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如何神化一場宋軍的大捷?

如何神化一場宋軍的大捷?

原標題:如何神化一場宋軍的大捷?



真正衝鋒陷陣的將士,很少會留下一手記載的。所以現在的多數戰爭記載都不是他們的聲音。當地的文士和地方官員,也許會通過筆記、私修紀事、地方志,記載他們的某些戰鬥經歷。所以一線戰士們往往只能通過其他渠道,發出有限的聲音。後人則會在原始材料的基礎上,進行各種有意無意的加工。宋朝時的一些戰役記錄,就是其中的典型。


信息來源的問題


金國在歷史上有主動不記錄失敗戰例的習慣


作為宋朝的對立面,金人對於很多敗仗一筆帶過或者是根本不提。比如采石磯之戰和順昌大戰,在金國史書里就沒有提及。只有某些人物傳記會提到了一些信息。


比如《金史-本紀第五》裏海陵王的傳記中,寫完他南征的勝利之後,就寫到了瓜洲兵變,對於采石磯之敗完全不提。在金國將領烏延浦盧渾的傳記里,僅提到完顏亮強行命令部隊在采石磯過江,損失兩個猛安及其部屬。



金國自己的記載對於海陵王的失敗就有非常多的保留


但是順昌大戰的強大影響力,有其他證據可以證明。當時被困在燕山的宋朝使者洪浩,也聽聞了順昌戰役的消息。在寫給宋朝的密信就表示:此戰對金人的震動很大,他們甚至一度產生了回到燕山以北的想法。


雖然這一說法不免有美言之嫌,卻體現了金人統治核心亦對此戰有了解。若干年後,完顏亮南下時曾經詢問宋朝諸將的情況。他每報一個宋將名字,下面就有一金將表示能迎戰。但是報到劉錡的名字時,下面無一人敢應。最後是完顏亮自問自答,表示他親自和劉錡較量。所以,由於順昌等戰役的勝利,劉錡在金人心目中地位很高。除了順昌之戰,沒有第二個戰役能起此番效果。


由此觀之,宋方的勝仗記錄主要來自於自己的材料,但缺乏對方材料的佐證。對於某些沒有其他材料證明,但又無法被證偽的技術性細節和誇張敘述,寫史者和讀史者當然可以保持懷疑的態度。但依舊不能武斷下結論,一口咬定某事件存在或者不存在。采石之戰則因為金人較少提及,而很容易遭到後人的質疑。



順昌之戰對於金國的震撼非常大

戰爭親歷者的誇張



虞允文在采石之戰後的捷報就開始了水分注入


雖然普通士兵不能留下自己的聲音,但是作為戰鬥的一線參與者,某些將領會寫戰報給皇帝,方便給自己和部下邀功請賞,順便安定朝野人心。


比如在采石磯之戰,虞允文作為皇帝犒軍的使節,臨時承擔起指揮軍隊的責任。在指揮一幫民兵和潰軍,擊退了少量以漢人為主力的金軍先頭部隊。他在《沿江軍事扎子三篇》中詳細寫了自己如何構造反登陸工事--壕塹,上陣鼓勵膽怯的士兵,打造戰艦的情況。他的奏摺就成了戰役的第一手資料。他的敘述版本經過一番流傳,最後被編寫宋史的脫脫等人採納,所以人們傾向於相信采石磯之戰是宋朝大勝。



虞允文其實並沒有在真正的一線指揮(請大家無視圖中的大炮)


但是在這一書寫過程中,歷史已經開始失真了。時人就指出了虞允文奏報里,有相當多的誇大之處。比如基層武官,從義郎趙甡之在《中興遺史》里提到虞允文虛報戰功的問題。


首先是參戰人數與戰果的問題。宋方全軍的參戰總兵力,很多史書採用的數據是18000人。但是這是當時採石江段宋軍防線的總人數,而采石之戰的具體參戰人數是遠少於這個數字的。


對於宋軍在南岸的殲敵人數,趙牲之通過初步計算表示懷疑。虞允文說宋軍殲滅了登陸南岸的7艘金國船隻,一共殲敵2700人。按照這個比例,那麼每艘船要搭載金軍近400人。然而宋朝水師運載量最大的船隻---馬船,都運載不了400人。金人所用的渡江船隻,大都是臨時強拆民居打造的平底沙船。這些船結構不穩、做工極差。為了保證船隻機動性,根本辦不到一艘船一次運400人。


