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離2019年還有三個月,我們提前總結了關於未來的3大趨勢

離2019年還有三個月,我們提前總結了關於未來的3大趨勢

關注並標星36氪

每天3次,打卡閱讀

更快更深刻洞察互聯網商業

━━━━━━

2018 年,是特別的一年。

是全球金融危機十周年,是全球經濟走出危機的轉折點,同時也是第二次信息革命浪潮的來臨。藉助最近大熱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區塊鏈以及微信生態圈,讓出行、消費、金融等相對傳統的領域,都進化出了全新的商業生態和產業格局。

如果你不想錯過這個創新變革期,下面是 36 氪幫你提前看到的 3 個新未來。

「新出行」打破邊界

隨著全球科技創新進入新的階段,自動駕駛、新能源汽車、車聯網以及人工智慧的出現和應用,汽車已經不僅僅是交通工具,而是成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場景,出行服務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匹配其出行需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汽車行業與科技公司的利益正迅速融合,將來人們花錢買的不是汽車,而是一張車票或者是一段里程。

新出行開啟下半場:從人到車再到場景

當汽車的硬體層面趨於一致,駕駛體驗的形容詞也只剩穩定、可靠,圍繞基於雲服務的賬號體系提供的整體擁車體驗,讓軟體生態的用戶體驗越來越重要。參照手機行業功能機時代,五花八門的造型設計及系統體驗。以及,智能機時代無一例外的大屏配合 Android+iOS 生態一統天下。汽車出行的軟硬體分工會更加明確,硬體工具和軟體應用將汽車出行變成一種服務,車內空間承載了人們社交、娛樂、工作的需求。

未來城市出行格局

36 氪曾經採訪車和家創始人兼 CEO 李想,他表示 2030 年新進入智能汽車品牌在整體銷量上可以佔據一半市場,科技公司在整個出行行業中將佔據 80%-90% 的市場。最先受到無人駕駛影響的人群是物流汽車和卡車司機。Uber 和 Lyft 預言,在長線運輸路線上,駕駛員的工作會被重新定義,送貨司機可能主要負責將大件包裹搬進客戶家中,卡車司機可能會成為高速路上的管理員和監控者。

智能汽車其實體現的是一種科技和自由。有了汽車,理論上來說,我們可以到達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這就是為什麼汽車成了一種自我表現的方式:如何去往某地是一種選擇,汽車的款式、顏色傳遞出的是一種風格。未來我們最重要的兩個空間一個是車,一個是家。當車變成了真正的無人駕駛以後,其實它就是一個空間,未來出行的願景就是打造這樣一個空間。

36氪認為在智能出行的大背景下,傳統的汽車出行消費模式正在發生變化,消費者由購買汽車轉為購買出行服務,產業本身面臨著價值鏈的擴張與重構。而且人工智慧在出行場景下的商業化落地日益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各大集團爭相布局新出行領域,面對出行市場上創業公司的艱難生長與巨頭跨界入局分割市場,人工智慧時代背景下,新出行正在給擁有百年歷史的汽車產業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可以預見,未來十幾年中,出行服務、自動駕駛、數字化與電動化這四大趨勢,將在出行行業引發顛覆性變革。

「新金融」變革

普華永道近日發布《中國金融科技調查報告》指出,我國金融服務業在科技助力下,從 1.0 時代的「信息科技+金融」、 2.0 時代的「互聯網+金融」逐步向 3.0 的「智能金融」轉型,金融服務的效率和質量不斷提升。邁入 2018 年,人工智慧和區塊鏈方興未艾,新技術加速落地,金融行業擁抱變化,為金融科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背靠巨頭的綜合服務商場景優勢和技術實力雙重加持,野心勃勃。

科技金融將是新金融結出的另一顆碩果

伴隨著監管政策趨嚴,消費金融不再有往日的風采,服務持牌機構的金融科技將是下一顆碩果。BATJ作為龍頭首先做出表率,分別與「農建中工」四大行達成戰略合作,城商行、保險公司、券商為了加強零售金融業務,也相繼加入金融科技大潮。2018年,螞蟻金服、京東金融、百度金融先後爆出巨額融資計劃,IPO時間表漸行漸近。至此,新金融的核心關鍵詞已逐漸轉換到金融科技

金融行業整體信息化程度高,科技能力是金融機構的核心競爭力之一,用分散式技術構建下一代數字化基礎設施是未來的趨勢。以證券行業為例,其在底層的研發投入較少,整個行業非常依賴外部的技術供應商,在近年來的金融科技創新浪潮中,留給技術供應商的空間較大,科技創新也將帶給金融機構進一步強化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機會。

