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3.3 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宦海浮沉三拜相的張說如此戀家,難怪榮膺「史上最佳老丈人」。(2)

3.3 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宦海浮沉三拜相的張說如此戀家,難怪榮膺「史上最佳老丈人」。(2)

原標題:3.3 秋風不相待,先至洛陽城——宦海浮沉三拜相的張說如此戀家,難怪榮膺「史上最佳老丈人」。(2)


二、不畏權勢秉忠義


張說和秋風相愛相殺之後,終於從四川回京了,慢慢替補升遷,做到了左拾遺,後來有改任右補闕。這個時候已經是武則天執政的後期,她開始瘋狂喜歡上了小鮮肉張氏兄弟。為了給張氏兄弟正名,授命以張昌宗為總領抽調很多文士編撰《三教珠英》,張說也在其內,並且和好友徐堅出力最多。《三教珠英》是一部詩歌總集,現在基本失傳了,不過在當時編撰了三年才完工,功成論賞,自然是張氏兄弟吃肉,但是張說也喝了一口肥湯,升職擔任鳳閣舍人,是個正五品上的中上等官職,這是武則天對中書省改名形成的,其實這本是三省之一中書省的中等佐官,負責起草詔令、侍從皇帝、接納上奏文表、宣旨等,兼管中書省事務,大概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辦公廳副主任。在任上張說也乾的不錯,展示了撰寫詔書、敕令方面的水平,張昌宗和張易之兄弟也因為有一段「共事」之情,把他列入自己人隊伍,但是沒想到秉承忠義的張說,在關鍵時候給了他們兄弟一記響亮的耳光。


(三教珠英疑似殘稿)


由於當時的宰相魏元忠一直勸武則天親賢臣遠小人,眾所周知,小人就是指的二張。勸諫自己沒什麼,張說就在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上書勸諫在登封嵩山腳下三陽宮避暑的武則天回洛陽理政,但武則天頂多就是不聽而已,並不怪罪。可是對於指責二張,武則天則非常惱怒,二張更是憤慨,於是在703年(長安三年),二張製造了「魏元忠謀反案」,誣陷魏元忠的最重要的指證任務就交給了張說。張說假意應允,結果在武則天親審的時候卻力證魏元忠沒有謀反,這一切都是二張構陷(說至御前,揚言元忠實不反,此易之誣構耳——《舊唐書·張說傳》)。當時二張大為惱怒,對張說大加呵斥,結果張說抓住把柄,在武則天面前控訴二張驕橫跋扈,大意是說在陛下您的面前,張氏兄弟就敢如此不顧法紀淫威大臣,可想而知,二張平時有多麼專權霸道了(說曰:「陛下視之,在陛下前,猶逼臣如是,況在外乎!」——《資治通鑒 唐紀二十三》)


這一招無間道玩的著實漂亮,魏元忠也因此保住了性命,但是張說卻被秋後算賬,貶官流放到欽州(現在的廣西)。這是張說的第一次流放,廣西的流放境遇自然和四川出差時節不同,張說很是感受了人情冷暖,低沉了一段時間。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因為張說不畏武則天的強權,跟二張反目,自然被劃入李唐忠臣的陣營,兩年後,通過神龍政變李顯登基,開始啟用昔日被武則天貶斥的大臣,張說也在其列。但是這種撥亂反正需要程序,可張說一天也等不及了,就在一首詩中,婉轉提醒朝廷當初自己是反對二張遭到貶斥的境遇,表達了對皇帝李顯的忠誠。詩如下:

