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談談手機產業鏈和手機廠商的相互影響「劉延」

談談手機產業鏈和手機廠商的相互影響「劉延」

本文為Soomal讀者投稿,轉載請獲得作者至少口頭同意。本文2601字,結算稿酬500元,感謝劉延網友投稿支持,擁有這樣的高素質讀者是我們非常自豪的事情,因為你們牛,所以我們才硬氣。希望文章內容能夠帶給大家幫助,也歡迎更多網友踴躍投稿。

談談手機產業鏈和手機廠商的相互影響「劉延」

SAMSUNG 三星 Galaxy Note 9智能手機

談談手機產業鏈和手機廠商的相互影響「劉延」

Apple 蘋果 iPhone X 智能手機 - 對比iPhone 8 Plus

談談手機產業鏈和手機廠商的相互影響「劉延」

Smartsian 鎚子科技 M1L 智能手機 - 和鎚子T1對比 很大程度上來說,手機受制於供應鏈提供的產品和加工能力,各家都有各家不同的模式。蘋果選擇和供應鏈合作開發,其部分量產技術甚至能領先一年左右時間;三星則選擇大部分產品自己供應,剩下的再往外賣;作為反例,鎚子在代工廠商手裡被坑過好幾次。 先來說說手機行業兩大龍頭蘋果和三星。現任蘋果CEO,蒂姆·庫克,被仙去的喬老爺子看中,就是因為他對供應鏈的管控能力。蘋果模式是和供應鏈一起成長,蘋果投錢,供應鏈廠商投入人力物力進行研發。 蘋果的每一次大更新都會帶來供應鏈的變化。就說說最近的iPhone X,且不論COP封裝,結構光人臉識別這些總所周知的,連那個亮閃閃的不鏽鋼中框都是花了一年多時間和供應鏈共同研發的,也為供應鏈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蘋果對於供應鏈的管控異常嚴格,嚴格到什麼程度呢?新進入供應商的企業,如果按照蘋果的要求去做,得做好虧損一年以上的準備。若是能真正的走上蘋果供應鏈,並以營利的方式供貨,則是對企業規範化管理、人員管控、質量控制、國際化標準等多方面極大的提升。這也難怪國內手機部件廠商們擠破了頭,冒著虧損的風險,都想成為蘋果供應商。按武俠小說的話說,這便是跟對了師父,練就了雄厚內功。

談談手機產業鏈和手機廠商的相互影響「劉延」

Apple 蘋果 iPhone X 智能手機 - 對比iPhone 8 Plus

談談手機產業鏈和手機廠商的相互影響「劉延」

大族激光CNC加工設備 舉個例子,大族激光。這家公司從給蘋果做打標機起步,2017年隨著iPhone X的出現,蘋果再一次更新了其CNC工藝,部分設備從原來的機械部件升級至激光部件。這個過程中與大族激光共同研發投入,大族激光在蘋果身上的營收也接近翻番。

談談手機產業鏈和手機廠商的相互影響「劉延」

蘋果訂單在大族激光的企業收入佔比 - 來自中金公司研究部另一個例子則是歐菲科技。這家公司2016年收購索尼華南廠,由此進入蘋果供應鏈。索尼華南廠是蘋果前置攝像頭的模組供應商之一,隨後,歐菲科技開始搶佔TPK的地盤,進入iPad屏幕貼合領域,供應鏈傳聞他們做好了2年不盈利的準備。

