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荀子》:見善如不及 見不善而內自省

《荀子》:見善如不及 見不善而內自省

導讀

韓愈《師說》中云:古之學者必有師。

教與學是教育過程的一體之兩面,構成了師與生、外在與內在的關係。古人有經師與人師之分,有所謂「經師易得,人師難求」之說。老師有兩種,一種是「經師」,一種是「人師」。

經師的說法與兩漢經學關涉甚大。經師教授學生有著嚴格的家法與師法,學生不敢越師說之雷池半步,是權威、尊嚴的象徵。

人師則不同,學問與人品俱佳,言傳與身教並重,以人格的魅力來感召、熏陶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如坐春風並受益終生。

荀子很重視老師的作用,他提出,「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學莫便乎近其人」。學習的最便捷、有效的途徑就是受教於賢師,從他身上直接受到教誨。

他將老師的重要性提高到國家發展的高度來看。「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國將衰,必賤師而輕傅」。

一個國家將要興盛的時候,一定是尊敬老師而看重師傅。只有這樣,禮義法度就能保持。而當國家將要衰微的時候,一定鄙視老師而看輕師傅。這樣,人就產生放肆之心,社會的法度就會破壞。

毋庸諱言,荀子重視師法為儒家學術道統、文脈學統、尊師統緒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孔子本人學無常師,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他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他認為,人人都有可以供他人學習的優長。所以「不恥下問」就是一種寶貴的品質。

荀子十五歲從趙國來到齊國的稷下學宮中求學。當時齊國力強盛,所辦的學宮匯聚了天下英才。當時的名人莫不來到稷下,以傳播其學。荀子在這裡曾拜宋鈃等人為師,所師者多矣。

荀子說,「見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見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惡也。故非我而當者,吾師也。」

看到善言、善行,要一絲不苟地拿它來對照自身,看自己是否做到;看到惡言、惡行,要心懷戒懼地拿它來反省自己。

自己具有善良的品行要堅持下去,如有不良的品行在自己身上要痛加悔悟。那些能夠正確指出自身錯誤的人,就是我的老師。

孔子曾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荀子此句較之更加詳細地列出了向他人虛心學習的真誠無偽的態度。

我國向來有尊師重道的傳統,其中流傳有「一字師」的故事。五代詩僧齊己曾在一個大雪的早上,發現幾枝梅花開放,詩興大發,提筆寫了一首《早梅》詩。其中有這樣兩句「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

他很得意自己的詩作,去與詩友鄭谷品評。鄭谷點評說,你寫早梅,但詩句中又有「數枝」,並不能說明其「早」。只要將「數枝」改為「一枝」,就更恰切了。

齊己聽罷,覺得說得很有道理,便欣然接受,並感謝這一字之教。後人便稱鄭谷是齊己的「一字師」。

所謂「一字師」,是指某人只是訂正了一字之誤讀或更換詩文中一二字者,都要尊之為師。進一步引申為即使比自己多認識一個字或了解一件事也可為自己的老師。

這一觀念實際上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另外表達,也體現了中華文化中虛懷若谷的胸懷。可見,無人不可以為師,無處不可以學有所得。

范仲淹作《嚴子陵祠堂記》時,寫過一句「先生之德,山高水長。」李覯認為將德改為風比較好。范仲淹深以為然,欣然接受,傳為佳話。生活中處處是學,也處處有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身處天地間 唯「誠」一字不可缺
孔子面前耍大刀:面對挑釁 我們該怎麼做?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