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臨湖老街的前世今生——千年大冶老街余府路

臨湖老街的前世今生——千年大冶老街余府路

從五馬坊(原大冶稅務局舊址)經縣衙門(原大冶人武部所在地)、萬止齋祠堂(原大冶公安局舊址)過城隍廟(原大冶城關派出所舊址)到舊吏坊(新華書店舊址),過去是一條臨湖石板路,被稱為余府街。

余府路的得名,是因為清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戶部尚書余國柱的府邸正好建在城隍廟與舊吏坊之間。1949年前,余府路一直沿用舊時稱謂。解放後,余府街改稱為「和平街」。1966年和平街改為反修街,1975年反修街複名為和平街,2005年和平街又恢復原名稱為「余府路」沿用至今。

過去的余府路連接杉樹排碼頭,水運便利,是老大冶的政治、經濟、文化、商貿中心。

臨湖老街的前世今生——千年大冶老街余府路

現代化進程抹去時光老繭

從墈頭綠茵長廊「T」字型喇叭口,走進余府路,平整寬闊的街道兩旁,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繁華商鋪比比皆是,現代都市情景撲面而來。這條曾經容納有大冶最高權力機構的縣衙門、最高朝廷官員府邸的豪華民房、最為熱鬧的人氣場所城隍廟以及最負盛名的聖人祠堂的老街,早已不復當年的舊貌了。

從這裡進入余府路,首先會經過杉樹排街。杉樹排街,從古時青龍門經過南門歸市巷到五馬坊,今黨校門口一條街。過去,因該地臨水,是繁忙的航運碼頭,路旁常常堆放著杉樹、木炭,故而得名。

「這種說法不完全正確。」94歲的老人金先成,祖籍大冶茗山鄉人。十幾歲的時候,就經常從家鄉坐船,到城區賣棉布。他說,過去的杉樹排一帶,都是水域,從長江運進來的杉樹木排,都是紮成躉船樣式的,大部分放在水中浸泡,木排上還能建房住人家,乃至種植蔬菜。

過杉樹排街口,行四五十米,右拐,沿著坡路而上,就到了原大冶武裝部舊址,也就是早期的大冶縣衙舊址——將軍嶺。這裡地勢較高,有一片寬闊的場地。如今,這裡建成了銅都山莊小區,小區內高樓林立,地下是停車庫。只有那靠近北側的高高山牆,依稀還有些古老的痕迹。

從《同治版 大冶縣誌》「清 大冶縣城圖」看出,舊時的縣衙背靠將軍嶺,府門朝東開,門外三面環水。縣衙呈「T」字型結構,內有大堂、二堂、三堂、四堂、禮廳、花廳、論秀堂、閱卷所等。

當年,余國柱的相爺府邸就建在余府路的城隍廟與舊吏坊之間,與縣衙門相距不遠。相爺府邸的建築規模、樣式,遠遠超過了將軍嶺上的縣衙門,外人看去,縣衙門不過是相爺府高高在上的一個門房、家丁,顯示不出衙門的威嚴來。

「幾十年的滄桑變遷,余府路完全看不出當年的面貌了。」金先成老人回憶說,當年的余府路,不過三四米寬左右,兩邊都是低矮的商鋪,上面有一閣樓。商鋪主要出售日用雜貨,有油鹽醬醋茶等,也有布莊、藥鋪等。城隍廟的小吃店居多。解放前,日本人還在這條街修建了一所天主教堂。解放後,這條街的標誌建築還有新華書店、敬業場等。再後來,大冶公安局、大冶人民檢察院、大冶人民法院,都在這條街上,成了執法機關的聚集地。

的確,如今的余府路,早已沒有了老人記憶中的那些建築物了,代之而起的到處是現代民房。偶爾從一些小巷中走進去,比逼仄的巷道中左轉右拐,還有一些的低矮的老房子,殘存一些老輩居民生活的跡象。