即便是宋朝的大船都不可能一次載滿200士兵


結合當時的實戰慣例,一艘小沙船需要20名划槳手驅動,而且只能搭載5-7名射手的編製。那麼第一波登陸南岸的金人,根本就不會有2700人之眾。經過推算和考察戰場,趙牲之給出的采石之戰殲敵人數是500-600人。《金史-烏延普盧渾傳》記載的數目是損失猛安2人,部下200多人。考慮到金人對於失敗的迴避和《中興遺史》的考證,總而言之,采石之戰的南岸登陸戰,金人傷亡絕對不會過千。


對於虞允文鼓勵宋將時俊,並在陣中許諾收他當義子的行為,趙牲之也採訪了當地官員、士兵、民夫和僧尼所作。指出虞允文沒有走進戰陣中督戰。撫摸宋將時俊的背部鼓勵他,卻站在附近山上的峨眉台遠遠督戰,而且觀戰時手不停打顫。這一記載,也與參戰的宋軍水軍統制盛新的墓志銘記載相吻合。當時虞允文是登山觀戰,日落時分宣布收兵。可見趙甡之的懷疑不無道理。



采石之戰中渡江的金軍數量並不算多


虞允文在奏摺里自述,第一天激戰後,他指揮民夫在採石修建百丈長的壕塹和堤防,防止金人夜襲。趙甡之對此相當懷疑。他親自考察過戰場地形之後發現,採石江岸地形很不平整,地形崎嶇。當他問道虞允文派人挖溝的情形時,當地人直接笑話道:一天激戰之後,民夫踏船之後感到十分疲憊,根本不可能有體力精力,從事繁重的勞動。而且採石江岸根本就挖不了長堤和深溝啊,怕是虞宰相自己在文章里挖的吧。


在采石之戰前,葉義問在鎮江府附近江灘挖溝,還在溝後面設置鹿砦。結果被當地村民笑話為肉食者鄙,還不如吃糟糠的小民有常識。夜間江水漲潮,木寨都會被水捲走。可見所謂的布置鹿砦在當時的條件下可行性不太高。同時代的陸遊在《入蜀記》中也提到,采石磯江段兩岸多山地的地形,間接核實了趙甡之的記載。



今日的采石之戰舊戰場

此外,虞允文還有很多記載的自相矛盾之處。他在《沿江軍事第一紮子》里寫過,完顏亮指揮數百艘船隻渡江。但又在《論江上事宜書》說,金軍在和洲江面一共只有一百餘艘船。這種虛報戰績的行為,經常讓閱讀者不知所措。但當時的長江因為冬季水位較低,而且江面較窄,根本容納不下數百艘船同時停泊在江岸。


最後,趙甡之進一步他合理地質疑了虞允文的戰場描述。比如第二天在楊林江口的追擊戰中,宋軍用神臂弓、克敵弓射殺金軍,「數萬金軍應弦而倒」。他以軍官的職業素養,從實戰角度狠狠駁斥。如果真的是一瞬間有萬人應弦而倒,那不知道要多少張神臂弓和克敵弓,才能辦到。但是當時楊林河口很窄小。因為江水淺,所以金軍進入長江的船隻不多,宋軍在江面上也只有數十條船。



宋朝步兵的投射部隊比例一直是偏高的


按照虞允文比較靠譜的版本,金人全軍一共只有百艘船隻。按照當時的編製,金軍的小船僅能載20人,大者載50人。就算金軍所有船隻都是較大的沙船,百餘艘船至多只能搭載5000人。所以宋軍就是箭無虛發,也根本不可能一瞬間射死過萬人。


所以采石之戰的勝利雖然重要,但絕對沒有赤壁之戰和淝水之戰那麼傳奇。這一勝利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金人內亂在先,從而沒有繼續南下而達成的均勢格局。南宋人羅大經客觀評價道:采石之戰的金軍如果不是完顏亮急躁,後方發聲政變而引發兵變,其實很難被驅逐,北虜在撤軍時紀律嚴明,沒有一人叛逃。這樣的軍隊難道容易戰勝嗎?



