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巴西一場大火,能給中國「文物熱」降溫嗎?

巴西一場大火,能給中國「文物熱」降溫嗎?

作者:馮倩鈺

一場大火,巴西國家博物館2000萬件藏品就從人類文明中消失。巴西總統在大火之後評論道:「200年來的工作、研究和知識被付之一炬,這對所有巴西人來說都是悲傷的一天。」

與官方相對克制的表態相反,民眾實在難以掩飾自己內心的憤怒。

火災的第二天,巴西人民就組織了大規模抗議,走上街頭與警方發生激烈衝突。網上更是一片哀嚎,高呼博物館火災當天是「人類之殤」。

我們當然非常理解這些情緒,畢竟200多年的收藏被一把火燒沒了,人們怎麼可能不生氣?怎麼可能不心痛?

但是話說回來,我們更應該深思,文物之殤到底是誰之過。僅憑抗議與發泄,就可以保護得了這些穿越了漫長時間的珍奇瑰寶嗎?

巴西人民在街頭悲痛大哭。圖/AFP

瑰寶喪失,巴西政府難咎其責

巴西政府對文物保護的漠視,已經達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

就在幾個月前,巴西國家博物館即將慶祝建館200周年,但是因為30件展品中有10件失修而被迫關閉。更過分的是,慶祝儀式當天居然沒有一位部長級以上的人物出現。

其實巴西政府對文物保護的疏忽,早在2015年就顯露出了端倪。當年,巴西國家博物館就因為無法再支付清潔和保安人員的工資而被迫關門;直到2018年,這座國家級博物館才拿到1.3萬美金的預算!

這就意味著,拿著這點錢,不僅博物館的基本運營和設施維護非常困難,甚至連博物館一年的電費和水費都不夠交

大火過後的巴西國家博物館。圖/AFP

為了解決危機,巴西博物館曾經在網站上為修復古生物展廳的化學基座籌錢。最終博物館眾籌到了58300雷亞爾,摺合人民幣九萬多。

九萬多人民幣看上去也不少,比政府撥款要多,然而這對於一個擁有兩千萬件藏品的國家級博物館而言,簡直就是杯水車薪。

巴西國內高通脹、高犯罪率、高失業率,直接導致常年缺乏經費,諸多地方年久失修。甚至連火災發生後,消防員發現博物館附近的兩個消防栓居然是乾的,只能去附近的湖泊里取水救火

儘管巴西總統說這是悲傷的一天,但是「教堂倒了,它是轟然倒下,吶喊有什麼用?」

巴西民眾走上街頭抗議政府「糟糕的統治」。圖/Atlas

這不僅是錢的問題,更是人的問題

儘管博物館起火的直接原因仍在調查中,但是無可否認的是,這場大火燒出了巴西甚至是全人類的問題——對人類文明的淡忘和冷漠

對於巴西國家博物館而言,有錢可能可以避免這場火災,但錢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嗎?顯然不能。

有的人毀滅文物就在一瞬間,有的人修文物卻花上一輩子。

反觀中國,近幾年中國政府對文物的保護加大了力度。根據中國財政部發布的《關於2018年中央本級支出預算的說明》中列出:

文化預算為57.53億元主要用於國家博物館安防系統改造,文物預算為20.18億元主要用於故宮業務費用等支出。

動輒幾十個億的撥款,可以說國家對文物的保護是足夠重視了,然而國內仍不定期曝出被遊客破壞文物,甚至跑到國外去破壞文物

逢牆必刻字,遇鼎必投幣,告示不用管,欄杆不是事。前有在北京西便門城牆遺址上刻「海誓山盟」、在埃及盧克索神廟的浮雕上刻「到此一游」。更有甚者直接在七彩丹霞風景區里踩踏丹霞地貌,還上傳視頻的高呼「我破壞6000年的(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破壞者上傳的視頻截圖。

保安請得再多,也有看漏眼的時候,如果稍微不注意就有人或有意或無意地破壞文物,政府撥再多的錢又能解決什麼問題

被破壞的文物就是永遠地被破壞了,無法補救,無法挽回。比起一場火災,這種對文物的破壞來得更加悄無聲息,防不勝防。

保護文物不只是趁「熱度」,應當是恆溫狀態

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曾在《為什麼研究中國建築》里寫道:

如果世界上藝術精華,沒有客觀價值標準來保護,恐怕十之八九均會被後人在權勢易主之時,或趣味改向之時,毀損無餘。

敘利亞帕爾米拉古城多處遺迹被ISIS炸毀。圖/鳳凰網

2016年央視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7年講文物的綜藝《國家寶藏》突然爆紅,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席捲全國的「文物熱」

逛博物館、看文物、聊歷史,瞬間成為一種潮流。如果不知道乾隆和雍正時期花瓶的風格有什麼差異,不知道紅綠彩和釉里紅,你就跟不上時代了。

「春節期間,很多觀眾都是沖著節目中播出的三件鎮館之寶來的,河南博物館參觀人數比平時增加了三分之一。」河南博物館院長馬蕭林說。

將文物與創意完美結合的文創產品還進一步推動了這波「文物熱」

故宮博物館先學習了台北故宮博物館文創模式,然後「青出於藍又勝於藍」。用精美的文創產品加上「限量」的誘惑,顧客紛紛掏口袋,真是圈粉又圈錢。

故宮淘寶上褒貶不一的賣萌圖片。圖/劉海粟美術館

單2016年,故宮的文創產品就已經達到九千多種,為故宮帶來了10億人民幣的收益,甚至不少故宮文創商品更是上市時就聲明「售完無補」。「朕知道了」膠帶到原創舉著剪刀手的雍正,一時間都成了「網紅」。

社會對文物、歷史的關注為文物的「復活」打開了新局面,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需要關注的不是這股「熱」有多熱,而是如何將這股「熱」變成一種恆溫的狀態,是值得我們深思和探討的。

在我們眼前消失的巴西國家博物館文物,再也不會回來了。而「當你不能夠再擁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記。」

本文來自新周刊微信公眾號。《新周刊》創刊於1996年8月18日,以「中國最新銳的生活方式周刊」為定位,享有傳媒界"話題策源地"的美譽。關注新周刊公眾號(id:new-weekly),每天了解最新銳的話題和生活方式。

一刻 talks ? 全球創見者分享平台

長按下方二維碼發現更多未知驚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刻talks 的精彩文章:

人生有品 一刻·回顧
韓松:未來的汽車會和人會融合成宇宙中的新物種?

TAG:一刻talks |