城市的快速發展,免不了老街中的民居和商鋪的拆舊改新,這是時代發展的需求和文明的進程。只是在越來越都市化的今天,隨著老民居的遠去,城市的歷史鏡像和音符,也越來越遠離了市民的視覺和聽覺了。

臨湖老街的前世今生——千年大冶老街余府路

百年滄桑洗去「余府」輝煌

余府路的街名雖然幾經變遷,面貌也今非昔比,但提起這條街,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清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戶部尚書余國柱,大冶歷史上著名的「三閣老」之首。

據大冶民俗學家余炳賢先生考證說:千年大冶雖然在宋代出過萬止齋「一賢」,但他畢竟只是一個理學學者,沒有做過大官;明朝呂調陽倒是官居一品,但他只是祖籍大冶,實際上籍貫是廣西桂林。清朝柯瑾儘管才智過人,號稱拜相,但也只是做到兵科給事中。像余國柱相爺那樣在大冶土生土長而官居一品,身為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的,唯有一人。

余氏宗譜記載,余國柱小名余龍柱,生於明天啟五年(公元1625年)。父親余順明,明代舉人,順治6年任華容縣令,在鄂東南文壇頗負盛名;祖余玉節,萬曆29年進士,南贛巡撫,半生為官,清正謹慎,法身自如;曾祖余必迪為人靄吉純厚,用急好施,與五子余玉成一起,畢生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相傳從茗山鱭魚地算起,北到保安,南到談橋、金牛,東到大冶縣城的大大小小石砌拱橋、平橋36座,全部為余家捐修援建,後因工程浩大,家財散盡,余家遂逐漸中落。

出生於這樣的家庭,成長於這樣的環境,余國柱自小志向遠大。《武昌府志》說,當時與國柱父親余順明過從甚密的武昌府名文人陳百史、艾千子、譚夏等人一致看好余國柱,說他是「國之輔器」,「龍柱」改「國柱」就是他們給國柱的十歲賀禮。

余國柱5歲入學,長大後從縣試、府試、院試一直到鄉試,一路過關斬將,連連奪魁。於1652年28歲時參加殿試,順利通過進士考試,獲得第11名晉身,被任命為河南開封府推官,開始他的仕宦生涯。

余國柱從1652年正七品開封府推官干到1680年的正四品禮科掌印給事中,用了整整28年。28年輾轉仕途,讓余國柱經歷了一個普通中國文人從仕子、地方官到京官的過渡與轉化。

早在戶、禮兩科給事中任上,余國柱深得康熙的認同。從正四品掌印給事中破格晉陞從二品巡撫以及被破格邀請參加慶典,就是康熙對他的獎賞,康熙極需余國柱這樣的人才為朝廷發展經濟、保障供給以儘快恢復國力平定西部葛爾丹。余國柱從台下走向台前,成為當紅政壇明星。

隨著余國柱再次晉陞為左都御史、戶部尚書後,乃至擢升為武英殿大學士,入閣辦事,他的仕途達到了巔峰時刻。但因夥同明珠「罔利謀私,參與朋黨傾軋」,最後被門人陳世安「具書糾之,頗中要害」,遭康熙罷免。康熙給他留了一條生路,只讓他「回原籍致休」,算是對他勤勤懇懇的前三十三年清官生涯的回報。

據了解,在大冶的余相爺府邸,實為余國柱侄兒組織建造,準備余國柱省親時落腳。但余國柱一直沒有回過茗山鱭魚地老家,所以大冶余相爺府長期空置。余國柱死後,其侄子多年沒有音訊,後來國柱本家子孫私自做主,將大冶的余相爺府邸賣給鱭魚地公家,作為鱭魚地資助本村學子學習、赴京科舉以及接待回鄉省親同族的「族館」。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無論余國柱的仕途如何由盛到衰,但其府邸作為大冶老縣城的標誌性建築,存在過多年,余府路因其府邸而命名,也一直沿用到至今。

這或許是一些老街見證著一座城市文化底蘊的價值所在吧。(朱世傑 汪紅光 吳純 )

臨湖老街的前世今生——千年大冶老街余府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