大數據、AI等技術是金融變革的關鍵

因此在P2P、現金貸等互聯網金融面對重重困難的時刻,新金融概念的提出為未來金融行業的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大數據將是聯通金融行業各個環節的橋樑。作為數據服務的延伸,金融行業通過大數據,更精確定位於服務用戶和企業,提供更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將大數據和 AI 應用到一些金融服務場景中,做出增量,會是未來兩年的重點,比如個性化的保險產品、信貸產品等。

在 AI、VR、人臉識別等新技術不斷湧現的後互聯網時代,將會與新金融產生深度融合。例如 AI 信用風險模型上,信貸業務中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輔助反欺詐及授信是絕對主流,在催收環節中,技術能夠根據數據和模型計算給出更優的催收方案,但實施環節仍然需要大量人工參與,機器替代人工的進程值得期待。

36 氪認為金融業發展到今天,思路已經逐漸從客戶找我轉變成主動尋找客戶。移動端已經成為重要的渠道以及客戶管理途徑,結合視頻、AR等技術可以發展內容粘性,個性化的客戶需求制定作為主要競爭力把人工智慧推到近核心位置,實現量化投資並維護安全性,與此同時,龐大的數字經濟和跨境交易監管又極大推崇區塊鏈技術。以上種種,使得金融科技朝著全景化、精準化發展,以適應多變的經濟環境和需求市場。

「新消費」時代的來臨

新金融的發展,離不開中國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新中產階層」在焦慮中迅速崛起,推動消費升級的浪潮;女性、00 後等新消費力量正在登上舞台,新消費朝著多元化、個性化進發;馬雲的「新零售」概念被熱捧,零售業也迎來顛覆式的新玩法……顯然,高品質、個性化、多樣性等漸成趨勢,以傳統消費提質升級、新興消費蓬勃興起為主要內容的新消費時代已悄然來臨。

尋求個性化產品消費體驗

在「線上+線下」的商業基礎建設已經十分完善的今天,零售的競爭已經不局限於商品本身,「貨品+服務」將會在很長的一個階段中被綁定在一起,而後者的比重會被不斷放大。未來零售變革會將風向瞄準類似像 Stitch Fix 這樣的「訂閱電商」,針對個體的服務,藉助「小數據」實現「貨找人」,即真正圍繞個人的喜好產生數據,同時涉及到定性和定量數據,以及二者之間的打通。

未來的品牌一定是個性化、從大眾到小眾的,相對應的,用戶群也會更加分散。對於單個品牌來說,綜合電商平台的流量漏斗正在變得越來越窄,流量入口有多大、有多寬並不重要,流量的精準程度和有效性才是根本,當訂閱用戶的數量足夠大時,電商平台又能夠成為測試新產品場景的方式。

打造品牌 IP ,謀取微信社交紅利

微信 9.8 億月活,以及小程序的日趨成熟讓大家感覺到,今年社交電商將徹底被引爆。從拼多多做到 3 億用戶、千億元年 GMV 只用了兩年,到一夜之間 SEE 小電鋪、有好東西、愛庫存、思埠、無敵掌柜等社交電商公司紛紛宣布新融資。微信強大的流量勢能,以及從業者對這波紅利的把握,將把騰訊一直沒做成的電商生態做起來,直接威脅到淘寶。

本質上來講還是流量紅利,就像當年淘寶的流量紅利帶起了淘品牌,微信的流量紅利必然也會造就新的電商品牌。類似「喜茶」、「臟臟包」等現象級「網紅」的火爆,除品類創新的因素外,通過「小程序+朋友圈+公眾號+微信群」的裂變迅速起量,並乘勢打造品牌IP。除此之外,像老字號品牌瀘州老窖,也借力社交網路推出香水迎來「第二春」。

36 氪認為的未來消費者不再僅限於滿足基本物質需要,還需要個性化、場景化以及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產品,所以企業要完成從 B2C 到 C2B 的消費形態重構。另外,企業也要抓住微信生態的流量紅利,因為微信還具備淘寶不具備的社交關係鏈,以及備私域流量、人群分層等特點,很適合從垂直品類切入並進行差異化、精細化的選品運營,在社交電商紅利中很可能誕生下一個拼多多、網易嚴選、唯品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給年輕人的婚姻第一課:世界上沒有「靈魂伴侶」存在
自己的員工缺少什麼技能?AI 可以告訴老闆答案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