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IC人才調查:互聯網/金融吸附能力太強 誰來守護工業糧食?

IC人才調查:互聯網/金融吸附能力太強 誰來守護工業糧食?

全文字數:4674閱讀時間:9分鐘

經歷了幾十年來的發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與此同時,中興事件等也暴露了我國IC產業在核心技術等方面薄弱、對外依存度高等問題。更嚴峻的現實是,作為集成電路產業基礎的人才培養體系仍然未能有效完善,行業人才在質和量上都存在短板,難以支撐產業高速發展的需要。

文|軼群

校對|范蓉

圖源|網路

集微網8月23日報道,經歷了幾十年來的發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與此同時,中興事件等也暴露了我國IC產業在核心技術等方面薄弱、對外依存度高等問題。

更嚴峻的現實是,作為集成電路產業基礎的人才培養體系仍然未能有效完善,行業人才在質和量上都存在短板,難以支撐產業高速發展的需要。

所以,別再因做成了一顆7納米挖礦晶元便鼓吹什麼「亢龍有悔」、「鳳翔九天」了,那是為了博眼球的自欺欺人。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和發展註定是一場產學研緊密結合方能實現成功的持久戰,不能一蹴而就,整個行業也要保持冷靜的心態,這條路上沒有捷徑。

高校人才都去BAT了

誰來守護「工業糧食」?

中國互聯網二十年的快速發展浪潮,催生了百度、阿里、騰訊等一批巨頭企業,但互聯網、金融、房地產等領域的繁榮以及資本的席捲也一度讓中國經濟走向「脫實向虛」的邊緣。

IC行業同樣受到波及。在日前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CCID)和工業和信息化部軟體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CSIP)聯合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7-2018)》(以下簡稱《白皮書》)中指出,2017年,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795萬人,集成電路專業領域高校畢業生人數在20萬人左右,約佔高校畢業生總人數的2.6%。在所有畢業生中,僅有12%左右的畢業生進入本行業就業,而與集成電路強相關的四個專業畢業生進入本行業的比例約為36%左右。

集成電路專業高校畢業生都去哪了?《白皮書》分析指出,他們中的大部分都流向了互聯網、計算機軟體、IT服務、通信和房地產行業。從薪資水平來看,我國金融和移動互聯網的繁榮,以及這些行業在薪資和股權激勵等方面的優勢吸納了大量人才流入。

相較於光鮮亮麗的互聯網和金融行業,IC行業的人才成長周期較長,且薪資待遇與互聯網、金融等行業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於較高的時間成本和收入的差距等因素,嚴重影響了IC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從就業前景來看,集成電路行業是一個發展較為平穩的行業,人才的成長需要在該行業有很長的積累期,職業發展前景較其他行業競爭力不強。

小白是一位研二在讀的專業電子院校微電子專業碩士研究生,他告訴集微網記者,華為、大疆等待遇年薪25-30萬左右,算設計類領域較高的,其他的企業大概在年薪20萬左右,而如果在知名的互聯網公司,待遇可以達到35-40萬左右。

一線工人也同樣面臨問題,操作技術難度高,這使得他們在工作數年之後,往往轉向服務業,至少「看上去很美」,不用在車間承受日夜倒班之苦。而據台灣媒體報道稱,聯電一年以下新人離職比例,佔總離職人數高達三成。

「這些工程技術人員穿著防護服早上8點進去,晚上9點出來,在裡面早就鬱悶了。這些人不光要學交叉學科的知識,他的心理素質還要非常的強大。如果做十年成為人才的話,他能夠不鬱悶就很不錯了。」談及人才流失的現狀,芯恩集成電路創始人、董事長特別顧問周華無奈笑言。

統計發現,2017年我國集成電路行業的平均薪資水平為每月9120元。但這依然和金融、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平均薪資有較大差距,在52個行業中排名第6。薪資成為集成電路行業人才流失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除了進入該領域人才稀少,應屆生待遇不高之外,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盧山表示,貴和難也是IC人才培養的現狀。

一方面,具有三至五年甚至更資深的IC人才價位,部分已在追趕台灣地區,甚至達到矽谷的薪酬待遇。人力資源成本之貴還是表面,選錯人選錯團隊帶來的成本更為巨大。另一方面,作為最複雜的一門細分領域,IC行業除了要掌握深厚的理論功底外,很多是由實踐知識和經驗組成。這樣的實操經驗,沒有捷徑,甚至目前學院體系無法有效傳授給人才,只能付出時間成本。