沒有金國的內亂 采石之戰恐怕就不會打的如此輕鬆了


作者的同僚與門生的詩文誇張


宋朝的文人對於同僚與門生的事迹也經常做誇大處理


取勝之後,將領的同僚門生等文人會把歷史變成文學,進一步傳播誇大。雖然虞允文本人做了安撫人心的有限誇張,但是他的門生和同僚們,卻開始為老師的勝利添油加醋,大肆鼓吹。


在各個誇張版本中,最有文採的是楊萬里的《宋故左丞相節度使雍國公贈太師謚忠肅虞公神道碑》。他把恩師的戰功翻了若干倍。虞允文報告俘虜女真兵30人,被他誇大為500人。虞允文寫的是金軍前鋒7艘船靠岸,他乘以十倍,誇大成了70艘船靠岸。虞允文生擒了2個千戶,楊萬里大筆一揮,成了5個。最後,虞允文已經誇大的滅敵人數是2700人,到了大詩人的筆下成了4700人,還補充說江面上金人傷亡過萬,可以說真是老師的好學生了。


除了為尊者諱的傳統,古代文人對於數字缺乏概念。詩詞歌賦中經常用千-萬-三-九等虛指數詞。到了描述戰況的文獻里,依舊不改這種習慣。不經意間大筆一揮,就將一些規模有限的勝仗,神化成史詩大捷,並以詩詞歌賦的高雅形勢廣為流傳。



每一次宋軍的艱苦取勝 都會被誇大為吊打


名將後代的發展情況



南宋初年 扛起抗金大旗的絕非岳飛一個


名將後代的家世,也會影響祖先們在後世的影響力。在南宋初年,幾個主要將領因為戰功和名望,得到了駐防地百姓不同程度的擁護。這些擁護,無疑影響了他們在民間的知名度。

例如在岳飛死後的20餘年,宋孝宗順應朝野要求,恢復了他的名望和爵位。1170年,宋孝宗親自為鄂州岳飛廟題匾額,並在1204年追封岳飛為鄂王。到了1224年,宋理宗改岳飛的謚號為忠武。每次南宋國防壓力大贈,或者主戰派當朝的時代,岳飛和其他已故宋朝將領,以及古代漢族名將的身份地位就會升級。這也促成了民間對於岳飛的崇拜。



岳飛的遭遇就是典型的 活不養死厚葬


與朝廷封賞相對應,岳飛的後人岳珂也寫了著名的平反之作《鄂國金陀粹編》,體現了孝子慈孫對於祖輩的美言。所以對祖先的功勞有神話和誇大成分。而在民間,神話岳飛的活動則因為朝廷平反與文人宣傳而開展。直到南宋末年的抗金抗蒙時期,在岳飛戰鬥、駐紮過的荊湖地區,百姓幾乎家家掛著岳飛畫像,每年遙祭岳飛。


在長江上游的四川,雖然吳階和吳璘兄弟戰功赫赫,不亞於劉錡與岳飛等人,卻被後人敗壞了名聲。在開禧北伐期間,四川宣撫副使吳曦表面上響應抗敵號召,但實際上派門客與金人聯絡,要求金人封其為蜀王。不僅消極抵抗,隱瞞將士戰功,還在宋軍抵抗期間引導金軍穿過山地險道,包圍宋軍。最後放任金軍攻陷戰略要地大散關。


1207年,吳曦正式稱王,接受王印後。甚至一度準備接受女真習俗,剃髮易服,結果在蜀中引發了軍民的普遍抵制。最後吳家兄弟和他們的心腹被愛國將士發動政變誅殺。吳氏子孫被遷出蜀地,剩下的吳氏族人也被剝奪官爵。由於吳曦建立偽政權的叛變行為,吳階、吳璘兄弟抗金積累的名望被毀於一旦,在民間的地位一落千丈。時人將叛變與張邦昌、劉豫的行為相提並論。加之四川是南北政權拉鋸較量的前鋒,新崛起的抗敵名將自然會接替吳氏家族,成為民眾崇拜的偶像了。



四川的吳氏兄弟 因為後人的緣故而被降級


民間文學的造勢


抗日神劇的思維源頭在宋朝時候就有了


其實民間文學和通俗文化,才是影響多數人歷史觀的因素。今天泛濫的抗日神劇,其源頭之一就是宋金宋遼戰爭的小說。岳飛等人成了民間文學裡不折不扣的抗金奇俠,並以這樣的形象留在人們的腦海當中。這些作品大都包括了敵強我弱的力量對比卻可以翻雲覆雨,智近乎妖的將領,還有被打的沒有還手之力的強敵。


