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你們都這麼娘,中國還怎麼復興?」

「你們都這麼娘,中國還怎麼復興?」

正視中國 平視世界 海內外不同視角

來源:郎言志liusilang520

作者:劉斯郎

近來,國內各大媒體就「娘化的中國」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我長居海外,收到了許多同胞給我推送的相關內容,在這些內容和社會輿論的洪流中,我看到有人贊,有人駁,更有人氣急敗壞。對此,我沒有在任何相關內容下評論過,但卻給所有批駁「娘化誤國」的文章都贊了一遍。

而至於我為何贊同「娘化誤國論」,並不是我無腦跟風,有些事情,跳到中國以外,從一個更大的「局面」去看,或許能更觸得人心。

1:中國的「娘化之風」沒到國家危亡的地步,但也該收斂了!

在時下盛行的各種「娘化威脅論」中,有不少媒體將當前的「娘化」現象妖魔化,甚至有作者直言已到了危及國家存亡的地步了。雖然出發點是好,但多少有聳人聽聞的嫌疑,算是有些極端和偏頗了。

不過,雖然目前的「娘化之風」還談不上「禍國殃民」,但不代表如此發展下去不會出現社會根基腐爛的問題,任何事情都有個「大限」,如今這種情況,是到該收斂的時候了。

說這般話,我自是有感觸的,因為「娘化的中國男人」不僅僅是咱們自己關起家門看得清,就連與中國各著千山萬水的西方人,也常質疑:中國男人怎麼像娘們?

記得頭一年到歐洲,結識了幾位友人,一回大家在酒吧里圍坐著小酌,聊著各國的文化差異。期間一個法國學生跳了出來,他問我:「你們的審美好像和我們不太一樣,你們都喜歡長得像女人的男人?」我聽完隨即駁斥,我說那是個別現象,但在場的人都拿電子設備翻出了照片,他們給我看他們眼中的中國男人,並說到:「你們的明星,帥小伙的照片,都看著像個女人」。

我朝前看了幾眼,屏幕上的一張張照片,正是人們常說的「油頭粉面A4腰,矯揉造作蘭花指」的中國男明星和一些坐擁百萬粉絲的網紅,有一些甚至一眼看去,都難辨雌雄。那時候我沒有多想,只解釋稱這太過於片面。

而因為生活在海外,我看到的關於國內的娛樂訊息自然是很少的,所以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都對這一切的變化渾然不知,直到兩個月前看到有同胞發來的一篇主題為「娘化的中國」的文章,這才去打開網路搜索細看,而後發覺中國的銀屏,已被各路「美人」霸屏。可以說,這種現象比多年前我所見聞的更盛,讓人好是膽寒。可以說,多年前的「娘化」,不過是異軍突起;可如今,他們已有了「正統」的味道了。

也是兩月前,我假期回國過一次,在街頭買了杯奶茶,可賣奶茶的哥們像極了女子,而且算是秀美的那種。我說:「小姐姐來一杯奶綠」,人家瞥了我一眼,用男人的聲音粗中帶細地說:「10元」。我這才反應過來,自己看走眼了。後來,我在國人現在常用的「抖音」和』鬥魚「等直播平台上,看到了很多類似這樣的男人存在,他們不但一夜爆紅,還被眾人誇「帥」、誇「美」,我頓覺自己不入流,頗有點置身泰國的幻感,像是得了什麼病一樣,覺得這個世界有點奇怪。

對於我來說,回國數日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是,當西方的綜藝節目和社會輿論在引導眾男子該如何提升自己男性魅力的時候,中國的娛樂圈、社會媒體,卻在帶領著眾男生奔向更「嬌羞可人」的境界。甚至發展成了「一個個比女人都美的男人」會被眾女子高呼為帥的情況出現,實在令人費解。

可以說,中國社會對男性的審美,正在從「鮮肉是美」、「精緻是美」發展為了趨於「娘化是美」的病態審美階段。前兩者本無問題,但當「娘化」審美橫行其道出現的時候,便是病態審美衍生的開始了。而就像有人說的那樣——「現在的90後很娘,00後更娘」,不知有誰敢想,以後長大的10後會是什麼樣的?

