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切莫慌亂,請正確的認識新生兒發熱!

切莫慌亂,請正確的認識新生兒發熱!

09

08

本期作者:虎媽良醫

今天上出入班,俗稱:也就是收病人。其實最近病人沒那麼多,一般夏季兒科醫院的病人就會稍微少一些。畢竟天氣、空氣都不錯、氣溫也比較穩定。正在我慶幸幾天沒有寶寶生病啊,看看時間,下班也快到點了,叮鈴、叮鈴··········哎!心裡想著醫院上班雷打不動的規律,每次都是快下班就有病人來了,不知道這次來的寶寶又是什麼情況,整理整理思緒,又要開始忙了。

因為我們科室是無陪人病房,所以一切與患兒家長的交流及收病人都是通過窗口來進行了。

打開窗戶:你好:請問有什麼事情可以幫到您嗎?

家長急促的說:護士、護士,我孩子發燒,辦住院。

我看她很著急,就連忙問:發燒,多少度?讓我先看一下孩子,還有其他的癥狀嗎?燒了多久?最高溫度是多少?在家裡給孩子什麼處理了嗎?

家長說:我孩子37℃,就是發燒了,最高溫度37℃,剛測了36.8℃

啊··········什麼?我沒有聽錯吧?o my God·····

我回了一下神並且初步給孩子檢查了一下,然後告訴她:你先別急,這不叫發燒,新生兒體溫37.5℃叫低熱,你連這個溫度都沒有達到發燒的地步呢!

可是家長很焦慮,我又順手接過孩子,拿一根體溫表給孩子測體溫。5分鐘過去了,孩子體溫還是36.8℃。我告訴家長:「孩子體溫在正常範圍內,您完全沒有必要讓她來住院,並且孩子的各項生命體征都正常。回家繼續觀察吧。」

可是家長有些不願意:「明明是發燒了呀,怎麼不是發燒呢?」我感覺有些無奈,又有些好笑,本想分辨幾句,但再想想醫學是和其他專業不一樣·······一個字忍。於是我將他們請進我們接待室,耐心的對他講有於新生兒發熱的一些常見問題和護理辦法。

對於小兒發熱,大部分家長都會很緊張,尤其對於新手爸媽會讓他們更加焦慮,慌亂、不知所措。下面虎媽良醫告訴大家,新生兒發熱我們應該怎麼觀察,護理措施·······一系列的問題。

發熱問題

首先,家長可能會發現孩子整臉通紅、皮膚燙、指尖涼、精神差、煩躁表現,同時可以伴隨其它系統的癥狀表現,如咳嗽、鼻塞,吐奶、厭食、腹瀉等。測量體溫的部位和方法比較多樣,但最客觀的是測體溫。常用的測量部位有:肛溫、腋溫、口溫、耳溫、皮溫等。肛溫即直腸溫度最接近機體的核心溫度,但操作起來家長不易掌握。腋溫測量簡單易行,臨床最常應用,接近機體核心溫度(比肛溫低0.5℃)。

測量時,體溫計水銀端放於腋窩內,扶持上肢加緊體溫計,測量時間5分鐘。但水銀體溫計有打碎導致汞泄露的可能。紅外線耳式體溫計使用較便捷,能較好的代表機體的核心溫度。電子體溫計亦受環境溫度影響。

新生兒正常核心溫度為36.5-37.5℃,正常體表溫度36-37℃。通常我們將新生兒的核心溫度高於37.5℃定義為發熱。

其次,新生兒體溫中樞發育尚未成熟,對產熱和散熱的調節功能差,體溫容易受環境因素影響,易發生低體溫,也容易發熱。當環境溫度過高或包裹過多過嚴時,寶寶會出現發熱甚至高熱。寶寶吃奶、哭鬧時體溫也可能會偏高。

因此,發現寶寶體溫增高,首先需注意測量時寶寶的狀態,盡量選擇寶寶平靜時測量,其次一定注意有無環境溫度過高,包裹、穿戴過多、過厚。

如果有去除這些因素,如降低環境溫度,減少患兒包被及衣物,

然後繼續監測寶寶體溫情況。

如果無以上情況,或者去除以上因素後監測體溫仍偏高,那麼應考慮存在新生兒發熱,尤其合併其他癥狀表現時,一定要重視,應選擇及時就醫,由專科醫師來判斷發熱的原因,是否需要檢查及治療。

對於新生兒發熱的處理以物理降溫為主,可選擇減少衣物,枕涼水袋(注意避免溫度過低,凍傷皮膚),其次體溫過高可以溫水擦浴,忌用酒精擦浴,一般不建議使用退熱葯。新生兒的發熱以初步對症處理即可,重要的是及時就醫,確定病因進行治療。

糾正認識誤區,減少我們的擔心,客觀的應對。

發熱是癥狀,不是疾病。很多疾病可以引起發熱。發熱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引起發熱的疾病本身。發熱本身不一定是壞事,我們要治癒的根本是疾病本身,而不是發熱。

正確的認識能幫助我們避免盲目,最終讓我們的孩子最大的獲益,度過難關,健康地成長。

最後,通過詳細的解釋,家長告訴我他們回家再觀察觀察,是他們太緊張了。說話時還有些不好意思,一再的感謝。其實為每位患兒家長做這樣的講解我是比較樂意的,雖然一開始對家長的態度和問題有些懊惱,但想想,自己也有孩子,曾經孩子生病自己身為醫務工作者也是著急,何況他們還是新手爸媽。

醫患關係其實可以一點也不緊張,主要就是多溝通。讓更多的新手爸媽懂一些基本的、簡單醫學常識與處理,這樣在照顧寶寶的時候,不會害怕、過於擔憂·······而造成醫院病人增多,同時降低寶寶在醫院院感的機率。把最有限的時間和床位給那些最需要的病人,我想這才是虎媽良醫想做的事情。

編輯 │ 龍善糖

校對 │ 李佑微

PS:文章為虎媽良醫及魚果醫醫原創,圖片均來自網路,圖片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瞳 的精彩文章:

抗生素也能讓你陽虛了你信不信?
正骨就能徹底治療頸椎病?那是你太天真了

TAG:醫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