方向選擇的戰場是老山、者陰山地區,廣西方向選擇的戰場就是靠矛山地區。為了完成這次作戰任務,在廣西方向集結了廣州軍區野戰部隊第41軍、廣西軍區所屬陸軍133師,並加強了數量較多的保障部隊,周密偵察,仔細研究,慎重部署,準備對靠矛山發起雷霆一擊。

到了4月28日,雲南部隊按時發起老山拔點作戰。但靠矛山地區突降暴雨,山洪傾瀉,對作戰產生了嚴重影響。另外根據云南方向的作戰進展,加上上級還掌握了其他一些不利於戰鬥的情況,最後取消了靠矛山拔點作戰的任務,轉為以積極的炮擊行動和偵察襲擾牽制當面越軍。

對於越方來說,靠矛山既是邊境重要制高點,又靠近越北交通動脈4號公路,一旦有失,高平和諒山兩個省會重鎮的聯繫將受到嚴重威脅,可能重蹈1979年戰爭的覆轍。因此,越軍高層對靠矛山方向的重視不亞於對老山方向,在這一地區長期部署重兵,一旦我軍發起拔點進攻,必然會拚死爭奪。在緊張對峙的同時,靠矛山地區進行了長期的互相炮擊、小規模騷擾戰鬥、特工作戰和偵察作戰,雙方都有不少傷亡。其中1984年4月、1985年2月和1986年1月的時候最為緊張,兩軍都準備大打出手,直到最後關頭才降低了衝突規模。

從事後多年來看,中方發起兩山作戰主要是出於戰略目的,要製造一個長期牽制越軍的「傷口」,以支援柬泰抗戰,同時控制邊境主動,鍛煉部隊。那麼,有一兩個這樣的「傷口」也就能達到主要目的了,沒有必要在上千公裡邊境四處出擊,徒增傷亡。靠矛山地區除了海拔沒有老山高外,其他作戰條件都很不利,戰鬥困難還甚於老山方向。據說當時參戰部隊已經準備了3000口棺木,連墓穴都選好了。突擊隊知道此戰九死一生,留血書,發誓言,喝酒壯行,場面極為悲壯。幸好,靠矛山這個四處冒煙的「火藥桶」最終還是沒有爆炸,使很多年青的生命幸運地看到了和平曙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沈聽雪 的精彩文章:

對越反擊戰揭秘:1979年越南的對華軍事戰略
62個小時奪取第一座越南省會城市,解放軍是如何做到的

TAG:沈聽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