小波今年7月畢業後入職武漢的一家存儲企業工作,「工作中最大感受就是學校的教學和實踐還是存在脫節,即便是有相關的教學設備,也較為老舊。畢業求職時同學更願意選擇處於風口的互聯網企業,待遇好相對也光鮮一些,或者去穩定的國企。」小波坦言。

以上因素,造成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質與量上都存在缺口。據白皮書統計分析顯示,到2020年前後,我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需求規模約為72萬人左右,截止到2017年底,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現有人才存量40萬人左右,人才缺口為32萬人,年均人才需求數為10萬人左右。

工程性人才培養是世界難題

產教融合如何破局?

未來三年,能夠彌補這30萬的人才缺口么?如何讓我國IC產業的人才培養速度匹配我國IC產業規模擴張,從而解決質與量的問題呢?

在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處長吳愛華看來,從供給側看,量的問題相對容易解決。從去年開始,教育部規劃司增加了示範性微電子學院研究生的招生指標,在9所微電子學院里增加了40%的研究生招標指標,在17所示範性微電子學院籌建單位定向增加了30%的研究生招生指標。

「關鍵是質的問題,特別是畢業生工程實踐的問題,即學校教育培訓出來的人才與產業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如果所受的教育訓練和生產實踐脫節,企業則會負擔很大的時間成本和教育成本。」吳愛華坦言。

因此,解決我國IC產業人才培養問題,核心在於高校和企業如何共同推動高等教育的培養,在於如何彌補產業發展速度快,高校人才培養和課程設置相對穩定之間的差距。

部分專家認為,要提高產教融合的能力,通過高校和企業的有效結合,使得學生在學校接受的培訓能夠在畢業之後儘快轉換為企業崗位需要的實踐能力。

周華認為,目前存在一個錯位的現象。以前是重器件物理、設計、原理,輕工藝技術和創新能力。我們產業比較落後沒有這個資源,只好大學做這個事情。在國外半導體、晶體產業發展是產業界推動,不是大學在推動。實踐層面的課程,在微電子學院里是沒有的,這些應當由產業提供。

「工程性人才培養是世界性難題。尤其是集成電路人才,既要有知識也要有技能,既要會創新也要能創業,實戰和跨界是兩大關鍵詞。」國家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建設專家組組長、浙江大學教授嚴曉浪認為,打造「產學融合」的「新工科」是集成電路人才培養當務之急。

嚴曉浪認為,「新工科」的顯著特徵,是從產業需求出發,吸引企業深度參與高校人才培養,實現企業與高校協同育人、協同創新和成果轉化,為產業高速發展培育和儲備更多「適銷對路」的高質量人才。

安博教育集團副總裁黃鋼做了多年的職業教育培訓,現在安博正計劃推進例如IC實訓平台、實訓基地等一些產教結合的項目。

在黃鋼看來,集成電路目前的人才現狀和大約20年前,互聯網浪潮正盛的時期,我國軟體人才的情況類似,同樣面臨質與量的缺失。但隨著國家在這方面的重視,通過開展示範性軟體學院,大量高效開設軟體專業,儘管當時能力有所不足,但是量上做到了。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培養了大批人才。

但黃鋼同時指出,相對軟體行業,IC產業難度高,就業崗位分散,實踐環節也複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沒有企業協同,單憑學校很難培養出集成電路的人才。黃剛建議,通過設立實訓基地,鼓勵校外培訓機構介入等方式,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離產業更近。他還建議進一步細化崗位需求,進行針對性的定製化培養。

在推進產教融合的同時,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在教育體系中,學科定位的問題。因為不是一級學科,所以示範性微電子學院除了少數高校之外,還是處於二級學院分布上。

嚴曉浪告訴記者,在二級學院分布上副教授評審屬於大學科評審,在這個學科範圍內,即使產教融合做得再好,也會因為論文少一篇影響正教授的評選,這樣的導向是不利於教師隊伍的。全國有20多所學校可以自己授權作為學科的自主審核單位,理論上來講學校都可以自己去設立集成電路一級學科,關鍵是學校自己有沒有下定決心,達成共識。

「一定要讓那些做好產教融合的教師們,一定要讓那些承擔了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人,一定要讓生在企業,了解企業需求,發揮重要作用的人,使他們的工作得到尊重和肯定,這樣才能使更多的人才投入到集成電路產業上面來。」嚴曉浪說。