2:中國的「娘化之風」源自何處,該如何治療?

其實,我最早聽過中國深陷「娘化危機」的觀點,並不是在近日,早在兩年前便在一家華文媒體的一篇匿名文章中看到過,沒記錯的話,當時英國BBC和法國《法新社》等媒體,也都對「中國男性女性化」的現象展開過報道。當時報道的文章內容所講的大概是:中國教師女性比例太高,導致男生太女性化。文章援引了各國的數據做比較,發現雖然各國都有女教師偏多的現象,但中國尤為嚴重,算是病態失衡。

不過,僅靠女教師單方面的潛移默化,還不足以形成如今的局面,真正的原因,是整個社會大環境給予了中國年輕一代男人「娘」的勇氣。

首先,是文化上的問題。眾所周知,好的文化能成就一個國家,丑的文化能毀掉一個國家,更別說是影響一代人了。而中國的電影電視,以及社會娛樂媒體,作為一個國家的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卻在近些年商業發展的過程中,為了利益而大量引進一些扭曲的文化符號,就比如源自日韓的「柔化男性」。

一時之間,陽剛大氣不再是主流的審美標準,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粉絲效應的爆發,社會審美逐步發展為了「白凈優柔」才算男性之美。甚至是愈演愈烈,走到了如今打開屏幕,入眼的多半是優柔娘娘的地步。

此外,當下國人的家庭教育也存在有問題,所謂的「男人沒男人的模樣」的根本原因,也出在這裡。中國父母的愛子心切固然是不錯的,但不少家庭帶出來的男孩子,都是碰不得、摔不得、累不得,生怕自家孩子過得不如別人家的精細,因此比起國外孩子年紀輕輕就獨立自主來看,中國男孩不但普遍行動能力差,還頗具依賴感。如此,出現年輕一代的男子柔弱似「大家閨秀」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一是教育上,女教師的比例偏多;二是家庭中,嬌生慣養得太過了;三是娛樂產業上,為了市場而毫無底線。三者相輔相成,一路走來,鑄造了中國男性的「娘化之路」,續寫著男性光芒敗退的歷史篇章。

到這裡,便已經很明了了,若要改變這一局面,不是簡單的批評「娛樂至死」那麼簡單,眾媒體將矛頭單純地指向「娛樂產業」也多少有些片面了,畢竟一個巴掌拍不響,孩子們之所以越來越娘,是我們整個社會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

因此,在教育上,加大對教師行業的投入,以推動男性教師比例的提升已迫在眉睫;在家庭中,保護好孩子的同時,正確區分男女教育有別也至關重要;而在社會娛樂媒體等文化載體上,落實好監管制度與「有底線、有規則」的輿論政策,也頗為重要。

3:那些無厘頭的的假義詭辯,比「娘化」現象更誤國

我們會發現,當網路上出現官媒和主流媒體的正面譴責之後,迅速就有一些娘化明星的粉絲與思想偏頗的人暴跳如雷,甚至有部分自媒體頗有立場地直言各大媒體的譴責是「道德綁架」,是「不包容」,是在扼殺「大眾喜好」。

對此,常在各國間遊走的我,算是看得分明的,我想送這些人一句話:比「娘化現象」更誤國的,是那些無厘頭的的假義式詭辯。

為此,我也理了理網上最火的幾篇反駁的文章,發現其扭曲的矛頭無非指向的是以下的三個問題,而如果仔細分析,我們便會發現這樣的辯駁,有多麼的沒底線了:

【拒絕「娘化」就是反對多元化,沒有包容性?】

在一片要為「娘化現象」伸張正義的洪流中,很多文章的作者都指出了要「包容」的問題,他們認為批評「娘化」是反多元、沒有包容性的表現,而「多元化,包容性」也就變成了他們口頭上的武器。

可試想一下,倘若這個社會反多元化,沒有包容性的話,那麼這一直以來,哪有「娘化」現象的市場?恰恰是因為過度的、毫無節制的包容,才提供給了「娘化」軍團崛起的空間與可能性。

包容不代表縱容,多元不代表可以肆意妄為。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尺度,大家在規則的尺度內,各自安好才是最好的局面。但逾越了本來的尺度大限,硬是把「娘化」當成主流的審美標準,並大張旗鼓地宣揚「娘化價值」,這叫正經事?而如今,再拿曲解的「多元」和「包容」的概念來做文章,又居心何在?

