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手把手教你利用胃鏡發現早期胃癌

手把手教你利用胃鏡發現早期胃癌

2016年發表於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影響因子144.8)上的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數據表明2012年我國胃癌新發病例為42.4萬,在全部惡性腫瘤中位於第2位;死亡病例為29.8萬,在全部惡性腫瘤中位於第3位。根據這些數據預估2015年全國胃癌新發病例男性為47.8萬,女性為20.1萬;死亡病例男性為33.9萬,女性為15.9萬。然而國內胃鏡醫生注重速度、例數和效益,從而忽視了質量、效果和預後,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提高內鏡下早期胃癌診斷率迫在眉睫。

Lauren胃癌病理分型

將胃癌分為腸型和瀰漫型,其中腸型比較常見,為分化型腺癌,從萎縮/腸化生髮展而來,高發於中老年人;瀰漫型相對少見,為印戎細胞/未分化型,從正常胃黏膜發展而來,在年輕人中多見。現研究表明胃癌的發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國際大樣本研究證明48%胃癌患者無預警癥狀,而無預警癥狀者癌症檢出率為2.4%。

什麼樣的人為我國胃癌高危人群呢?

符合以下第1條和第2~6中任一條這建議為篩查對象:

1.年齡>40歲,男女不限;

2.胃癌高發地區人群;

3.H.Pylori感染者;

4.患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癌前疾病;

5.胃癌患者一級親屬;

6.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鹽、腌制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

胃癌高危人群普查/篩查方法

推薦使用非侵入性診斷方法-胃泌素-17聯合血清胃蛋白酶原(PG)測定,其胃癌早診斷率提高到90%(G-17≤1 pmol/L或G-17≥15 pmol/L;PGI濃度≤70 μg/L且PGⅡ≤7.0)。這種方法可全面評估胃黏膜萎縮情況以及提高胃癌診斷與篩查的準確性。然而內鏡精查及內鏡下活檢是目前診斷胃癌的金標準,但具有依賴設備和內鏡醫師資源,並且有痛苦等缺點,從而患者依從性差。所以非侵入性診斷方法篩選出胃癌高風險人群進行有目的的內鏡檢查是較為可行的診斷策略。

做好病人術前準備是內鏡檢查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檢查前禁食6小時以上,禁水2小時以上,並向患者做好宣教,消除患者恐懼感。

術前10分鐘給予患者口服黏液清除劑(如鏈霉蛋白酶)及去泡劑(如二甲硅油或西甲硅油),術前5分鐘予以1%鹽酸達克羅寧膠漿劑或1%利多卡因膠漿5~10 ml含服,或咽部噴霧麻醉。

除了充分的術前準備,規範的內鏡操作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那何為規範內鏡操作呢?

掌握了規範操作之後怎樣在內鏡下識別早期胃癌呢?

包括病灶黏膜局部發紅或蒼白,糜爛、出血、顆粒或結節,血管走形紊亂或消失,異常腫瘤血管形成,腺管開口紊亂消失等;

對於凹陷型病灶是否存在黏膜下浸潤,可從以下內鏡下表現進行判斷:凹陷中有大的結節,病灶邊緣壁增厚,病灶邊緣壁僵硬,病灶表面黏膜形態消失及病灶邊緣皺襞腫脹。

2016 年日本胃腸病學會聯合消化內鏡學會、胃癌學會以及世界內鏡組織推出了利用放大內鏡「識別」早癌的簡化流程 MESDA-G。

該流程運用了三個標誌來判讀鏡下所見,即:邊界(DL)、不規則微血管結構(IMVP)、不規則微表面結構(IMSP)。

首先觀察 DL 是否存在,若無,則非癌病變可能大,若有,需進一步觀察病變的微血管和微表面結構,看是否具有 IMVP 和 / 或 IMSP,若有,即可診斷早癌,若無,則非癌病變可能大。

與此同時,掌握內鏡下早期胃癌的分型也非常重要!

淺表性胃癌分為5型,其中早期胃癌為0型,並將其分為隆起(0-I)、 平坦(0-Ⅱ)、凹陷(0-III)3個亞型。

0-I型病變超過 毗鄰組織表面2.5 mm以上,分為有蒂(0-Ip)或無蒂 (0-Is);

0-Ⅱ型病變分為輕微隆起型(0-Ⅱa),超 過毗鄰表面不足2.5 mm,平坦型(0-Ⅱb),輕微凹 陷型(0-ⅡC),凹陷深度不足1.2 mm,及混合型;

0-III型病變為凹陷型,凹陷深度超過1.2 mm。

文獻報道,早期胃癌內鏡大體分型以Ⅱ型最為常 見,其中ⅡC型為主。

日本學者亦報道,未分化型早期胃癌以凹陷性病變為主,分化型早期胃癌可表現為隆起性及凹陷性,且0-I及0-Ⅱa型 病灶以分化型為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晚期做不了手術?黃疸先治療了試試嘛
腸息肉:日常飲食你吃對了嗎?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