人才培養是持久戰

要有「子弟兵」和「突擊隊」

IC產業的人才培養註定是一場持久戰,頂尖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點,我們的緊鄰韓國的經驗可以作為參考。

回顧韓國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韓國科學院電子工程學院院長柳會峻介紹稱,八十年代三星剛剛起步時,行業人才多以海歸為主,那時很多優秀的學生都去日本或者美國深造。而在1994年左右,伴隨著三星成為行業龍頭以及國家對於半導體產業的重視和培育,更多的人才開始在韓國科學院進行深造,從而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科學家和工程師。

「對於中國的半導體來講,優秀的工程師很重要。這些工程師一定要由像清華大學那樣的高等學府來培養,需要突擊隊那樣的組織,讓他們變成半導體行業的領軍者。」柳會峻說。

武岳峰資本創始人武平1984年畢業於清華電子工程系,在他看來,文革之後第一批集成電路人才幾乎都在北大、清華、復旦,國內最好的學校培養出來,而在第一批海歸創業半導體領域的海歸人才中,也多以這些學校的學生為主。

「但如今對半導體貢獻人才最多的是成電、西電等專業類院校,而不是北大、清華、復旦等頂級高校。我們在對這些學校致敬的同時,也要思考我們的頂尖學府的相關專業人才去了哪裡。」

在日前舉行的2018集微半導體峰會上,一位清華微電子專業畢業,現任某地招商局的官員告訴集微網記者,相較於互聯網、金融行業、房產企業開出的高額薪金,當初選擇這個行業的初衷很難不動搖。

一位行業人士告訴集微網記者,目前在微電子專業領域,每年招生量最大的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也是全國少有的具有半導體實習生產線的院校。

「因為西電知名院士和教師資源多,有這個影響力,能夠建立並維護這樣的產線,而其他高校還缺乏這樣的能力。此外,西電的導師,在外邊參與設計公司的項目很多,研究生培養出來的基本上都是實幹家。」該人士表示。

小白介紹,因為西電有較為完善的校企聯培課程,內容都是來自實際的項目,從基礎語言到最後流片前過程都會教授,因此西電畢業的學生,普遍受到企業歡迎。

「相比於其他學校的畢業生還需要進行培訓,西電的畢業生起碼一半可以直接上崗。」小白說。

如今,越來越多的企業家也意識到這樣產學結合的方式在人才培養上的重要作用,也開始進行這方面的實踐。

比如,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創立的芯恩集成就同青島大學合作,設立青島大學微納技術學院,在學院中設置一條八英寸晶元生產線以及芯恩集團的實習基地用於人才培養,打造成培育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的「黃埔軍校」。

「我們做自己的產業不能光靠工農兵,要有自己的子弟兵。我們從來都是買人、招人,這些人都不是我們的子弟兵,最主要是子弟兵他怎麼樣利用產業的優勢把大學辦起來,培養更多的子弟兵,在大學裡把技術打牢。」張汝京說。

一位半導體行業專家表示,集成電路產業涉及多個專業和領域,對人員專業以及綜合性素質、知識經驗等要求都非常高,因此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註定不能一蹴而就。特別是對於剛進入這一領域的年輕人,首先要塌下心,要踏踏實實做好工作,同時放開眼界和胸懷,豐富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一步一個腳印,才能最終成長為行業的中堅力量。

目前處於實習階段的小白拒絕了互聯網企業和知名晶元企業的offer,而是選擇了一個初創類的IC設計企業,他說更看重初創企業的活力,上手機會更多,有助於從前端到後端全面了解和自己的提升。小白稱致力於投身這個行業的人,相對而言對自身的要求比較高,對未來的規劃也較為清楚,如果不努力,幾年後就會被淘汰。

回憶當年高考選擇專業時,小白說是聽從一位語文老師的建議,他至今仍很感謝這位老師。

「老師說國內微電子領域和國外相比有很多差距,需要這方面的人才,建議我報考微電子專業。我相信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關注到這個產業,願意投身進來,將是我們這個行業的幸事,這個行業才有更加光明的未來。」小白說。

(文中小白、小波均為化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半導體投資聯盟 的精彩文章:

「專用的通用芯」,深鑒科技聽濤AI芯下半年問世
為何手勢識別成汽車交互的新寵?

TAG:半導體投資聯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