雖然相隔數百年之久,但是抗日神劇和抗金抗遼小說的本質是相同的。和正史相比,民間文學更像是基於正史的同人作品。除了保留了重要人物的姓名,以及重大歷史事件的情節之外,出於吸引聽眾的目的,作者們進行了各種神奇的自由發揮。



《說岳全傳》就是古代版的抗日奇俠片


比如在《說岳全傳》里,宋軍幾乎沒有守城戰役,激烈的開封攻防戰也沒有出現。也就是說,宋軍完全不考慮守城選項,默認與金軍次次野戰。小說里的宋軍遠程部隊和近戰部隊,比例十分離譜。經常是1-2萬步騎兵配1-2百弩手。這一配置足以令歷史上處於巔峰時代的蒙古、契丹和女真人也自愧不如。岳飛命令部將去操練鉤鐮槍和藤牌,結果只用了一天就像點技能樹一樣升級完畢。第三天就能如剁菜殺瓜一樣大破拐子馬。


民間傳說的另一特點是進一步加劇人物知名度的差異。由於民間傳說的特點是塑造一些「箭垛式人物」,他們會如箭靶吸引箭矢一般,吸收其他歷史人物的功績,以便作家為鮮明人物打造經典情節。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就屬於典型的「箭垛式人物」。岳飛被大肆宣揚的代價,就是其他抗金名將知名度的降低。比如擊敗金國重甲部隊的戰術,似乎成了岳飛一學就會的技能。小說里完全不提歷史上吳氏兄弟和劉錡等人的浴血奮戰。這種將歷史平面化的作品厚此薄彼,給廣大人民以岳飛一人撐起抗金大業的認知偏差。



《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 就是典型的箭垛式人物


民間作品的另一個特點是為了商業護推,幫助同行增加收聽量,會主動響應受眾已有的知識結構。《說岳全傳》里還不停地出現《水滸傳》里梁山好漢的後代,幫助岳家軍殺敵。比如大刀關勝的兒子關鈴出馬作戰,阮氏三雄的後人阮良將完顏兀朮騙上船後生擒等等。這樣的歷史小說,離歷史記載的距離也就可想而知了。


水滸英雄的後裔 出現在岳飛麾下是怎樣的奇特景象


集體心態中的受害者意識



受害者心態並不會因為物質基礎而有根本性改變


其實說到底,有什麼樣的受眾就有什麼樣的作品。作家的創作和觀眾的心態是互為前提的。從古代的抗金小說到今天的抗日神劇,能夠有巨大的市場,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國人的集體記憶中有很普遍的受害者心態。


例如《三國演義》就遵循了當時尊劉貶曹的群體心態。為了照顧這一受眾情緒,作者里有意誇大趙子龍單騎救阿斗的情節。通過誇大整體失敗中的局部勝利,來平衡尊劉讀者的心理。同樣在宋朝對外戰爭的小說中,因為宋朝在宋金戰爭中的獲勝次數較少,所以憤憤不平的鼓吹者必然會對少數勝利大肆吹捧。



趙雲在長坂坡之戰的被神話 就是為了平衡需要


到了現代,物質貧窮的改善也不足以治癒精神貧困。綜合國力的崛起,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相當多的國人因為宋朝與明朝滅亡,以及近代百年屈辱史積累下的創傷心理。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總有人從故紙堆中扣邊角料,做成換湯不換藥的新菜。

從吹捧兩面三刀的暴虐者冉閔,到神化宋朝與明朝的對外戰績,莫不如此。真實的歷史中,宋明對外作戰的少數勝利,一定要大書特書。無能者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也能輕易得到很多人的追捧。



受害者心裡與扁平化的思維禁錮是分不開關係的


長期浸染在這類無腦煽情文中的受眾,在不知不覺中被人解除了很多自主思考的武器。當任何事情從現實轉換成信仰,那麼就會開啟不接受反駁模式。一旦面對真實的信息流衝擊,在思維層面受到控制的人群,便會想方設法的捍衛玻璃心般的「自尊」。只要發現一處筆誤和偏差,就足以拿來當做否定全部的制勝法寶。至於全局性的思考,則根本不予啟動。


畢竟,連消費都開始降級了,自主思維這種高成本模式,還是以後再說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炮歷史 的精彩文章:

西方版赤壁之戰:羅馬帝國的最後希望毀於一把大火
如果怛羅斯之戰中唐軍勝利能夠改變世界格局嗎?

TAG:冷炮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