你若說多元和包容,那筆者當下所生活和工作的西方社會,可以說是多元與包容的典範了,這裡不但有各種膚色的種族,還允許同性結婚,可即便是這樣的社會,也還是男人該有男人的樣子,女人該有女人的樣子,不是他們不存在有包容性,而是人家懂得,多元和包容的前提,是在「尺度」之內。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老子喜歡誰敢礙?】

讓人咂舌的是,在眾多言論中,持「我喜歡就行,又沒有礙著你」的人很多,這讓人頗為費解。這就好比有的人喜歡遛自家的潑狗,又總不栓狗繩擾人一樣,多少有點強詞奪理了。

這同樣是對「包容」一詞的曲解,這些人往往會覺得社會對「娘化」的不理解是不包容,是偏頗的「扣帽子」,但前文中也說了,任何事情都有個尺度。

喜歡油光粉面的男人也好,又或者是矯揉造作的「美男」也罷,這些都不是事。可問題是,你關起屋子,自己欣賞去可以,莫要搬到檯面上,帶領著整個社會和你們一起「扭曲造作」。

上了主流檯面,那麼「辣」的更多人的眼睛,影響的是更多的青少年,時間久了不是簡單的「看和不看」、「喜好和不喜歡」的問題,這是會影響整個國家青少年價值取向的,長此以往,是會動搖國家根基的。

說白了就是,喜歡與否,是各自的私事,私事別凌駕到整個的社會價值取向上,更別用「包容」來做自我徇私的庇護,那樣可真丑。

【除了「美人」,就只剩下直男癌,邋遢鬼了嗎?】

有人以為自己在「據理力爭」,實際上不過是從極端到極端的辯駁罷了。這些人中有人在網路上質問各家正面媒體:「不讓喜歡鮮嫩的小哥哥,那要讓我們喜歡直男癌、邋遢鬼嗎?這是進步嗎?」

這聽起來好像沒啥毛病,但是大家忽略了一個問題:娘化和鮮嫩是兩碼事,你可以鮮,但請別娘。長得鮮嫩好看,自然是天生麗質,沒啥問題,但男人總該有男人的樣子,動不動就將「寶寶」和「本宮」掛嘴邊,已經不是鮮不鮮的問題了。

除了你眼中的乾淨漂亮得像小仙女的小哥哥,這個世界上還有更多的陽光俊朗和颯爽英姿存在,你若只看到邋遢鬼和直男癌,那是你自己有問題,而不是這個社會逼著你只能喜歡「柔美的男人」。

中國男人都那麼柔了,以後你來保護啊?!找個洋老外保護你倆姐妹嗎?

4:「你那麼娘,中國怎麼復興」

有些問題看似無足輕重,但卻是讓人憂慮的。試想一下,那些曾經踏著鐵騎侵略中華大地的民族,都在無時無刻教育自己的子孫要強身健體、男人該有男人的樣子的時候,我們尚未完成復興大業的中國人,就已經在「娘化」的道路上一枝獨秀了,這是可喜,還是可悲?

青少年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是民族復興的希望,但如果我們不加以警惕,「娘化」之風不加以收斂,未來該如何是好——你們都那麼娘,中國還怎麼復興?

凡事都橫豎有個度,包容的社會不代表你可以肆意妄為,多元的環境不代表你可以不知收斂。所以,多說也無用了,各自掂量,莫做那扭曲精神的傳播者。

-END-

每點擊一次文末廣告

就可為郎言志捐出一元的「創作資金」

歡迎打賞支持本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郎言志 的精彩文章:

禁掉華為5G有多蠢,澳大利亞自己最懂!
特朗普訪問英國被「熱烈歡迎」,英國人民把嫌棄演繹到了極致

TAG:郎言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