談談手機產業鏈和手機廠商的相互影響「劉延」

SAMSUNG 三星 Galaxy Note 9智能手機

談談手機產業鏈和手機廠商的相互影響「劉延」

SAMSUNG 三星 Galaxy Note 9智能手機 三星:三星和蘋果不同,蘋果是和供應鏈廠商合作;三星這就是幾乎什麼都要自己做。 從iFixit的拆解來看,三星採用了自家的CPU、自家的DRAM、自家的CMOS Image Sensor、自家的鏡頭模組、自家的電池、自家的屏幕。根據某份外國券商報告稱,三星自給率高達80%以上。 這也和三星自身產業結構相關,手機只是三星集團業務的一小部分,三星還擁有半導體、顯示設備、電池設備、房地產、軍火等多項業務[@K9]。三星通過整合自身業務,取得了手機行業獨特的優勢。 整合得好,便是三星,整合的不好,隔壁還有家活雷鋒公司呢。

談談手機產業鏈和手機廠商的相互影響「劉延」

HTC U12+ 智能手機 - 對比三星Galaxy S9而在前些年,其他的手機牌子則更多得看供應鏈的能力吃飯,供應鏈有什麼,廠商才能吃什麼。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當年還如日中天的HTC被三星斷供AMOLED屏幕。不管三星當時是處於商業目的,還是真的缺貨,HTC都受到了沉重打擊,安卓下第一款Google Nexus親兒子系列不得不更換屏幕面板供應商。 近兩年,國內廠商也逐漸開始從供應鏈的組裝商向供應鏈上游發展,但三星模式要求過於苛刻,目前也僅有華為給自家手機換上了一部分處理器以外的自研晶元,蘋果模式似乎更符合產業現狀,與此同時,供應鏈廠商們也逐漸浮出水面。無論是華為、vivo、OPPO,還是研發強度僅為3%左右的小米,或是窮的叮噹響還要一些不一樣的魅族,甚至鎚子,無不希望從供應鏈拿到更好的產品。 先來聊聊vivo。今年年初半導體行業最紅火的那陣子,聽聞vivo從長電科技,這家國內第一,世界第三的半導體封裝企業挖人。當時我還納悶,vivo和封裝似乎並沒有什麼重合之處,難道是要給攝像頭做TSV封裝縮小體積?但國內TSV工藝做的好的是晶方科技,不應該去長電挖人。直到APEX橫空出世,原來vivo採用了SiP(System in Package)封裝技術,成功縮小了原有Hi-Fi晶元們的體積。在Xplay 6上,vivo採用了ES9038+2xOPA1612的組合,要單獨為三顆晶元留布板空間;到了APEX和NEX S上,三顆晶圓被封裝成為一塊晶元,節約了大量布板面積,為攝像頭升降機構和電池留下了足夠多的冗餘。 當然,提到vivo就不得不提屏下指紋的故事。今年vivo和OPPO的最新款出貨機型——X23和R17系列均搭載屏下指紋。和供應鏈合作,屏下指紋成為其獨特的優勢,讓vivo和OPPO的科技感更強,一改原來的「廠妹機」形象,同時,成本也在不斷下降。

談談手機產業鏈和手機廠商的相互影響「劉延」

vivo X21 智能手機 - Android P題圖

談談手機產業鏈和手機廠商的相互影響「劉延」

vivo NEX S 智能手機 全球第一款量產的屏下指紋手機為X20 UD,其屏下指紋晶元由新思提供。今年的第一款是vivo的X21,屏下指紋由匯頂和新思供應,此時屏下指紋模組成本在15美金左右;第二款則是vivo NEX旗艦版,由匯頂科技獨家供應屏下指紋;第三款則是魅族16,屏下指紋晶元由新思獨供,指紋模組成本價格在17美金左右;第四款則是此次OPPO發布的R 17系列,思立微獨供屏下指紋晶元,模組一供為信利二供為歐菲科技,此時的模組出廠成本,已經被壓縮到8-9美金左右。第五款則是vivo將在9月初發布的X23,屏下指紋晶元將由匯頂科技獨供,模組成本同樣已經下降到8-9美金左右。 提到OPPO,就不得不說說Find X。在這篇文章:如何將蘋果iPhone X的Face ID應用至國產手機?中,我們提到奇景光電、奧比中光和Mantis Vision將成為未來安卓結構光的領導者。但由於奇景光電產品量產時間一拖再拖,從2018年第一季度,到2018年上半年,再到2018年第三季度,奇景光電最新公布出來的消息稱要拖到2019年第一季度。因此,另外兩家反而分別開始提前出貨。 Find X已經成為安卓陣營結構光人臉識別銷量最大的產品,其結構光演算法和產品來自奧比中光。事實上,在此之前,OPPO和奧比中光已經共同研發了接近一年時間。奧比中光是國內首家能提供類似Kinect 一代的體感設備的廠商,其產品在一些智能家電上使用過,畢竟技術小眾,賣的也不算多。由於保密期原因,直到發布後,奧比中光才能公開宣布自己是OPPO結構光的供應商,錯過了小米8探索版。

