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獨自邁向生命的盡頭》:他,集中營死裡逃生,三十年後選擇自殺

《獨自邁向生命的盡頭》:他,集中營死裡逃生,三十年後選擇自殺

《獨自邁向生命的盡頭》:他,集中營死裡逃生,三十年後選擇自殺

本書作者讓·埃默里在年輕時被送到納粹集中營,在那裡受到了慘無人道的折磨,戰爭結束被釋放後,他以寫作為生,一九七八年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此書也是他生前最後一部著作。本書是以一個自殺者的角度,用哲學的方法探討自殺者逐步走向死亡的過程,其中共情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

簡單來說共情是觀察他人的情感時產生的類似的感受,作者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一個納粹集中營的士兵不是因為無法產生共情,而是因為善於想像別人的感受才想出各種折磨人的手段。在痛苦面前,任何語言表達都有局限性,從生理角度來考慮,同樣的痛苦由於個人生理結構或是體質不同,產生的痛苦也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說,寧死不屈和屈打成招的人承受的痛苦不一定是相同的,屈打成招的人也不一定是恥辱的。畢竟沒有人能十分確定肉體能承受的極限,也沒有人確定最高的道德。

作者提到自殺不同於一般的意外死亡,一個人因為喜愛的歌星去世而自殺,一個人因為忍受不了病魔的侵蝕而自殺,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如果罔顧這些人自殺背後的心理動機及精神上的因果關係,便不能很好地研究自殺這件事。同時當自殺越被當作一件客觀事實來觀察,觀察者就距離他越遠;收集到越多的數據資料與事實真相,觀察者距離自死也越遙遠。

埃默里似乎是反駁了一些自殺學理論,我想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畢竟有些領域是需要進入經歷才能談論的。語言本就不能完全客觀描述主觀感受,何況又隔了一層。對於提到的女僕、帕韋澤、策蘭在被救回後,接受了成功的治療之後,成為了別的人,這個我想是相對於曾經那個擁有自死想法的"自己" ,那個時候的他們定然不是站在"人最終還是要活著的"這邊的。

當然書中也有一些觀點我個人不是十分贊同,例如他說經歷治療之後的這些人不再是他們自己,而變成了其他人。我認為無論何時何地你永遠是你自己,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如果每個人都沒有權利去更改自己曾經的決定,那麼這樣一成不變,不可改變的人生又有何意義呢?

對於自殺者的所作所為,其實只有那些曾經進入過這種晦暗的人才有資格談論,而在外面被足夠光亮照耀著的人能感受到幾分呢?我們應當尊重他的所做所為,不應當否定他們對於生命的參與,特別是不要在他們面前為我們自己描繪一個光輝的形象。讓自己徹頭徹尾地暴露在別人面前,是件很可悲的事情。所以我們應當放輕姿態,以自由無拘、平靜、平常的方式討論他們。

一件事情,第一次闖入大眾的眼中,會因為新鮮度保持話題,但重複出現的次數多了,漸漸的也就不足為奇,想起了很久之前看到的關於年輕人猝死新聞,當時看到很震撼,如今再看,竟然有了一種過度勞累猝死也是正常的想法。所有的這些不自然,在經歷了開始的感嘆或者抵制之後,都會變成"正常"。活到百歲,日暮遲遲中老去是死亡;剛剛呼吸到第一口氧氣就終止,是死亡;正是綻放時卻永遠保持這個姿態,是死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的精彩文章:

《少年凱歌》:好好看這部書,才能明白,霸王別姬真是他拍的
《春天責備》:盲人歌手周雲蓬,不責備命運,卻笑對人生

TAG: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