《盧巴驛聞張御史張判官欲到不得待留贈之》


旅竄南方遠,傳聞北使來。


舊庭知玉樹,合浦識珠胎。


白髮因愁改,丹心託夢回。


皇恩若再造,為憶不然灰。

頭兩句淺顯易懂,闡明了自己被流放的經歷,以及對朝廷來使的期盼,「傳聞」一詞也呼應了題目,等待兩位官員(我估計是執行平反昭雪任務的特使)不得。


再兩句就逼格很高了,舊庭知玉樹一句,可不是說老家的院子知道高貴的樹木。「舊庭」指的是父親,出自「過庭」這個典故,「玉樹」指的是孩子,出自「芝蘭玉樹」的典故,兩個典故在王勃的《滕王閣序》中都詳細講過,在此不再贅述。合浦識珠胎一句用了來自《後漢書·循吏傳·孟嘗》中「合浦珠還」的典故:東漢時,合浦郡(現在的廣西合浦縣東北)沿海盛產珍珠,非常珍貴,被稱它為「合浦珠」。一些官吏貪贓枉法,巧立名目盤剝珠民,結果,珠蚌逐漸遷移到鄰近的交趾郡內,在合浦能捕撈到的越來越少,漢順帝劉保繼位後,派了一個名叫孟嘗的人當合浦太守。孟嘗到任後革除弊端,廢除酷法,不到一年,珠蚌又繁衍起來,合浦又成了盛產珍珠的地方。這兩句詩言外之意是說:李顯爸爸,你是知道我是個孝順李唐的好孩子,我就像孕育合浦珠的蚌,當初離開朝堂,是因為有惡人,現在明君執政,我就該回去了。


第三聯開始賣慘兼表忠心:雖然貶斥的愁緒染白了我的頭髮,但是阻擋不住我的一片丹心託付夢境也要回到您的身邊。


最後兩句的表忠心就過於直白了,可能是擔心李顯看不懂委婉的「舊庭知玉樹,合浦識珠胎」吧。


這首詩開啟了張說此類詩歌的固定模式,尤其是再遭貶斥之時,張說的詩歌無論前面寫的多麼慷慨激昂或是婉轉悱惻,最後的結句必定落到類似「皇恩若再造,為憶不然灰」上,這也算文人的悲哀吧。

不久後,張說果然被徵召回朝,先任兵部員外郎,後升任工部侍郎、兵部侍郎,又加弘文館學士,有了侍宴資格,也就是能陪著李顯吃吃飯、喝喝酒、唱唱歌、寫寫詩,成了近臣。助力張說踏上仕途快車道的,不僅是他的人品和才能,知恩圖報的魏元忠也起了很大作用。


魏元忠也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牛人,他初為太學生,崇文,在徐敬業起兵發盤武則天的時候,他協助李孝逸平定了徐敬業,宣武。也因為有這份功勞,魏元忠被周興、來俊臣之流幾經構陷,前後三次流放,武則天始終沒有殺他,在長安年間(公元701——702),相王為并州元帥,魏元忠任副職,多次抵禦突厥和吐蕃的進犯,雖未大勝,卻無敗績,還是比較受到武則天的信任。只是到了武則天晚年,他反對恃寵而驕的二張,當街斬殺了張易之的家奴,尤其是召回李顯二度成為太子之後,魏元忠擔任檢校太子左庶子,與李顯關係密切,這才武則天感到了威脅,起了剪除他的心思,主要還是想剪除李顯的羽翼。結果安排指證魏元忠的張說陣前倒戈,救了魏元忠一命。


李顯即位後,派驛馬專程召回魏元忠,授衛尉卿,代理宰相,很快升任兵部尚書,主管軍國大事,不久,又進拜侍中,兼檢校兵部尚書,然後又任中書令,加授光祿大夫,封齊國公,監修國史。在當時武則天駕崩,李顯居喪期間,魏元忠甚至代理朝政數日。魏元忠受李顯信任到什麼程度呢?在太子李重俊起兵殺死武三思父子並兵發皇宮的時候,魏元忠的兒子魏昇也參與其中,後來在清算的時候,竟然以「被脅迫」為理由,沒有牽連到魏元忠。


這樣權柄在握倍受恩寵的魏元忠自然會對當初仗義執言的張說有所回報,何況張說並非是扶不起的阿斗。關於魏元忠如何提攜張說,史書並無確切記載,但是從兩個人的私交上可以一窺端倪。魏元忠後來告老還鄉,張說有一首唱和的詩歌,名為《和魏僕射還鄉》,根據此詩的名字分析,是魏元忠先做了一首還鄉詩,然後張說依照其韻腳又做了一首,而遍翻《全唐詩》,只有張說的這一首《和魏僕射還鄉》,也就是說,這是魏元忠和張說的小範圍聚會。在詩中,張說誇魏元忠是富貴還鄉、君子氣概、松柏氣節。我們讀一下這首詩吧:

《和魏僕射還鄉》


富貴還鄉國,光華滿舊林。


秋風樹不靜,君子嘆何深。


故老空懸劍,鄰交日散金。


眾芳搖落盡,獨有歲寒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細讀唐詩品唐史 的精彩文章:

3盛唐華章3.1潤色鴻業寄賢才——身不由己做嫁衣的中宗李顯其實也有宏圖大志

TAG:細讀唐詩品唐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