談談手機產業鏈和手機廠商的相互影響「劉延」

小米8探索版的結構光組件 - 來自小米官網小米8探索版的結構光組件來自Mantis Vision。這家以色列公司也堪稱命途多舛,其主要股東包括美國高通(QualComm)、偉創力(Flextronics)、韓國三星(Samsung)、歐菲光和相關、舜宇光學科技等,但目前大股東,是聯美控股,一家環保領域的上市公司。2018年1月31日,聯美控股發表公告稱:公司擬投資總額為3600萬美元。其中約2800萬美元認購MV公司增發的D系列優先股(D輪融資),約800萬美元受讓MV公司原股東持有的股票。本次投資完成後,公司將持有MV公司總股份數的17.36%,為MV公司第一大股東。 算下來Mantis Vision估值也就是2億美元左右,放國內連獨角獸都算不上。 華為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去找了索尼定製圖像感測器,IMX600,1/1.7英寸「大底」,4000萬像素Bayer RGB濾鏡,外加三攝像頭。這樣的營銷和市場策略為P20賺足了眼球。最近,華為也剛剛宣布,P20系列銷量突破千萬。 供應鏈企業的業績也與終端手機廠商的出貨量息息相關。 長盈精密,一家給vivo、OPPO等手機廠商生產金屬後殼的企業,隨著2018年手機後殼材質非金屬化,今年上半年雖然營業收入基本保持不變,但凈利潤卻大幅下滑超過70%,股價也從最高點的37.2元一路下跌到10元左右。

談談手機產業鏈和手機廠商的相互影響「劉延」

vivo NEX S 智能手機

談談手機產業鏈和手機廠商的相互影響「劉延」

OPPO Find X智能手機 然而隔壁藍思科技也沒有好到哪去。儘管受益於手機後殼非金屬化,上半年銷售收入增長25.78%,但藍思科技今年上半年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為-3.97億元。非經常性損益科目里,藍思科技補充說明,客戶支付的研發補助高達8.32億元,主要是公司配合各大品牌客戶進行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等研發試製,為下半年生產旺季做準備投入了大量研發費用。這些研發補助也說明,市場上的各種玻璃後蓋,漸變色也好、極光閃也好,都是廠商和供應鏈共同投資研發出來的。 今年五月,手機同比銷量一度比去年同期高1.2%,本以為市場可能回暖,未曾想確是曇花一現,六月和七月分別同比下跌12.4%和14.1%,下滑幅度持續增加。根據中國信通院數據,今年1月至7月,國內手機出貨量為2.33億部,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7.3%。手機市場從藍海變成了修羅場。 但也可能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廠商為了保住自身競爭優勢,才會「放大招」,和供應鏈一起,把實驗室里的技術一項項搬出來,實現量產。這樣消費者們才會看見一個百花齊放的手機市場,而不是一個個的iPhone和類iPhone們帶來的審美疲勞轟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碼多 的精彩文章:

索尼 SONY MDR-R10 頭戴式耳機測評序「Soomal」
高斯 KOSS PRO4AA 頭戴式耳機測評報告「Soomal」

TAG:數碼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